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之父后来做到宰相,自已也做过莱州、湖州、淄州、江宁等知府。李清照四十四岁(靖康二年,1127年)前,读诗写词,收集金石书画,过着极安逸的生活。
但靖康之耻后,流落江南。1129年,丈夫赵明诚患瘧疾死于建康。赵明诚死后,他们半生心血收藏的几千件金石书画,也在战乱中失散去极大半。李清照贫病交加,到处流浪。后来实在没法过日子,只得投靠弟弟,在杭州定居下来。
1132年,她四十九岁时有过一段极其短暂的婚姻,旋即离婚(说来话长,以后有机会再谈)。
后来李清照独自一人过着凄苦的生活,渐渐凐没在人群中。她是几岁死的,是怎么死的,史上都没有记载。后人推测她死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151--1156,即六十八岁至七十三岁)之间。
这首《声声慢》就是她凄苦生活的写照。但到底写于改嫁前还是改嫁后,后人无从考察到。现在我们先来读读原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是那句话,全词基本没有用典,很容易理解。现按原韻,翻译一下: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冷清清,凄淒惨惨和悲悲戚戚。 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对付将息。 三杯两盞淡酒,怎敌得过晚上的风急?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正是旧时认识的那只。
满地菊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 我守着窗儿,独自一人怎么才能熬过天黑? 细雨敲打着梧桐,到黄昏,更是点点滴滴。 这光景与感受,又怎是一个“愁”字就能道得!
关于这首诗,自南宋以来,人们是分析了又分析,赞叹了又赞叹,大家是熟而又熟了。所以整首诗的思想意义与写作特色,我就不重复了。只想独辟蹊径,谈谈以下几点。
(1)根据古代各种版本,这首词的题目有好几个,有“秋情”、“秋晴”、“秋闺”、“秋词”等,我觉得“秋闺”最切题,你说呢?
(2)后人有评李清照这词得益于“声声慢”这个词牌名(见《历代名媛诗词卷十一》),这实在是太皮相之见了。其实这词牌名还有叫“胜胜慢”、“梅苑”或“梧桐雨”的。如果词牌名改为“胜胜慢”,难道这词就不会那么风靡,那么撼动人心了吗?
(3)关于词开头的十四个迭字与后面“点点滴滴”的迭字,的确好,可以说是后无来者。但用迭字于诗词中,是古已有之的。例如魏晋南北朝《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全诗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粉红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里十二个迭字用得十二分的生动突出。还有象“行行重行行”、“唧唧复唧唧”(木兰辞)等,一句诗中四字重迭,不但没有重复感,反而增加了表现力。再举几个例子。如吴融的《秋树》诗这样写道:“一声南雁己先红,槭槭淒淒叶叶同”。如刘驾的:“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都重迭得形象鲜眀。(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