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的柔媚与霸道

 莲峰 2017-01-05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明末董其昌的书法清丽柔媚,状如女子,但并非端庄大气的大家闺秀,恰似带有一些活泼气息而又拘谨害羞的小家碧玉。有人说他以米芾为宗,却看不到米书振迅天真的意味,更见不到“刷”字的力度,有人说他的字是“颜骨赵姿”,颜骨不见,赵孟烦书法柔媚的影子却很重,但缺乏赵书端庄与开张的气息。


更多的人讲他师宗二王,总觉得相差甚多,学书只得其媚,二王的飘逸潇洒,刚劲雄伟却没学到。他的书法,虽然在明朝已经名声大振,但占据领先地位是在清朝,康熙皇帝把董书捧上了天,而且亲自临摹,致使董书风靡一时。



 

董书最大的毛病在于“怯弱”,怯是一种畏缩,是一种自卑,就是缺乏骨力,缺乏神气。但董其昌的为人却是十分霸道,十分强悍的,甚至激起民变。看他的字,难以想象他是为霸一方的恶人。或许,那些状如女子的字迹,反映了董其昌内心怯弱的一面。

 

董其昌(1555-1636),生活年代为明嘉靖至崇祯年间,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17岁的时候,参加松江府学的考试,本来成绩第一,但松江知府却因为他的书法不佳,把他取为第二。这是一个强大的刺激,董其昌从此发愤学习书法,这一学就人了迷。未出仕前,他在平湖教授私塾,有一个大姓人家的子弟,以六十金的价格出售古人墨迹,董其昌把自己教书所得都给了人家,把那些墨迹买回家,终日临摹,自得其乐,被家人责骂也不以为意。



 

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中进士,万历二十年(1592)38岁的董其昌获受翰林院编修,正式开始了仕途生涯。两年后,董其昌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应该说,在这一职位上,他是尽职尽责,甚至产生了一些雄心大志,在皇长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梦想。可万历皇帝是一个昏君,他二十余年不上朝,宠爱郑贵妃和她所生的皇三子,并想立皇三子为太子。董其昌由于与皇长子过从甚密,终于引起郑贵妃和皇帝的不满,他被调任湖广按察司副使。董其昌是一个善于自保的人,他托辞有病,获准回家休养。


 

董其昌在家乡一呆就是六年。他精力放在了游历山川,研习书画上。按说,书画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是对董其昌却没什么帮助,他不仅自己疏于自律,而且听凭儿子董祖常骄横跋扈,无恶不作。他在松江霸占了大片良田,很少纳税,为富不仁,仗势欺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董其昌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地区的学校及教育事务,但他并不尽心尽责,依旧游山玩水,沉浸书画。闲居故乡的六年,对他的仕途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挫折,这种挫折可能导致董其昌心理和个性上的变异,起码导致了他个性中的恶劣倾向。在家乡,他欺压民众,重新走人仕途,也令人生厌。


    他时常有一些令人费解,甚至是怪异的举动。有一次,他在自己的官署门前贴了张告示:“明日不考文”。第二天考试,学生坐等出题,董其昌长久沉默,一问,董其昌就说,“题目我昨天已经出在外面了。”原来,“明日不考文”,就是他出的考题。这无异于捉弄学生了。平时,董其昌得罪了当地的一些头面人物,这些人鼓动学生起来造反,把董其昌的公署砸烂了,任职一年的董其昌只好辞职还乡。



 

    这次还乡,董其昌又激起了一次民愤,家园被焚一空。这就是震动江南的

“民抄董宦”事件。

 

董其昌的儿子董祖常,看上了乡人陆生的一个使女绿英,金钱诱惑不成,便强行抢夺。有人把这件事编成了一出戏到处演唱,董其昌大为恼怒,认为是华亭的生员范昶所为。


董家把范昶带回家中审问,并逼死范昶,又对找上门来的范妻和仆妇剥光衣服加以羞辱。终于激起民愤,平日饱受董家欺凌的人们把董家团团围住,砸了个稀烂,最后放了一把火,把百余间房屋连同书画藏品烧了个精光。董其昌跑到苏州等地避难,过了很久才回到家乡。



 

看来,董其昌的品德实在成问题,否则,不会在任上激起学生的反抗,在家乡又激起乡民的反抗,简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我甚至怀疑,董其昌是否有严重的性格缺欠,心理不大健康。


在书法艺术上,董其昌一直追求魏晋神韵,整日浸淫其中,但其修养和魏晋之人相去甚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魏晋名士,蔑视的是权贵和权威,董其昌蔑视的是民众。他反抗过权威吗?没有发现典型的例证,相反,董其昌不仅善于自保,而且善于拉拢和攀附。



 

万历皇帝去世后,光宗常洛即位。他想起了给自己当了四年的讲官,便询问董其昌在什么地方,并立刻任命他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可惜,光宗即位一个月就去世了,董其昌还没来得及到任。如果光宗长寿,董其昌的政治前途真不可限量。


 


    熹宗即位后,天启二年(1622),董其昌被召人京,在魏忠贤把持朝政的天启五年(1625),出任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极其敏锐,看到朝中党祸惨烈,到任一年后就奏请还乡了。崇祯四年(1631),再度被召入京,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崇祯九年

(1636),董其昌去世,享年82岁。

 


董其昌为官四十余年,真正供职于朝廷的时间不过15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有的只是在关键时刻的退缩自保、当政期间的游历名山大川、闲居时的鱼肉乡里。如果不是书画之艺,历史上恐怕难以享有什么盛名。

 


明末,昏君迭出,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国势颓微,在文人士大夫中普遍存在着消极隐遁的思潮,董其昌选择了这样一种生存方式,这是一种自私的选择,也是一种退缩与软弱,只好借助道、释思想自我安慰与解脱。他的书法,几乎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流畅圆滑,反映着书家的精明。


他的作品,有人称为飘逸空灵,但像缕缕轻烟,没有任何实力,仿佛随时会因风飘散,这不正是他心中无骨的表现吗?他书法所谓的劲力,正如他敢于欺民而不敢欺官一样,是一种欺软怕硬的力,经不起任何冲击,这种劲力,更加衬托出他的软弱。

 

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大概因为他自己的书法与其有相通之处,这就是虚怯。在旁人看来,康熙一点都不虚怯,他16岁除鳌拜,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政绩突出,名垂青史,但这更多的是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有关,决非他个人能力所能办到的。在他身上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学者气息和贵族气息,这是其书法虚怯的根本原因。



 

曾见明人曾鲸所绘的董其昌像,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既不像一个恶霸,也不像风流才子,更缺少朝廷重臣的威仪与气度。看起来,不过一凡人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