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吳昌碩4個篆字,悃愊無華橫幅,拍出345萬天價

 秦岭之尖 2017-01-05


吳昌碩 (1844—1927),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大龍,苦鐵等,浙江安吉人。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壹代宗師。1913杭州西令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爲首任社長。其1914年所作篆書《悃愊無華》橫幅,北京傳是2011秋拍成交價345萬元。




悃愊無華 kǔn bì wú huá


悃愊:至誠樸實;華:浮誇。至誠而不虛浮。形容真心實意,毫不虛假。出自《後漢書·章帝紀》:“安靜之吏,悃愊無華。”時年七十壹歲的吳昌碩剛加入九老會。並任上海書畫協會會長,在其好友嘯廬先生將赴都之際,缶老書此贈予嘯廬先生,表現了吳昌碩對嘯廬先生極高的人品評價。




吳昌碩先生是近代海上畫派最具創造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之壹。就書法而言,其篆、隸、楷、行、草五體皆精,尤以石鼓文,行書稱擅。此幅“悃愊無華”是缶老晚年書法精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藝術價值。在近現中國書法史上,吳昌碩是開宗立派的變法大師,作品有獨特的個人風貌。在吳昌碩的書法創作中,以篆書、行草爲主,此幅作品創作于1914年爲缶老晚年書法精品,點劃圓熟精悍,剛柔並濟,以篆籀入筆,蒼勁雄渾,不拘壹格。




吳昌碩的篆書,甚得益于《石鼓文》的反複研習。其在六十五歲時自記:“余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于此,壹日有壹日之境界。”中晚年後,吳昌碩臨寫《石鼓》漸漸“離”形而傳神,參以隸書,楷書以致草書的筆法傾向愈加明顯。而其書寫的小篆,也大有“任情咨性”之感,逐漸形成了此幅作品在這種特有的美學特征。




此幅作品中的書寫用筆,是完全的中鋒,表現了文人“守中”的正氣,在圓轉曲折中透出壹種力度,柔韌而不失于軟弱,流暢靈動而沒有絲毫的張狂。其筆畫具有強烈的“墨氣”,作者在書寫時蘸墨飽滿,下筆酣暢,因此在起筆處出現較粗的“頭”。在筆畫緊鄰處,還出現裏因墨滲融而筆畫有些許粘連的現象。




在吳昌碩擅長的篆,隸,楷,行,草諸體書法中,行草成熟最早,應用也最爲廣泛。從此幅作品的題跋可以窺見,其行書收放自如,潤燥相宜,有排山倒海之勢。吳昌碩的行草早年受帖學影響,四十歲左右逐漸摻入篆書筆意,七八十歲以後便形成此幅作品中這種篆,隸,楷,行,草各種筆法溶于壹爐,雄渾蒼勁,咨肆老辣,自家風貌已臻成熟,達到孫過庭“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