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撮泰吉”:别开生面的彝族戏剧活化石

 無情360 2017-01-03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撮泰吉”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



撮泰吉表演


板底乡裸嘎寨彝族村民文正强介绍说,关于“撮泰吉”产生的年代,因史料缺乏,现已难以考证。从戏的内容形式来分析,可能发源于汉时期,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到清代中叶才基本定型。 



装扮成彝族老者的表演者吹响长长的牛角号,舞蹈活化石戏“撮泰吉”便正式在山间荒野开场了。


板底乡裸戛村地处海拔2800多米的芦虹山区,这里山高箐密,气候寒冷,霜冻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荞麦等,单产量很低。以前,当地人民生活十分清苦。全村61户,住的都是低矮的草房,没有一间瓦房。由于医药卫生和科学文化落后,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村民遇上天灾人祸时习惯用祭山神、打粉火、滚鸡蛋、念鬼等手段驱灾除疫,祈求平安。裸戛村有彝、苗、汉等多个民族,13个姓氏61户人家中,文、周二姓为大姓,各有12户。“撮泰吉”戏的领头人叫文道华,彝族,从父亲上溯五代都是毕摩,都主持并参加“撮泰吉”的演出。

 


带着“撮泰吉”面具的表演者


“撮泰吉”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演出都是在夜间山野朦胧、神秘幽深、惊险恐怖的气氛下进行,火把、灯笼闪亮发光,交相辉映,戴着面具的演员个个威武雄壮,模拟前人劳动生活的形状。目睹此景,让人感到置身于老祖先生活的境地,精神亢奋,内心激动,好像祖先就在身旁,什么鬼邪,灾害都会躲得远远的,不敢再来,来年将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撮泰吉”面具


“撮泰吉”面具用杜鹃、漆树等高山硬杂木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先用斧头将一尺左右长的圆木砍成毛坯,然后粗略地刻出五官即成。面相不分男、女、老、少,惟以有须无须来区别性别和年龄。色彩单一,不用油彩精心描绘,只用墨汁或锅烟随便涂咸黑色,演出前用石灰或粉笔在脸上、额上画出道道白线。其造型的主要特点是,脑门格外隆凸、鼻子粗直修长,高鼻梁;眼睛外角上扬,呈逆八字形,无唇齿、无耳朵,给人一种雅朴、原始、怪诞、无鬼气、无邪气,无秀气,无脂粉气,野气浓重、雄浑大气的感觉。演员戴圆锥状、高尺余的头饰。其总体风格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懑憨、稚拙、怪诞、夸张。 



“撮泰吉”表演


“撮泰吉”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艺术创作的结晶。在交通文化都不发达的年代,他们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并将其传承下去,最佳的办法是用歌、舞、戏的形式,即可以口传心记,亦可以寓教于乐。“撮泰吉”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彝族古戏,不论从它反映的内涵,还是其表演的形式,都是彝族的独创作品,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戏剧、舞蹈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