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不了夫妻分离之苦,无名氏写凄美情词,堪称李商隐苏轼“附体”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8-22

在我国文学史上,青史留名的大文人可谓不胜枚举,每个朝代都有着独领风骚的一代风流人物,他们的作品和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耀耀生辉。不过也有一些人,虽然他们的作品流传于后世,被很多人品读过,但是他们的名字却没有像作品一样流传下来,所以后世只能在这些作品的作者栏里冠名“佚名”。

还记得读书的时候,曾经产生过一个疑问,这个叫“佚名”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课本中他的作品这么多?后来才知道所谓的“佚名”就是名字不可考的文人,也就是无名氏。虽然当时理解佚名后有点哑然失笑,但也有一丝怅惘。这些人的名字本来也应该在文学的夜空中闪闪发光,享有荣耀。不过庆幸的是,虽然那他们的名字没能流传下来,但是他们的作品却贯穿了历史长河。

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词,正是一首来自宋代无名氏的作品,虽然作者不可考,但是词却写得极好,堪称李商隐苏轼“附体”,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词。

《青玉案》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从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受不了夫妻分离之苦,在春日感怀之作。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春社日词人不由想其远方的妻子,在这一天女子都停下针线,和丈夫家人一同庆祝,但是自己的妻子即便停下针线又能如何?自己在外不能陪伴左右,只能让妻子看着双飞的燕子,黯然神伤。如果是一时一刻的分离忧伤也就罢了,“年年”二字可以看出两人是长期分离,春社日只是日常的延续而已,这才是更为伤怀的事。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妻子只能百无聊赖忧愁的看着燕子双飞,而词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春已过半,但是自己依旧只能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寂寞地品味着这离愁之苦。词人的处境和上两句妻子的处境遥相呼应,都是凄凉无比,这也更显得夫妻情深,离愁之苦。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词人不经意间看到春衫已然破旧,不由想起曾经衣衫都是妻子拿针线缝制,如今思及此不由泪水滴滴花落不知不觉间洒满了春衫。在这里词人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两人之间的感情,但是却通过春衫针线将这感情描写得入木三分,也更具象化地刻画出了对于妻子的相思情深。其实苏轼也曾有过类似的词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两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可谓是苏轼“附体”。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这几句可谓是这首词最精彩的句子。眼看着日落西山,词人也解鞍准备返回,虽然有鲜花但妻子不在身边也无人佩戴,想要借酒浇灭这份愁绪却无人相劝,即便自酌自饮,酒醉后也无人看管,可谓是凄楚至极。在词人笔下,妻子不在的寂寞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落到实处的,而且采用排比句式更是加深了相思之苦,让人读之更觉凄凉。在意境上,这几句和李商隐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有着相思的韵味,如果说前两句是苏轼“附体”,那么这几句就是“李商隐”附体了。

这首凄美情词可谓写得字字悲泪,直击人心,在历朝历代都是颇为推崇,《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词林万选》、《历代诗余》这些诗词集中对于这首词均有收录。虽然有些典籍中将这首词划在著名词人黄公绍名下,但更多典籍中对于这首词的作者却没有注明,而且黄公绍的《在轩词》中对这首词也没有记载,所以这首词普遍被认为是一首无名氏的作品。

对于宋代无名氏的这首凄美情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