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贸易商的角逐——谁在切分“大宗商品帝国”新版图

 遥远的雷音 2017-01-03

 

贸易商的角逐——谁在切分“大宗商品帝国”新版图

2014-09-18 商品 - 经济
  

 

从2000年开始,大宗商品交易商们经历了一轮非凡的增长,它们利用了中国和其它新兴国家的工业化所引发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

这一超级周期不仅提振了大宗商品的交易量,还增强了各集团在油田、矿山和农地投资上的盈利能力。

如今十多年过去之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始出现一些变化,老牌的大型贸易商依旧活跃,新的竞争者跃跃欲试,大宗商品交易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也在酝酿变化的苗头。

从某些方面来说,眼下正是贸易巨头们整合市场资源的时代,但从另一些角度来看,这也可能成为新的竞争者分食利润的开始。

 

十年扩张,四大推手

 

虽然在全球日常能源和粮食供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这些交易商一直保持相当程度的低调,不论是领头的独立交易商嘉能可、维多、托克、摩科瑞和贡渥,还是由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组成的所谓“ABCD”集团。

在一些相对较小的专业市场,比如说咖啡、白糖、可可和棉花,更是有一些不知名的企业拥有超凡的影响。

Neumann Kaffee Gruppe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世界上每七杯咖啡中就有一杯是由这家位于汉堡的家族型交易商经手。而另一家交易商Ecom Agroindustrial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豆加工企业,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这家不为人知的瑞士交易商,拥有的客户包括雀巢、星巴克等跨国大型企业。

大宗商品交易的历史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但这个产业的发展在上世纪70-80年代才开始加速。

在过去十年里,整个产业又经历了最快速的转型,以下四个因素推动了大宗商品交易商行业的增长:

第一,2000年以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引发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快速扩张。虽然缺少相关的数据,但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玉米交易就证明了这些力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农业部估计,在2001至2010年间,全球玉米交易年均上升20.9%,与之对比,1991-2000年年均增长只有1.9%,1981-1990年甚至出现了年均0.9%的下滑。

第二,虽然交易商大体上不能从市场的涨跌中获利,但可以在地区间的价格波动中获利,一些交易商对资源产业的投资使得它们能从商品超级周期中获利。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嘉能可和日本交易商为首的一些交易商就开始投资于资源资产——油田、矿山、炼油厂、金属锻造厂和农地。当商品价格上涨,这些资产的价格和产品价格也会跟着上涨。

第三,紧张的市场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交易商。当增长的需求远超过供应时,交易商就能从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中寻找套利机会获利。

第四,竞争减少。1985-2000年商品市场的萎靡逼退了很多交易商。从2000年开始,商品价格波动性大幅上升,也导致了很多交易商倒闭。André & Cie,世界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商之一,就在2001年倒闭了。一些大的交易商也开始收购竞争对手,例如嘉吉在1998年10月收购了Continental。

像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这样的大型油企的“非交易”文化,客观上也减少了行业的竞争。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都曾经收购大宗商品交易商,但最终还是“非交易”文化获得了胜利,因此也间接淘汰了一批竞争者。

 

激增之后的回落

 

时至今日,大宗商品交易行业开始遭遇逆风,整体利润增长放慢,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出现同比下降。

包括维京群岛和新加坡商业登记处的申报材料,以及发给银行家的机密备忘录似乎都在表明,随着全球经济趋弱,大宗商品交易的增速放慢了。

利润增长的减速令人瞩目,尽管这种减速的分布并不均匀。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等交易商的净利润仍在增长,但一些交易商面临艰难的形势,股本回报率出现下降。

一些集团在本世纪头10年中期的股本回报率高达50%至60%,但现在它们的平均股本回报率为20%至30%,尽管按照通常标准来看这种回报率仍是相当高的。

大宗商品市场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石油交易商贡沃(Gunvor)的首席执行官托尔比约恩·特恩奎斯特(Torbj?rn T?rnqvist)表示。“行业不会再看到以往那种巨大的股本回报率。”

嘉能可的股本回报率(不包括特殊项目)在2012年跌至仅9.7%,远低于本世纪头10年期间曾经达到的61%峰值。

然而,尽管利润增长停滞,股本回报率下降,但该行业仍是极为有利可图的。一些交易商的掌门人,包括嘉能可的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来宝集团(Noble Group)的艾礼文(Richard Elman)以及托克的克劳德·多芬(Claude Dauphin)都获得了亿万身家,嘉吉等其它交易商背后的家族的财富也大幅上升。

 

新环境里,老牌贸易商的扩张路数

 

独立的大宗商品贸易公司在传统的“左手买右手卖”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从投资实体生产、到精炼、再到物流运输。

趁着国际投行缩减大宗商品业务的时机,贸易商们玩起了大宗商品产业链的整合游戏。就在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瑞银、巴克莱、瑞士信贷以及摩根大通收缩大宗商品战线的同时,那些从简单的买卖中介起家的贸易商们,在加大对产业链多个环节的渗透。

比如,在摩根大通抛售现货商品部门之后,接手的买家正是瑞士能源贸易巨头摩科瑞(Mercuria),涉及的资产包括金属仓储、原油和天然气供应。如今,摩科瑞不仅拥有发家的主业原油贸易,其商品帝国还囊括了原油勘探、终端设备和管道运营、煤矿和铁矿山、生物燃料炼油厂。

嘉能可(Glencore)已经与斯特拉塔强强合并,成为更庞大的企业嘉能可斯特拉塔,业务领域涵盖矿产、原油勘探和运输、农业种植和深加工、农产品存储和运输。

维多集团(vitol)除了原油贸易这个老本行之外,还拥有汽油、天然气、煤炭、化工品和糖等贸易,其海上运输所涉商品一度多达200种。

托克(Trafigura)的产业链延伸到地更广,从上游、到中游直至下游。托克公司2013年的销售额高达1330亿美元。

通过资产并购、重组、新设等手段进行的产业整合,一些公司的规模及业务领域大幅膨胀和扩张。比如美国就有全球四大粮油巨头之一的ADM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和嘉吉(Cargill),以及美国第二大私营企业科氏工业集团(Koch)。

此类垂直和横向资产整合扩大了贸易商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在操作运营方面的灵活性,并能在相同或替代性产业链中更多地收集有价值的商业情报。

不过,新的商品帝国版图在包含高利润产业的同时,这些公司也将被推进部分低利润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需要它们在未来调整风险敞口。

 

“商品帝国”面临新挑战

 

跃跃欲试的“新人”

大量来自中东、东南亚的国营公司纷纷参与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中,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利润,老牌贸易商开始面临利润增速下滑的状况。

托克的一位创始人Graham Sharp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5-10家新的“强势竞争对手”,因为这些国营企业会试图赚取高额利润并挤压他们的利润空间,而且将试图保护本国终端市场,不让这些“外来和尚”进入。

现在,英国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等能源生产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交易的作用,并拥有了专门负责的部门。国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也已建立起专注精炼产品的贸易部门。  

不过也有人认为,生产企业动用巨大的资本进行交易活动存在不小的风险,何况利润已经变得很微薄,不值得企业再进入。

当竞争加剧,利润的降低是必然的。根据报告,以前的交易员们通过交易天然气可以获得30%的利润,交易金属、矿石可以获得5%的利润,但如今这些商品的利润空间已经降至0.5%-1%左右了。

更复杂的交易工具

在Graham看来,大宗商品生产商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交易工具,他们必须不断优化操作方法,以保持竞争力。在未来,大宗商品生产商将不愿做长期合同的货物,部分企业会尝试开发更少参与者的新市场,比如矿石、金属、液化天然气等。

目前大多数的油品及农产品交易都非常活跃,大宗商品生产商依旧倾向于将大部分液化天然气、金属及矿石通过长期合约出售。

咨询机构Oliver Wyman的报告估计,世界上的矿石有接近20%是通过公开市场完成交易的,随着国营大宗商品生产企业在交易市场日益活跃,大宗商品市场的规模也将水涨船高。

谨慎的监管者

大宗商品交易商已经在全球商品供应中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这吸引了监管机构的注意。尤其是在欧盟和美国,越来越多的监管者开始担心,一些大型交易商也是“太大而不能倒的”,他们也担心这些庞然大物会利用自身对商品及基础设施的优势操控市场价格。

今年早些时候,联合国贸易和发展部秘书长Mukhisa Kituyi就曾指责,大宗商品交易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存在“腐败和非法资金流动”和“大规模贸易错误定价”。

综合整理:易贸集团“商品-经济”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