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清新独特、别开生面的念妇思归的好词】古诗词介绍七十

 江山携手 2017-01-05

           在读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的最后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总时不时地想起南宋初年无名氏填写的一首词。这词叫《青玉案》,全词是这样的:

                                     

                                           青玉案

                                    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

                                    乱山深处,

                                    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

                                    酒无人劝,

                                    醉也无人管。

          你看那“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多么象“更喜小儿无赖,溪边卧剥莲蓬”一样,既天真又“无赖”相!

            这首词是一位背井离乡多年的文人,在春社日念妇思归之作。什么叫“社日”呢?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和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立秋后五戊曰为秋社”唐宋时期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到春秋两季的社曰,妇女不用干针线活,称为“忌作”。唐代张籍在他的《吴楚词》中就有”今朝社曰停针线“句。现在我们介绍的这首词作于春社曰,因为词中明明写着“今曰江城春已半”。

          解决了社日这个问题,这首词就很容易读了。

          一位离家多年的游子,在春社曰这一天,酒后思念起家乡,记挂起妻子来了。但是他在词的一开始,不是直接说自己记挂妻子,而是说妻子“年年社曰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就是说妻子年年到社曰时,停了针线,在百无聊赖时,看见双飞双宿的燕子,就思念起丈夫来了。这里”年年“二字用得非常之好,看似寻常,其实暗藏着自己已多年流落在外的苦痛。

           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妻子,偏要写成妻子在思念自己,这种手法是诗人常常使用的。你看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困守于长安时写的《月夜》诗。一开始不说自己十分思念留在州的妻子,而是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样写,让天各一方的夫妻二人相互思念,可以更强烈地表现分离之愁与相思之苦。

           再回过头来说这首词。作者说现在虽然是春半,应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但他却流落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这更深地反映了作者当时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情。

          下半阕由停针线联想到“春衫著破谁针钱”,同是“针线”二字,上半阕作名词用,这里却作动词。感叹衣衫破了谁给我补啊!加上这衣衫上“点点行行泪痕满”,更是向妻子诉说了自已相思的痛、相思的悲、相思的苦和相思的哀。

           结尾四句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别致的。红曰西沉,游子在乱山深处下马解鞍,孤宿村野,看那溪边的野花开得多么蓬蓬勃勃。但是这时的我呀——“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虽有好花,但没人给我佩戴;虽想要以酒浇愁,又没人为我把盏;即使醉得一塌糊涂了,也没人会来顾怜我、照管我。这几句话,我们第一次看时觉得有些可笑,觉得他好象是在故意撒娇或是耍“无赖”的样子。再仔细诵几遍,设身处地的为这游子想想,那时他是多么盼望妻子就在他的身边,给他戴花,为他把盏,喝醉了有人搀扶,有人服侍,即使这时妻子责备他几句,心里也感到是暖暖的!难怪清代大学者陈廷焯在他的《白雨斋词话》中评道:“不是风流放荡,是一腔血泪耳!”另外一个清代词人贺裳也评论道:“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读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忆少年》词的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柯,无根行客”。或者想起唐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大家对照本词最后三句排比:“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以及韵味上,都与它们多么相似仍尔!

           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以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相互思念为题材,抒发了他们之间的恩爱之深,离别之悲及相思之苦。而且在形式上又别开生面,道人之不能道,言人之不敢言。所以在宋代时广为流传。

           到这里,原可以结束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想交待一下,就是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谁?

           此词在《阳春白雪》《花草粹编》等词集中都署名为无名氏作,只有《历代诗余》和《词林万选》题为宋代黄公绍作。当代词学泰斗唐圭璋编的《唐宋词选注》,是把它收为无名氏作。唐圭璋先生认为,这首词应该是当时民间词人所作。但因为它的审美价值较高,而且又跟黄公绍词作的风格有些相类似,所以后人就附会于黄公绍了。我赞同唐先生的观点(理由就不说了,因为与本文主旨无关),所以我在文章一开头,就说这是一首无名氏的词。

                                                        (完)

 

附一:张籍诗

 

         吴楚歌(一曰燕美人歌)

 

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附二,黄公绍词

 

【明月棹孤舟·木樨】
 
雁带愁来寒事早。
西风把鬓华吹老。
猛省中秋,都来几日,
先自木樨开了。
 
淰淰轻阴天弄晓。
平白地、被花相恼。
一枕云闲,半窗秋晓,
时有阵香吹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