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本教育——最大限度地依靠生命自然(二)

 看云卷云舒225 2017-01-05

生本教育——最大限度地依靠生命自然(二)

  

东方考试文化圈:频考文化和师本教育的共生

在教育研究的陈述中,往往很少涉及频考文化这一前提。比如,我们说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而且素质好,考试也就肯定行,这当然是无可辩驳的。但是如何在有社会性考试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素质呢?如果不把总考和频考加以区别,我们就感到考试领域云迷雾锁,于是对此讳莫如深,缺少明晰的回答。也就是说,我们在最重要的地方,缺失了最必要的话语。原因是,在频考文化笼罩下,根本不能找到兼顾提高素质又提高总考成绩的办法。

我们认为,办法在于必须实行生本教育,用生本教育取代师本教育,但取代的关键又在于改变频考文化或制度。为此,我们要更深入地探讨其症结所在。

事情涉及对教育本体和教育主体的判断。虽然教育表面看来是双边活动,但无论是整个教育的目的或是最终的价值都体现在学生身上,而且教育过程展开之根本动力、向善趋势、达成机制和活动能量,最终和基本上来自儿童的生命自身,这决定了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本质。事实上,儿童之德智成长主要不是靠外界教,而是靠自身的学习活动,诉诸自身生命之力量,去发展和丰富美好的自我。

无论是研究的还是实践的结果,都表明生命不仅仅是现实的存在,更是百万年历史延续到今天的存在,即历史之存在,人的生活不过是其存在的一种形式。从而,人的高级本能──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本能通过遗传和基因方式,与万古相连,有着深刻久远的历史延续性。儿童携带强大的本能走进世界。这一事实很自然地会向教育和教学提出“我们是不是在教人之本能(就会的东西)”的重大问题。

如果我们一直是在教人本能,那当然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浪费。它引起我们深思:应当如何借助人之本能,创造一种崭新的让儿童在学习生活中自动地形成德性和智慧的文化?让儿童充分自主地学习,就是一个最简单和最根本的办法。

但多年来教育受到了扭曲,不是以学为本体,而是以教为本体了。事实上,现今教育和教学基本上都是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它并不等于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比如,就语文教学而言,如果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有利条件,这就是儿童拥有人类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语言本能,他们拥有的0到3岁的成功的语言实践,他们处在一个非常积极的母语环境,以及充满视听材料的人文世界,儿童具有丰富的产生语言的生活实践以及初级语言实践,而且,中文的以简驭繁的优越性,等等,都决定了语文原本主要不靠教,而主要靠学生学,如当年私塾教学语文一样,稍事启蒙(如认字),足可支持学生自己的学,这时教师处于推动、指导和协助的地位。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今天的语文成为教得最多的,而效率较低的一门学科。整个教育离开了学生主体,不依靠学生的本能,而去教学生本能就会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教育的困境。下面是一位博士生回顾自己当年学习生活的文字,实际上很有代表性:

灰色的课堂。教师在台上没完没了地讲述,同学们坐在座位上或发呆、或打瞌睡、或看小说、或无限渴望地望着窗外的阳光──百无聊赖、忍无可忍,这是最典型的师本课堂画面。学生在课堂上是拘谨的、被动的。师生、生生之间没有自由的学习交流,一切都按照教材程序化。在我们的学校与课堂里,充斥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竞争、排斥与疏远。

差生的悲剧。在惯习性评价制度下, “差生”是基础教育的必然产物。师本教育是“差生”的制造工厂。尽管研究早已证明大多数人的智力差距并不大,基础教育的内容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可是仍然有无数的“差生”被鉴定为理解能力差、不会学习、不可救药。“差生”的悲剧不仅仅在于没能掌握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欲望的丧失、自信心的不足、人格的萎缩、难以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甚至就此成为一辈子的“差生”。

考试噩梦。我从小到大是个优秀生,可是我越大越害怕考试,不是怕题目不会做,而是害怕排名掉下来,回家挨批评,而且自己的自尊心也会受挫。我的学习早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掌握知识,而是在和人竞赛。没完没了,让人疲惫。这难道不是对人心灵的摧残吗?这种经历使得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后,害怕将自己天真可爱的孩子交给学校!

可笑的英语教学。在师本的方式下学习英语,学生学习分解了的词、句、时态、人称、句型、语法等等,人人花了大量的时间(许多已走出校园的人会告诉你,在所有的科目中,英语是他花费时间最多的)。可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付出了十余年的努力,最终仍然是“聋子”“哑巴”,能“拿”出来的只是少得可笑、可怜的一点点考试本领。追根究底就是学习与需要脱节,一年年的低水平重复。

如果从功利之心出发,上述的竞赛方式如果真能取得家长们或某个管理层所期望的高分数倒也罢了。然而实验和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极度紧张的频考制度物极必反,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萎缩,厌学面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现代条件下,厌学已经不限于以前的所谓学习障碍儿童,而且可能是一批“灵生”,教育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人的素质提高受到严重阻滞,它带来学校的社会性考试成绩的提高极为艰难,对许多学生来说,最终不能摆脱两头落空之痛。

我们要问,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难道是我们的教育研究没有揭示师本教育的弊病吗?并非如此。在我们的教育研究中,许多研究肯定了教育应当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的活动,所有的改革几乎都探讨了这个问题,但师本教育依然长盛不衰,原因在于扭曲的考试文化使师本教育在任何改革中都顽强地延续,并愈演愈烈。研究这种扭曲的考试文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敬请关注生本教育微信

公众号:“生本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