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有策为谁谋

 nerd_you 2017-01-03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北宋名儒、自号“安乐先生”的邵雍,曾作《病亟吟》一首,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身处太平之幸。而热衷于以太平入诗的陆游,却认为真正的幸运,是“生长兵间老太平。”??

太平,是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梦寐以求,但太平又是多么难得,所以,“为万世开太平”才成为传统中国士人的人生志向。??

公元603年,绛州龙门二十岁的王通,正是怀着这样的志向西游长安。??

适逢开皇之治,万物维新,成功结束西晋以来近三百年动乱分裂的隋文帝杨坚, “祗奉上玄,君临万里”的豪情一览无余。??

意气风发的盛世,多少人抱着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十五岁便名动一方、十八岁即以射策中秀才的王通更是如此。据史料记载,隋朝38年间举秀才不过十余人。所以王通尚未到长安,天下已闻其风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长安,王通先后见到了杨素、苏夔、薛道衡等当朝权贵,并于太极殿觐见隋文帝杨坚,呈奏《太平十二策》,畅言治国、安邦、富民的王霸大略。他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辞,“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文帝听了大悦,认为天赐良才与己,于是“下其议于公卿”,结果却是“公卿不悦”。??

不悦是自然的。那是隋仁寿三年,文帝废长立幼的余波未息,皇权争夺的暗流涌动,朝臣们深陷政治漩涡,谁顾得上举贤任能。??

大失所望的王通,怅然而作《东征之歌》以归:“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乎,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多年以后提起,他仍有不平:悠悠素食者,天下皆是,王道从何而兴乎!??

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原本孜孜不倦精志于学,为的是兴王道济天下,而今谋不见用,做官又有什么意思?王通的深情,帝王不识,群臣不识,天下不识。从此,任凭隋朝两代皇帝先后四次征召,王通皆不赴,终身不仕。??

仁寿四年,也就是王通长安献策的第二年,隋文帝驾崩,隋炀帝杨广继位。13岁坐镇并州抵御突厥、20岁任大元帅渡江灭陈实现一统的杨广,自得于自己的雄才大略,立志要当一个“子孙万代,人莫能窥”的千古一帝。他建东都,置离宫,开运河,造龙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帝王“大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远离京城的家乡龙门,王通步烟岭,卧云溪,只做了两件事:著述和授徒。在婉拒杨素劝仕的时候,王通曾说:在疏属山之南,汾水的转弯处,有先人留下的居室可遮风避雨,有田地可种黍煮粥。在这里,我弹琴著书、讲道劝义,悠闲自在,不愿当官。如今,小小白牛溪畔,真成了他的世外桃源。与乡亲们一样亲治农事,也和他们一样人情往来,王通自认“吾非从大夫也。”??

但同样是归隐,弟弟王绩却因追慕陶渊明受到王通的严厉责备:“汝忘天下乎?纵心败矩,吾不与也。”即使归隐,也不是要与世隔绝兼忘天下,而是要光大先儒之学以救时。王通说,千年而下,宣扬仲尼学说的人,我当仁不让。又说,我对天下诸事,不趋近,不远离,唯道是从。??

这样的执着和担当,自有缘由。??

王道出身儒学世家,自南朝宋、北魏至隋,共经六朝,皆曾出任国子学博士。六世祖玄则,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人称“王先生”,曾作《时变论》六篇。五世祖江州府君焕,曾作《五经决录》五篇。四世祖晋阳穆公虬,仕北魏,任并州刺史,曾著《政大论》八篇。曾祖同州府君彦,仕至同州刺史,曾作《政小论》八篇。祖父安康献公杰,官至济州刺史,曾作《皇极谠义》九篇,时人多相从问学。父铜川府君隆,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曾向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以儒学知名,门人众多,号千余人。??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是家传,也是骄傲。王氏家族几乎每一代人都在研究、传承、发扬儒家学说。当年王通一出生,父亲为其卜卦,得“坤”之“师”,祖父认为这是“素王之卦”,将来“必能通天下之志” ,遂取名王通。他从小就知道,这个名字,寄寓着一个家族以儒救世的理想。如今,帝王、群臣乃至天下不肯让他“得宣其用”,他何不像祖辈所做的那样,退而有述。即使不能用于当世,但“焉知后之不能用也”。??

隐居在家乡北山白牛溪,王通将自己对于儒学的思考、坚持和改造,一笔一划地写下来,九年而成《续六经》80卷,使“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弟子程元曾问他著述《续六经》的目的,王通说:“吾续《书》以存汉、晋之实,续《诗》以辩六代之俗,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赞《易》道以申先师之旨,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矣。”??

如斯而已,他说的云淡风轻,弟子们却知道,他内心有着怎样的不甘、悲凉和憾惜。王通记得,早在开皇九年,得知隋50万大军伐陈,父亲慨叹天下不得太平,开始向他讲授自晋至隋的历史,并告诉他,准备将这一段历史记述下来编成《元经》,以资后鉴。可是,他能够替父亲完成修书的心愿,谁又肯看一看这前车的覆痕呢?兄长芮城府君赴御史之职前,曾问他“何以赠我?”王通自然是一番嘱咐惜别,退后却对弟子董常叹道:大厦将倾,岂是一根树木能支撑住的。??

“千古一帝”的治下,怎么会大厦将倾呢?因为杨广太急了,他急于轥轹轩唐,奄吞周汉,所以当皇帝14年,不是在出巡就是去征战,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五年。他自己马不停蹄,也不许百姓休养生息,据史学家胡如雷先生在《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中估算,隋炀帝即位的前八年里,隋王朝上马了22项大工程,动用人力达3012万余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才4600万,几乎是全民就役。同时,炀帝还三下江都,四巡塞北,三征高句丽。无休止的征调、兵役和徭役负担,不仅使民不聊生,也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晚唐皮日休曾不无惋惜地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炀帝用睥睨古今的文治武功,一步步阐释了“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王通看在眼里不能不想,当年自己呈奏《太平十二策》,是何等意气风发,然而隋一统天下不过30多年,就“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他的太平之策于世何益???

“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王通的批评尖锐激烈,他甚至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得遇其时,我可以像周公那样有所作为;如果有用我者,我可以“让法悬而不犯,犯而不繁”。有人讥其有好名欲速之心,王通自己说:不是着急,而是哀痛这个时代啊。??

时代的苦难如此深重,使王通一次又一次发出悲叹:“林麓尽矣。”“人力尽矣。”“祸自此始矣。”“城复于隍矣。”他含泪对弟子说:“仁寿、大业年间发生的事,我不忍听不忍说更不忍记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通的哀痛和不忍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他与隋朝统治者的根本分歧:他认为“古之明王讵能无过?从谏而已矣。”隋炀帝却说,我生性最讨厌别人进谏,如果你高官厚禄还想靠进谏求得美名,我尤其不能容忍。如果你是一个卑微之人,我可能会稍有宽待,但也不会让你活太久。所以,隋炀帝准备三征高句丽时,征求满朝文武的意见,一连好几天,竟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王通认为百姓疲弊则社稷难保,君主应爱惜民力量力而行。但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中,僵仆而毙者十四五;修长城,死者十五六;挖运河,死尸遍野。??

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刻焦虑,使王通不能不对儒学的教化治世功能进行深刻反思。长期以来,儒学重章句训诂、守经传注疏的习气,局限了其在义理方面的发展,显得陈腐而无生气。用隋名士李士谦的话说,隋朝儒释道三教的地位分别是:“佛,日也;道,月也;儒,星也。”在儒家思想走向没落的关头,王通第一个提出了儒学改造的课题。他承认佛教也是“圣人”之教,只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道教不讲仁义道德的长生不老之术,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三教各有缺陷,但都有可取之处。他站在儒家立场上明确提出“三教可一”,主张以儒学为主体,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不要“执其方”,胶着于一家之门户,而要“通其变”,取长补短,使天下无弊法,为儒学的发展和振兴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

安天下就要厚苍生,王通政治上和孔子一样主张行仁政,但更强调民为邦本,认为统治者正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于其能否行王道。他在《元经》中,一反儒家长期以来以汉族政权为正统的观念,将北魏拓跋氏魏孝文帝视为正统。他认为帝王应“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纳谏修德,节用爱人。大臣则要“正主庇民”,“赞其美而匡与失”。如果君不君则臣不臣,那就可“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矣”。??

民不聊生的时代,多少人像弟子贾琼一样发问:“太平可致乎?”王通坚定地说,“五帝之典,三王之诰,两汉之治,粲然可见矣。”他把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手段,认为能以道德学问影响学生从而实现兴邦安国,也就等于为政。设在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龙门书院,吸引着天下有志之士远道来奔,极盛时多达千人,时人称之为“王孔子”,其思想也被称为河汾之学。??

“游夫子之门者,未有问而不知,求而不给者也。”在昌明王佐之道的同时,王通非常重视道德伦理方面的建设。一方面,他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命不是超自然的主宰,人可以根据具体形势的变化来行动。另一方面,教人不但要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他所著的《止学》被誉为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他的言行举止都为弟子所取法。他对长者,“恭恭然如不足”,对儿童,“温温然如有就”。侍奉病重的母亲,“不交睫者三月”,但乡亲们来探望,他依然“送迎之,必泣以拜”。父亲去世,他难过得三天没有吃饭,但举办丧事坚持从俭。他穿衣不求绮罗锦绣,吃饭不求山珍海味,但乡亲们有了难处,他主动伸出援手。对家族的婚嫁,不以财产而以德行为标准来选择,说“吾家有制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南怀瑾先生特别推崇王通,认为“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结果没有看到一个人在功业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几十年中培养了后一代的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姚义、李靖、薛收、贾琼、杜淹、房玄龄、魏征、陈叔达等,这样的一份名单,几乎构成了后来贞观盛世的名臣班底,而王通的民本思想和任贤纳谏之议,恰是唐太宗一再标榜的立国重点。??

从踌躇满志的少年,到教书为业的先生,王通始终是游离于政治中心的一个旁观者,史册中关于他的记载寥寥可数,甚至生卒之年仍存争议。但那些被长久冷落的先驱者的情怀,总有一天会透过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让我们猝不及防地警醒:在遥远的过去,曾有人有过这样的付出。朱熹说王通“跟脚浅,然却是以天下为心,分明是要见诸事业。天下事,他都一齐思虑来。”??

他至死不曾忘记天下。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弑。五月,唐王李渊迫隋恭帝禅位,改元武德。??

唐立。隋亡。??

消息传到绛州龙门,35岁的王通躺在病床仰天长叹:“百姓被乱世害苦了。天下或将开启尧、舜之道吧,但我是看不到了,这就是命啊。”??

围侍在旁的家人和学生听出了不祥之音,连番相劝。特地赶来看望老师的薛收,安慰说:“老师是孔子一样的人物啊,天下治乱安危离不开教化人心,一定要安心养病。”??

王通拉着薛收的手说:我梦见颜回坐在窗下援琴而歌,说是奉孔子之命来召我,看来我这病是好不了了。??

七日之后,王通不治而终。??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一介不得志的儒生之死,能激起多少涟漪?只有门人依据《易经》“黄裳元吉,文在其中”之意,谥其为“文中子”。为纪念、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又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一书,保存下王通讲课的主要内容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掀开首篇,赫然就是“王道篇”。??

与此同时,在长安代隋立唐的李渊,给表弟杨广上了一个谥号:炀。十四年前,降隋的陈朝后主陈叔宝病逝,隋帝杨广大笔一挥,给他谥号为炀。在杨广眼里,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去礼远众、好内怠政”的昏君,他一定不曾想过,会和自己最蔑视的人物得到同样一个谥号。  ??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千古一帝”的杨广和“道不在位”的王通身后,大唐盛世正缓缓开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