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三伏贴天灸疗法治疗不同证型过敏性鼻炎角穴筛选应用及疗效研究

 wyfx100 2017-01-03

“冬病夏治”三伏贴天灸疗法治疗不同证型过敏性鼻炎角穴筛选应用及疗效研究

林勇凯1,梁桂洪1,黄宇新1,孙赫1,张天成1,指导:曲崇正2

摘要:目的 筛选适合过敏性鼻炎不同证型的一组穴位组成角穴,并探讨使用“冬病夏治”三伏贴天灸疗法治疗不同证型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可推广性。方法根据过敏性鼻炎不同辩证分型,采用文献检索法等方法筛选三个过敏性鼻炎临床通过穴位贴敷法治疗应用频率最高的穴位组合成角穴,选取符合过敏性鼻炎标准的肺虚感寒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亏虚型患者各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治疗组用三伏贴天灸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伯克纳鼻喷雾剂治疗,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分级评分及疗效。结果 根据过敏性鼻炎不同证型确立各组角穴:①肺虚感寒型:肺俞、风门、合谷;②脾气虚弱型:脾俞、足三里、大椎;③肾阳亏虚型:肾俞、定喘、百劳;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肺虚感寒型及肾阳亏虚型症状分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弱型症状分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10;肺虚感寒型、肾阳亏虚型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弱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过敏性鼻炎不同证型确立各组角穴:①肺虚感寒型:肺俞、风门、合谷;②脾气虚弱型:脾俞、足三里、大椎;③肾阳亏虚型:肾俞、定喘、百劳,并使用“冬病夏治”三伏贴天灸疗法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三伏贴;冬病夏治;角穴

过敏性鼻炎(AR)又称变应性鼻炎,为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嗅觉障碍等,据其证候特点将其归属中医学“鼽”等范畴[1]。本病以寒、虚为特点,古人认为其像一年四季的冬季,因此称之为“冬病”,而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利用“冬病夏治”三伏贴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过敏性鼻炎的目的[2]。根据过敏性鼻炎的不同中医证型,针灸治疗时的选药也应有所差别。笔者受“角药”组药思想及赵家有等[3]角穴选取及应用思想启发,针对过敏性鼻炎不同证型筛选应用相应角穴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68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106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4年。

1.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7 年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4制定。即常年性发作,具有鼻痒、打喷嚏(连续3个月以上)、流涕、鼻塞4大临床症状。1年内反复发作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1日内发作时间累计超过0.5小时;病程≥1 a;有明显吸入物和致敏原线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血清IgE>(62+12)U/mL;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EC)≥1%;血液EC(50-300)×106/L,均高出正常值。

1.3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分为(1)肺虚感寒型:即因受风冷异气而发病,喷嚏连作,面色苍白,气短咳嗽,咳痰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2)脾气虚弱型(即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3)肾阳亏虚型(即鼻痒鼻塞,喷嚏连作,遇冷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林勇凯孙赫 梁桂洪 黄宇新林焕腾);510240广东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曲崇正)


1.4 纳入标准

(1)符合“过敏性鼻炎”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其辨证分型;(2)4岁≤年龄≤85岁;(3)意识清楚,一般情况良好,能配合治疗;(4)2周内未使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等抗过敏及影响通气的药物;(5)志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1. 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窦炎、慢性鼻炎等其他鼻患;(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就诊前2周内曾使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等抗过敏及影响通气的药物;(4)对本药过敏者, 或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者;(5)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非志愿加入本实验者。若出现以上一种情况则视为剔除病例。

    1.6 资料脱落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2)虽符合纳入标准而纳入后依从性差的病例;(3)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实验者;(4)研究过程中患者自行退出者;(5)实验过程中接受非规定范围内的其他治疗手段,特别是使用对干预措施疗效评价影响较大的治疗手段,有可能影响治疗者有效性判断者;(6)因其他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而退出试验、失访或死亡的病例;(7)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2 方法

    2.1 分组

    选取符合上述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的肺虚感寒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亏虚型各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穴位贴敷药物制备:按麻黄、白芥子、延胡索、丁香、细辛、甘遂等份比例称取药物,将上述药物加入少许冰片共研细末,并用鲜生姜汁调和成糊状,做成约为8mm×8mm的药饼,用约100px×100px的胶布将药饼固定于所选穴位。取穴:①肺虚感寒型:肺俞、风门、合谷;②脾气虚弱型:脾俞、足三里、大椎;③肾阳亏虚型:肾俞、定喘、百劳。除大椎、定喘穴外余穴均取双侧。每次贴药2~4 h(儿童贴1~2h,若贴敷时间未到但患者疼痛难忍, 可提前去除药饼),分别在初伏(2013年7月13日)、中伏(2013年7月23日)、加强(2013年8月2日)、末伏(2013年8月12日)各进行贴药治疗1次,贴完4次为1个疗程。

    2.2.2 对照组:采用伯克纳鼻喷雾剂[生产商:葛兰素史克公司;批号:进口注册证号H20070231;规格:50ug(微克)*200揿],每次每鼻孔2 掀,每天2~3次,持续用药 4 周,4 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各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抗过敏药物及影响鼻通气的有关药物。

    2.3 疗效标准

    2.3.1 症状分级评分标准[6]评分标准为:(1)1分:喷嚏(一次连续个数:3~9)、流涕(每日擤鼻次数:≤4) 、鼻堵(偶有)、鼻痒(间断);(2)2分:喷嚏(一次连续个数:10~14)、流涕(每日擤鼻次数:5~9 )、鼻堵(介于两者之间)、鼻痒(蚁行感,但可忍受);(3)3分:喷嚏(一次连续个数:≥15)、流涕(每日擤鼻次数:≥10)、鼻堵(几乎全天用口呼吸)、鼻痒(蚁行感,难忍)。

    2.3.2疗效标准:根据1997 年海口会议上修改的疗效评定标准[4]。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其中,疗效指数≥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性或方差齐性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病例分析:肺虚感寒型治疗组坚持穴位贴敷疗法共24例,失访1例,1例因间断服用中药,2例因没有坚持治疗而剔除;对照组坚持使用伯克纳鼻喷雾剂者共26例,2例因间断服用中药而剔除;脾气虚弱型治疗组坚持穴位贴敷疗法共24例,失访2例,2例因没有坚持治疗而剔除;对照组坚持使用伯克纳鼻喷雾剂者共26例,失访1例,1例因间断服用中药而剔除;肾阳亏虚型治疗组坚持穴位贴敷疗法共24例,失访1例,1例因间断服用中药,2例因没有坚持治疗而剔除;对照组坚持使用伯克纳鼻喷雾剂者共26例,失访1例,1例因间断服用中药而剔除。

    3.2 2 组相应证型治疗前后症状分级评分见表1。

    表1 2 组相应证型治疗前后症状分级评分情况

组别

例数

肺虚感寒型

脾气虚弱型

肾阳亏虚型

对照组(治疗前)

26

7.41士1.26

7.28士1.31

7.39士1.28

对照组(治疗后)

26

5.43士1.40

6.09士1.14

5.48士1.36

治疗组(治疗前)

24

7.57士1.07

7.42士1.33

7.44士1.46

治疗组(治疗后)

24

4.37士1.42▲△

4.16士1.21▲?

4.38士1.24▲△

注: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0.1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10。

3.3 2组相应证型中医疗效判定见表2,3,4。

表2 2组肺虚感寒型中医疗效判定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好转/例(%)

无效/例(%)

有效率/例(%)

对照组

26

8(30.77)

14(53.85)

4(15.38)

22(84.62)

治疗组

24

12(50.00)

9(37.50)

3(12.50)

21(87.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脾气虚弱型中医疗效判定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好转/例(%)

无效/例(%)

有效率/例(%)

对照组

26

10(38.46)

10(38.46)

6(23.08)

20(76.92)

治疗组

24

13(54.17)

7(29.17)

4(16.66)

20(8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4 2组肾阳亏虚型中医疗效判定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好转/例(%)

无效/例(%)

有效率/例(%)

对照组

26

8(30.77)

12(46.15)

6(23.08)

20(76.92)

治疗组

24

9(37.50)

10(41.67)

5(20.83)

19(79.1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过敏性鼻炎(AR)又称变应性鼻炎,为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是在遗传或体质敏感基础上,吸入、食入或接触变态反应原及微生物、药物性抗原等而发病,表现为鼻塞,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嗅觉障碍等,有的常年发作,有的呈明显季节性,据其证候特点将其归属中医学“鼻鼽”、“鼽”、“鼽水”等范畴[1]。中医认为本病发作正虚是内因,外邪是重要诱因,其中正虚主要体现在肺脾肾三脏,关键在肺,根本在脾肾[7],病情表现以寒、虚为特点,古人认为其像一年四季的冬季,因此称之为“冬病”。而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利用“冬病夏治”三伏贴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过敏性鼻炎的目的[2]。“冬病夏治”的日期推衍“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按我国干支纪日,从夏至日后第3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一般在每年阳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即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 藏伏地下。夏季“三伏天”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之时,同气相求,人体阳气隆盛,皮肤松弛,腠理开泄,毛孔开张,经络开放,血流畅通,此时在体表穴位进行药物贴敷,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气血随着经络到达病变部位以驱散体内寒积,故为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而“三伏天”日期推衍中的庚在五行属金而应肺,所以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夏季三伏天施治,效果最理想[8]

三伏贴所选药物中,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能散寒通滞以逐经络阴寒之邪;白芥子性辛味热,专入手太阴肺经,辛能散而热能温,故可温通而利气,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对局部皮肤有刺激作用,外敷后能引起局部发红、充血、灼热、发泡,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疼痛,并有助于消炎[9];延胡索为理气止痛常用药,其性味辛苦,归心、肝、肾经,秉辛散温通之性,具有活血行气、散瘀止痛之功;丁香辛温,入肺、脾、胃、肾经,可温中散寒,温肾助阳而助先后天之阳,外用更可温通散寒,消肿止痛;细辛辛散温通,归肺经,能散风寒而解表邪,宣通鼻窍,现代药理研究,细辛有抗炎、抗组胺、抗变态反应作用;细辛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生甘遂性味苦寒,归肺、肾、大肠经,可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而加强肺的通调作用[10]。生姜味辛,性微温,古有“行阳分而发表散寒,宣肺气而解郁调中”之说11。辅型剂中冰片是常用的中药透皮吸收促透剂,其味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12],此处亦用其苦而微寒反佐诸辛温药物,以防温热太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3],冰片极易被私膜、皮肤组织吸收,其含有的右旋龙脑成分,可用于镇痛、消炎等。以上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宣通鼻窍,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主要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侵入鼻窍,正邪相争,肺气通降失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因“鼻准属脾土”,“肾为欠、为嚏”,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亦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久则伤及脾肾。《素问·咳论篇》“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根据过敏性鼻炎不同证型,确定其病及肺脾肾各脏,通过穴位贴敷肺俞、脾俞、肾俞,可调节脏腑机体之阴阳,振奋阳气,固护皮毛[14]。笔者受“角药”的选用特点及赵家有等[3]角穴选取及应用思想启发,通过积累前人经验,采用文献检索法等多种方法,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穴位敷贴/三伏灸/天灸/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鼽/鼽/鼽水/临床观察/临床报道为检索词, 使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3)、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1989-2013)、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1960-2013),检索到1960- 2013年相关文献198篇。根据过敏性鼻炎辩证分型,筛选三个过敏性鼻炎临床通过穴位贴敷法治疗应用频率最高的穴位组合成角穴。肺虚感寒型所选角穴中,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是肺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为治疗肺系病证之要穴,能调理肺气、通利鼻窍、益气固表;《针灸甲乙经》言:“风门:治鼻軌出清涕。”“风弦头痛,鼻不利,时噴,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为膀胱经穴,能祛风散寒,理肺透窍,正如《玉龙歌》所说:“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此穴善解表邪和头面诸疾,为治疗本病之穴。肺虚感寒型过敏性鼻炎在表之寒邪为主,故配伍选用角穴时针对补虚方面主选肺俞调补肺气,风门祛除在外之风邪,配合合谷则散在外寒邪功力更强。脾气虚弱型所选角穴中,脾俞可益气健脾补肾;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健脾和胃,培土生金,能补益气血,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刺激本穴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体内非特异性体液免疫物质;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之会,具有宣阳解表,理肺祛邪之功。三穴配伍,以脾俞为治病之本,足三里助脾俞以补气血而扶后天之本,大椎散寒祛邪直中病症。肾阳亏虚型所选角穴中,肾俞补肾纳气,使用温性药物贴敷能温补肾阳,加强正气驱邪外出;百劳穴乃诸虚劳损要穴,本病病程久远致损伤肾阳,故必选用治劳要穴——百劳,以补虚扶正;定喘为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一类因肺气上逆引起的呼吸性疾病的经外奇穴。三穴配伍,以肾俞为治病之本,百劳加强扶正,定喘祛除喷嚏连作之标证[1516]

本研究表明,采用冬病夏治三伏贴天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该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安全无副作用,且疗效满意,患者易于接受,故值得临床推广。而所选穴位是在辩证分型基础上,根据所查文献近五十多年来各医家选用较多的穴位组成角穴,虽穴位的选取较为灵活,亦有搭配之讲究,本研究过程中,确立了肺虚感寒型的角穴:肺俞、风门、合谷;脾气虚弱型的角穴:脾俞、足三里、大椎;肾阳虚弱型的角穴:肾俞、定喘、百劳,旨在为临床更好地运用冬病夏治思想指导下的三伏贴天灸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穴位搭配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