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 | 上海滩百岁老裁缝褚宏生的旗袍人生

 heih25 2017-01-03
旗袍,装点了无数人对老上海的记忆。它独特的美,特有的东方韵味,柔软了女子的身段,惊艳了时光。旗袍,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来源 | 长安马自达,部分内容有删减!


时光荏苒,如今爱旗袍的人依旧很多,但有着传统技法的做旗袍的手艺人却越来越少。在上海滩,有一位百岁老裁缝,用传统技法做旗袍,一做就是80年。一头干练的银发,手里拿着一根皮尺,他被誉为“最后的上海裁缝”,他就是褚宏生。


褚宏生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曾给多位上海名媛做过旗袍,包括著名的影视明星胡蝶,他的作品更是蜚声海内外。16岁开始学做旗袍,从手工开始学习:盘扣、手工缝边、开滚条斜边到熨烫,缝制成衣的整个过程,以及在门店的客人接待、量身、设计、款式选定与试样等等。一点一滴,从“小裁缝”做到“老裁缝”,练就了精湛的技艺。

从胡蝶那身轰动一时的“上海蕾丝旗袍”开始。18岁的褚宏生,大胆选用当时最流行的蕾丝面料,完成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法国进口蕾丝做的中国旗袍,由中国最红的电影明星演绎,迅速形成一股风潮。褚宏生因此名声大噪。


而这距离他从苏州老家,跑到上海学手艺,不过短短三年时间。

外面淞沪战争打着,铺子里衣裳做着。师傅画好线,褚宏生要一针一针缝起来。钉直角扣、划线、刮浆、开滚条,一切从头学起。缝纫、盘扣、量体、打样每一样都要学会。

量尺寸最是考验人,一件旗袍要量取三十六个点,有名的大裁缝只管量体。然而,小小的一个盘扣,一做就是三个钟头。裙摆滚边,重重叠叠,要滚上三四道。

“学三年,帮三年。”真正要出师,没个六年不行。

他的合作伙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评价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说出客人的三围,他非常纯粹,好像脑子里只有旗袍,为旗袍而生。”


80年的时间打磨了技艺,旗袍已经深入他的内心。一针线,一裁剪,都能见识他的功力。如今,他已将技法传授给了徒弟们,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裁剪、盘扣,缝制每一个都是行家,经过他们打造的旗袍能够与穿旗袍的人融为一体。他们做的旗袍不仅能够展现身形的完美,更主要的是能够修饰身形,让穿旗袍的人变得更美。这就是匠心之纯粹,是精湛技艺之根本。


将旗袍与穿旗袍的人融为一体,不仅仅是为了穿而穿,更是为了享受和美感。

身高1米6到1米65,上半身一定不要比下半身短,三围要清楚,千万别太瘦,这样的女人穿旗袍最好看。

不是女人,却要比女人更懂女人。褚宏生知道,怎样能让一个女人扮靓。如今已经98岁的褚宏生,说起他做了一辈子的旗袍,仍头头是道。他一直为客人量体到95岁,从来不需要老花镜。

从18岁一举成名,到耄耋之年,他是全上海滩,乃至海内外名媛们“最爱”的男人。

如今的旗袍,早已走过了民国的黄金时代,成了橱窗里和照片里的衣裳。手工制作旗袍,更是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对于褚宏生先生及他的徒弟们来说,旗袍的制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西风东渐的熏陶下,博采众长,除旧布新才可延续海派旗袍的生命。他们在遵循传统手艺人技法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比如盘扣,顾玲妹专做盘扣,能够根据衣服的面料,滚条,衣服的色样,人的胖瘦,对盘扣进行不同的设计,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盘扣在她的手里变活了,造型也变得更加多样。


褚宏生先生店里的旗袍式样,目前基本都出自合伙人周朱光的妻子之手,她在做旗袍设计时,融入很多新元素,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他们制作的旗袍深受欢迎。时代几经变化,褚宏生先生的旗袍始终保持着更加纯粹的味道,不断的钻研创新,让古老技法熠熠生辉。创新,同样是一个企业生机勃勃的关键。


褚宏生总说,“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就在去年,外滩22号,褚老办了自己第一个旗袍高级定制秀。这场“中国式”诱惑,是褚宏生80余年来用针脚谱写的花样年华。


服装云教育账号部分信息转载自各类纸媒、网媒之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转载文章目的在于分享信息、提供阅读,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与小编联系,如有侵权本账号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订阅号:服装云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