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江山携手 2017-01-05

           上篇博文写完后意犹未尽。而且博友在留言中也各抒己见,观点不一。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我写上篇博文时就有思想准备的。为什么呢?并不是我自视高明,其实两千年来,人们对于王昭君和亲事件,各抒胸臆,说法多多。

           据前人统计,两千年来,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就有七百多首,小说戏曲约四十种,涉及到的著名文人约五百余位。其中有正面歌颂的、称赞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红颜薄命,非常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有的用诗词代王昭君抒发自已在匈奴怨恨的;有的感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师,结果酿成悲剧的;有的是感叹元帝时国力薄弱,保护不了老百姓,从而酿成王昭君的悲剧的;有的更把矛头直指皇帝和封建的嫔妃制度的;还有为毛延寿翻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这里,就我涉猎过的一些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最早咏王昭君的代表作为西晋石崇所写的《王明君辞》,全诗是这样的: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泣涕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花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在诗中猜度了王昭君远嫁的悲怨与哀伤,认为在匈奴虽作了阏氏(相当于皇妃哦)也不足贵,甚至比作鲜花插在牛粪上。最后还警告后人:“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他的这首诗时离汉代不久,因此就为后世大多数吟咏王昭君的诗词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是赞颂王昭君和亲的功绩的。早在唐代就有张中素在他的《王明君》中这样写道: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对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元末的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霍去病。在王昭君的墓碑上这么题着: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明代高壁的《昭君曲》也赞扬了王昭君为国赴难的献身精神。诗是这样写的:

                     奉昭事和亲,从容出禁宸。

                     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

         特别可敬的是清代有几位女子,也为王昭君大唱赞歌。下面举两个例子吧。如葛秀英《题明妃出塞图》写道:

                     绝尘扬兵赋《大风》,旌旗依旧过云中。

                     他年重画麒麟阁,应让娥眉第一功。

          郭漱玉的《咏明君》写道:

                     竟抱琵琶塞外行,非关画图误倾城。

                     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

          赞扬王昭君“差胜十万兵”,“应让第一功”。          

          当代的董必武同志本着民族大团结政策的精神,也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谒昭君墓》,赞颂王昭君和亲的伟大功绩: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关于颂扬王昭君爱国主义的诗词还有很多。怕引起审美疲劳,就介绍这么几首。

          历代来,写得更多的是非常同情昭君的遭遇,抒写她的离愁别恨,哀叹她的红颜薄命。以这为主题的有几百首之多,这里我只举两个唐代诗人的诗为例。先看看诗仙李白的吧:

                                  《王昭君》

                                        其一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日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其二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汉。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对昭君“憔悴没胡汉”“厄留青冢使人嗟”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悯。

          杜甫咏昭君的诗,也是从同情的角度写的。《唐诗三百首》里有,这里就不引了。

           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卢照邻是这样写的:                 

                     昭君怨》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他说王昭君但愿化作大雁,可以一年一度回到汉庭。

       同情、怜悯、悲叹的诗词实在太多了,都大同小异,就不多举例了。

       下面这首《解昭君怨》是唐代诗人王睿写的,他一改人们同情的立场,把矛头指向封建的嫔妃制度: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他说其它什么都不用怪,怪只怪冷血的嫔妃制度。即使当时“不嫁胡虏”,王昭君也“只是宫中一舞人”而己!

          而白居易在他的《琴曲歌辞昭君怨》中,更把矛头直指皇帝: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胡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他把王昭君的悲惨遭遇,一股脑儿都归在“君恩薄如纸的头上。

          白居易十七岁时曾写过一首《昭君词》,后来被人们推为咏王昭君的绝唱。他是这么写的: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消残黛脸消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曰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在年青的白居易想像中,悲苦的王昭君在胡中巳是憔悴尽丑得已如毛延寿的画图中。但是她哀告回汉的使节,要求汉帝快赎蛾眉,千万不能说我己不如来时的美貌。把王昭君尝尽苦辛写得那样鞭入里,把急于回归中的心写得那么形象生动。白居易对王昭君的同情心和盘托出,我认为的确是首好诗 。  

 

           也有的人谴责汉朝庭用美女去和边,是出于国力薄弱,国无良将。金国王元节的《青冢一诗就是这么说的: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当然,也有人认为都是王昭君自已不好,倚杖自已的美貌,不肯贿赂画匠,最后自食其果。这诗却是唐代响当当的刘长卿。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写的。

                                 《王昭君歌》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
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认为是昭君“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所以落得个“容华翻误身”。这种识见实在有些不厚道,所以历代来共鸣的极少。

              也有为画工毛延寿翻案的。王安石在咏明妃的诗中写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当然,这看似翻案的,其实是在称赞昭君美得不得了。关于王安石的两首咏明妃曲,一出来就引起极大的争论。要说清它,非用专文不可,这里就不讨论了。我把这两首诗附在文后,供大家参考。

        对于昭君和番的诗词,可说的还有很多很多。你看,连曹雪芹也借薛宝琴之口写上几句。但今天必须打住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诗言志”。诗人们都是借昭君出塞的故事,来抒发自已的胸臆,浇心中的块垒而已。因此我们后人才有幸能看到这么多五彩斑斓的诗词!      (完)

 

 

 

附录:

         《明妃曲》二首

              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