分享

元旦到了,腊月也盼来了 2017-1-1

 aemon 2017-01-02

 

元旦到了,腊月也盼来了 2017-1-1 

腊月处处都有学问

~~~~~~~~~元旦到了,腊月也盼来了 2017-1-1~~~~~~~~~~

   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刚刚过去的一周北京冷空气频繁,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早在一个多月前,气象部门就预计今冬将遭遇拉尼娜,偏冷概率达到70%。但想想上个月,气温好像暖多冷少,据说前期全国平均气温也比常年偏高2℃以上。不少人都嘀咕,说好的冷冬呢。前几天,抓着2016的尾巴,天气突变,气温由高转低,北京连续几天的最低气温都在-7℃左右,较常年同期平均气温偏低。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常年(1990年-2013年)北京平均最低气温为-6.3℃,到这个时候,冷冬的面貌才露出端倪。

    最新的气象预测是:“今年冬季我国气候可能呈现前冬暖后冬冷、北方冷湿南方暖干的分布。”今年春节早,春运将跨越后半个冬天,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出现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的情况,对于交通的影响就不能忽视。如果穿越至2008年,不少人都记得,当年南方春运受天气影响极大,当时的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数量惊人,江南及华南北部地区,随处可以看到冰封的场景,当时能在除夕前顺利回到家,成了不少人的奢望。好在今年春节前后的天气状况与那会儿有所不同,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北方虽然气温偏低,雨雪偏多,但利于缓解京津地区前期降水偏少的情况;而南方的暖干天气使得道路、电线结冰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利于民众返乡过年。

    公历的日历翻到了新的一年,而农历丙申猴年,也迎来腊月时光。

    有诗云“腊月时光不觉浅”,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气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祭祀有关。“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叫“腊日”。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此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这些习俗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相比其他地方,无论是形成内容还是风俗习惯,北京人的“年”都要丰富得多。一般来说,进入腊月特别是从“腊八”开始就算进年关了,一直到除夕,这些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碌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街上的行人脚步似乎也加快了,市面上空前繁荣,人们都喜气洋洋紧锣密鼓地迎接着年的到来。到了腊月的最后几天最为讲究,有腊月歌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小年,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确实,过年,对于我们国人来讲是极富魅力的。过去为了过好年,人们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代;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做这些准备的时间通常都在腊月。到今天虽然时代发展了,但对年的情结没有变,腊月里的忙碌和喜庆没有变。

    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里有点冷,正值小寒、大寒时节,寒风阵阵,雪花飘飘,今年的腊月赶上所谓“冷冬”,寒冷的程度似乎较常年更甚,但不管怎么样,腊月来了,阳光在大地升腾生活的温暖,腊梅在枝头绽放日子的芳香,这是祥和的充满希望的腊月。

    腊月里,最大的企盼就是回家过年。回家过年,这是在外游子最诚挚的愿望,是家中父母最无私的呼唤,是儿女们心底最纯真的承诺,是年关里人们共同的话题。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境况,回家过年,犹如一盏灯照耀整个腊月,犹如一朵花开放整个腊月,犹如一支歌流淌在整个腊月……

    这是一年的承诺和期盼,这是一年的等待和情感,这是一年的终点和起点…… 

    本报记者蔡文清 

~~~~~~~~~腊月处处都有学问~~~~~~~~~

 
 
  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是农历中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这个月里有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大寒”,还有“腊八节” 、“小年” 、“除夕”等节日,我国古代对这个月份是极为重视的,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历代诗人一提起腊月,都与“寒”、“雪”等意象分不开。如“江海已挟春风嫩,朔雪犹飞腊月寒”、“寒风飒飒夜苍苍,腊月江城卧雪霜”,都是写腊月大雪的景象。李白的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接着下两句是“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北风行》),也是这种意境。 

  还有一首诗“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一些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了在数九寒天根不被冻死,一入冬就在体内制造大量糖分,这样细胞不至于结冰,所以草根是甜的。诗中说,满街都是如粉如沙的大雪,上哪儿找甜草根吃?只好不管软硬,吃点带刺的蒺藜充饥了。李贺的这首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颇有些愁苦之意。 

  从冬至开始起的计算寒天的“九九”,到了“三九”是冬天最冷的时段,它一般都在腊月。华北一带有《九九歌》,反映了人们对冬春时节冷暖变化和物候农事的关心: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四九在冰上走,表示是最冷的时候。文人有时也会把这些说法写入诗中:“三九严寒苦忆家,轮蹄已瘁客程赊(远)。荒村遍是三毛饭,淡水艰于七品茶。” 

  当然,进入十二月后,春天还是越来越近了,所以李贺在他的《十二月乐辞·十二月》中这样写: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依稀和气排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日光开始偏红偏暖,虽然薄霜还没有消却,但温和的气息已推开冬日的严冷,白天渐渐变长了。诗虽写的是十二月,但实际是以喜悦的心情描绘了一幅早春的气候。 

  小寒: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小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两个节气。小寒属十二月节气,一般在公历1月5日至7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85°。根据我国多年的气象资料,小寒基本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日子,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隆冬的“三九”都在小寒节气内,民间也常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上一个节气冬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冬至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了小寒,土壤深层的热量继续散失,尽管太阳的光、热稍有增加,但更入不敷出,于是便到了全年最冷的时节。《全宋词》中有无名氏的词句“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望梅》),正是这个意思。 

  既然小寒更冷,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称呼呢?原来,中国传统科学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看唐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柴绕树梢。霜雁近北首,雊雉隐聚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们平时说的“黄钟大吕”,是古代十二律中的头两个,黄钟是对应子月十一月的音律,大吕对应十二月,所以诗中说“小寒连大吕”。后五句说的是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的事:“一候雁北乡(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都是说阳气已动后鸟类的活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开始筑巢、雉鸡开始鸣叫。后两句说,虽然正值严冬,但离春天正月已经不远了。 

  大寒:

  寒气逆极,周而待始

  大寒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在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不管气象资料怎么显示小寒是平均气温最低的日子,古人还是把大寒理解为一年最冷的时节,《授时通考》称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从字面理解,大寒也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宋诗人王之道有句“曈曚半弄阴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题浮光丘家山寺》),实际上,大寒期间的平均温度仅仅是比小寒高出1℃至2℃而已,给人们的触觉感受依然是寒风刺骨、视觉冲击依旧是冰天雪地,而且,在有些年份,大寒期间的温度确实会比小寒还低。总之小寒、大寒都很冷就是了。 

  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鸡乳”即母鸡孵小鸡;“征鸟厉疾”指猛禽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水泽腹坚”则是说由于天寒,水面的冰从岸边一直冻到水中央,而且最结实、最厚。不过,不管古人怎么形容它的寒冷,人们还是能感到春天的脚步近了,所以民谚有“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的说法。 

  一首宋人方回的《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其中提到了“大寒”:极目无穷六合宽,仰天如以浑仪观。日躔箕斗逢长至,月宿奎娄届大寒。肘后方多难却老,杯中物到莫留残。来年七十身犹健,容膝归欤亦易安。 

  前四句把三维空间、浑天仪、冬至点、月亮位置、大寒节气都写进去了。太阳走到二十八宿的箕、斗位置,正是冬至时刻——这是每年都固定出现的天象;月亮走到奎、娄位置,正值大寒节气——这是一种特殊的天象,大约每10年发生一次。 

  腊八: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如果不算除夕的话,腊月最重要的节日是“腊八节”,它设在腊月初八,又叫“腊日”。民间俗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杜甫有诗句“腊日常年暖尚遥”(《腊日》)也是这个意思。 

  自上古起,人们就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腊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因为腊月初八是佛成道日,于是逐渐两者融合,到南北朝时,腊月祭祀开始固定在腊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明代李先芳的《腊日》即写出了民间的腊祭风俗:腊日烟光薄,郊园朔气空。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除祭祀外,腊八节最主要的风俗是吃“腊八粥”,一般的腊八粥至少要含“七宝五味”,像白米、黄米、江米、小米各种米类,红豆、豇豆等各种豆类,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等干果,还有胡萝卜、青菜、青丝、玫瑰等辅料都可加入。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忙碌,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在半夜时分开始煮,用微火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就熬好了。早晨,先用熬好的腊八粥敬神祭祖,然后全家食用、馈赠左邻右舍。另外,民间还有在这天腌制“腊八蒜”的习俗。 

  宋人王洋有诗“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写的也是吃腊八粥这一风俗,也写出了腊八粥的做法: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小年:

  开始祭灶,要过年了

  腊月二十三也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日——祭灶日,俗称“小年”。在文明史上,火的烹调作用曾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所以各民族很早就设立了灶神。在夏朝时,灶神已经成了中国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天子将祭灶列入祭典,并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和仪式,一直沿用下来。 

  灶神一般设在厨房灶台墙的神龛里,或直接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将灶神旧像焚烧,叫作“送灶”,俗称“灶王爷升天”。第二天(有地方是在除夕),主人又请来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在南方,很多地方是腊月二十四祭灶,古代也常如此,如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这首诗把民间祭灶神的习俗、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首《送灶》诗,是12岁的谢学墉写的:“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糖。”即写的灶王爷吃糖的事。 

  范成大的《祭灶词》里的“男儿酌献女儿避”也是古代风俗,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祭灶仪式上女人都要回避。 

  小年祭灶,家家就真正进入过年的气氛了,民谚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枣泥;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饺子。”这就直接到除夕守岁了。 

  除夕:

  年夜守岁,辞旧迎新

  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也称“年三十”、“大年夜”、“除夜”等。除夕夜,尤其是夜里子时,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刻,这夜晚人们的活动很多,放鞭炮、贴春联、贴挂千、摆供桌、吃饺子、守岁、迎岁……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迎岁完成,新的一年开始了。 

  除夕守岁的风俗习惯,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的非常多。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诗,对宫中的除夕风俗作了概括描述: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薛能的《除夜作》写出了唐代民间除夕夜的院中燃火、放爆竹、驱傩求吉等习俗: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 

  唐代储光羲的《秦中守岁》诗:“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看来唐代秦中一带有关门守岁的风俗。 

  而同是唐朝的丁仙之《京中守岁》诗:“守岁多燃烛,通宵莫掩扉。”则表明在京城一带,守岁时反而不能关门了。 

  北宋陆游的《除夜》则写出了全家彻夜不眠,吃饱喝足快乐过年的景象: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相看更觉光阴速,笑语逡巡即隔年。 

  守岁过了子夜,新的一年开始了,明朝沈宣的《蝶恋花·元旦》,写的既是旧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声喧,催要开门早。新画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苍术堆炉香气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过纸灰都不扫。日斜人醉和衣倒。(王玉民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 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天文馆博士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