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土语--春典词汇非北京土语词汇--吕长鸣(珍藏版)

 老北京的记忆 2017-01-05
在很多介绍北京土语的文章中,总会介绍一些这样的词汇:   “果儿 -- 女人”、“尖果 -- 漂亮女孩”、“苍果 -- 老太太”、“戏果 -- 泡妞”、“盘儿 -- 脸蛋”、“尖孙 -- 漂亮男孩”、“杵头子 -- 钱”、“瓤了 -- 饿了”、 “安根-- 吃饭”等等。   实际上这些词汇并不是北京土语词汇,应该是“春典”的词汇。   “春典”是旧时在江湖艺人中间流行的一种"内部“语言。也可说是“江湖行话”,有时大家也称之为“江湖黑话”。据说中国的江湖艺人使用的行话最早分为南北两个派别,流行在南方的江湖行话为“春”,流行在北方的江湖行话称“典”,后二者统一起来被称为“春典”。   前面说的这些词汇都是春典词汇,不应该是正常的北京土语词汇。旧时普通的老北京人很反感使用这些春典词汇。只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好奇心强,并为了显示自己的“江湖霸气”,有时会说出几个春典的词汇。不过由于老北京人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说这种春典语言,所以孩子们也就不敢在老辈人面前使用。正因如此,这种春典词汇根本就没在社会上正常的流行。不过在上世纪“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混乱,像“盘儿亮”、“尖果儿”等等词汇,一段时间内还真是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起来了。不过随着“文革”的结束,社会逐渐稳定,这些语言也就逐渐的失去了“市场”。   现在一些介绍北京土语的文章,都将这些春典词汇作为北京土语词汇介绍给大家,究其原因:一是搜集者不了解北京土语词汇和春典词汇之间的区别;二是搜集者不了解老北京人对使用春典语言的态度;三是搜集者出于猎奇心理。   当然了,北京是个大都市,广纳百川。所以北京土语中也就吸收了很多外来词汇。在北京土语中也吸收了较少的春典词汇充实了自身词汇库。但似乎搜集者只注意到了类似“盘儿亮”这样的春典词汇,却没有注意到北京土语中将春典词汇转化为北京土语的那些词汇。   举几个例子:   北京土语:“看你乐的,嘴咧的跟瓢似的。”“咧瓢儿”就是春典词汇,就是“笑”的意思。   北京土语:“这些货已经存了半年多了,赶快挑(tiǎo)了吧。”“挑”也是春典词汇,就是“卖了”的意思。   北京土语:“这件事还得麻烦您,请您先垫个话。”“垫话”的意思是“提前向对方说明的意思。”春典的词汇“垫话”就是提前“铺垫”的意思。   北京土语:“刨根问底。”春典中有“刨底”一词。意思是“将一个作品的最后精彩结尾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削弱了作品的效果。”   北京土语:“这次演出可真是火啦。”“火啦”就是春典词汇,就是“演出的效果很好的意思。”   北京土语:“这些人是咱们单位的老班底,一定要照顾好了。”“班底”也是春典词汇,词义相同。   北京土语:“大家都在那和老赵头调侃。”“调侃儿”也是春典词汇,“调”读为“diào”是“说行话的意思。”在北京土语中也有“调侃”这个词,不过“调”读为“tiáo”,“侃”不发儿化音,意思是“开玩笑”。   还有一些春典词汇是曲艺节目的专业术语,现在已经广泛流行使用,大众都十分明白了。   如相声中经常提到的:“底 -- 结尾”、“包袱儿——笑料”、“怯口——方言”、“倒口——说方言”、“贯口--- 一种展示语言能力的表演形式”、“柳活儿--学唱”等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