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探问中华根——科学告诉你中华族群和文明的起源

 天和图书馆21tc 2017-01-05


序言: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充满求知欲的小孩。出于个人的好奇心,则是“我从哪里来”,出于种群的好奇心,则是“人类从哪里来”。前者涉及生殖的秘密,后者则成为人类起源的宏大命题,亦成为重大的哲学命题,在缺乏科学传统的远古时期,产生了神话和宗教。女娲、上帝分别在东西方被塑造除了信仰,还有人类自问自答的满足感。


清明佳节,洒扫墓地,寻根祭祖,踏春赏花,都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关于清明来历,不再赘述,我在四年前专门写过文章陈述清明与中华农耕文明的深远联系。莫做“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才是清明节的现代意义。值此节日,我将以“科学的名义”从两个方面做一次精神上的寻根问祖。


其一曰中华现代人的起源,其二曰中华文明的迁移演化。


题目很大,我不想做面面俱到的陈述者,而只是提及影响中华根的关键事件。

基因的远征: 中华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中华族群为亚洲人的一部分。来自于哪里?据我所知,很早的时候,古人类学界就认为古人类大约在200万年前后走出非洲,迁移到欧亚大陆。但是关于他们是不是现代人类的祖先是存在争议的。简而言之两种假说,其一是近期走出非洲假说(Recent Outof African)或者完全取代假说,主张现代人起源于10万年前再次走出非洲的人类,并且这次走出非洲的族群完全取代(replacement)了其它地区先前的古人类,也就是说现代人的祖先是第二次走出非洲的人类,而200万年前走出的古人类基因灭绝了;其二是多地区进化假说(MultiregionalEvolution Hypothesis)主张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是这些地区已经存在的古人类(200万年前走出非洲)。


两种假说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于2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古人类到底有没有灭绝?是连续进化还是存在中断?“近期走出非洲假说”在分子生物学证据上得到了支持,但是更多的古人类化石证据支持第二种假说。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在逼近事实和真理的时候往往看到了片面,给我们一种难以相信的假相——自然界存在多解性。而事实上,每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很清楚,自然过程是唯一的。


后来科学家的研究也许最能说服我们: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这种提法是我从古人类学家吴新智先生的课堂上听到的。后来我阅读了另外一篇发表在Nature的文章“Out of African again and again”说的很清楚:


Humans expanded again and again out of Africa, but these expansions resulted in interbreeding, not replacement, and thereby strengthened the genetic ties between human popul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Templeton,2002)


意思是说,人类曾多次走出非洲,但不是完全取代,而是发生了通婚。这一观点支持连续进化,多地起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又与第二次走出非洲的种群有过基因交流。


具体到中国地区又是什么情况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2004年发表在Nature的一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证据:


Our estimated ages also fall within the 1.66–1.51-Myr range for the earliest known human fossils in south-east Asia. The combine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near the start of the Pleistocene, early human populations spread relatively rapidly across Asia, presumably from an African origin, and reached at least 40°N latitude. (Zhu,et al., 2004)


这项研究认为2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古人类大概在距今166万年就到达了中国华北地区(泥河湾盆地)。这也是东北亚地区高纬度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记录。


按照“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学说,中国地区的现代人应该是从2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也就是说,遥远时代的那批远行者在经历了30多万年长途跋涉,基因的远征跨越了亚非大陆,160万年前来到了中华大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应该也是2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古人类),成为现代中华族群的直接祖先,这就叫本地起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一百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多次偶遇境外基因,并且与他们生殖繁衍,例如,研究表明亚洲族群曾经与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发生过两次“亲密接触”(详见饶毅等主编《赛先生》文章《“二次混血”为亚洲人注入更多尼安德特人基因》),而我们就是他们通婚的后代,这就叫附带杂交。综合来看,中华现代人就是连续演化,本地起源,附带杂交。而后的几万年,我们的先祖就在这片中华大地上奔波迁徙,繁衍生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那么,中华文明又是如何演化,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呢?

精神的迁徙: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化

关于中华史前文化,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并且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已经达成诸多共识,早已写入了历史教科书。史前文化这段中华文明的孕育期,许多书目早已谈及。不在这里一一赘述。我的所有关于史前文化的了解一是来自于历史课本,二是粗粗翻过《中国通史(卷2)》,三是夏鼐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关于另一段尚未见诸经典书籍的新研究。而这段故事,可能是对中华文明生死关头精神迁徙的精彩回眸。


因出土“中华第一龙”而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这是一群以母系氏族为组织主体、约6000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拉木仑河(位于北京以北约200km浑善达克沙地东部)边上的人类群体。和现在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的是,6000年前那里绿树成荫,生长着桦树、云杉、松树(证据来源于杨小平研究员PNAS文章),水草丰美,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时地去清澈的河水边叉两条鱼改善改善生活。虽然这里的雨水比不过现在的江南,但这里水系密布,依靠从南边山上发育的河流也能滋养这片土地的作物健壮生长。他们中有能工巧匠,能够制作精美的陶器甚至是玉器,即使是同时代的半坡文化可能都无法媲美。


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族群,依靠着上天恩赐给他们肥美的土地,依靠着这里温润的气候,他们酝酿着属于自己族群图腾的标志,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精美的玉器。他们按照天神的旨意要在这里建起一个王国,两千多年的缓慢演化,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老人突然发现几十年来,雨水渐渐变少,河水慢慢枯竭,那些祖祖辈辈一直茁壮成长的桦树、松树、云杉突然间开始枯死。这片曾经绿草茵茵的土地上时不时的出现沙尘,有些地方在风的怒吼下日渐裸露,枯竭的河谷两岸一个个小沙包正在渐渐长大。这里变了。他们经常叉鱼的河流不见了,他们的作物年年枯死,他们采摘果实的树木也日渐凋零了。也许他们从没想过要走出去。但是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了,这又是一次艰难的探险。他们去了哪儿?向南,向南,走吧,走吧。

这件事情发生在约4200年前,而随后的4100年前,中国最早具有国家形态的部落国家夏建立了。启废禅让,让部落联盟华丽转身,变成了部落国家。上帝敲了回车键(易中天语),而这次回车键很可能与这个从北方迁来的成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好了,让我们从科学研究中在回顾一下4200年前,红山人生活的土地到底发生了什么,刺激了这个本不善于迁徙的种族离家远征。


这里牵涉到红山文化如何从它的源地消失。战争?不,就一个无忧无虑的原始族群,战争以至于彻底毁灭消失?不可能,胜利者总该留下。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最新发表在PNAS的研究文章,答案是荒漠化:


In contrast to earlier assertions that deserts innorthern China are 106 years old, our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China’s desert belt, shows that this desert is ca.4,000 years old. This study documents dramatic environmental 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this desert during the last 10,000 years. For the first time to our knowledge we present a case of desertification mainly triggered by 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system,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at ca. 4.2 ka. Our research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the Hunshandake suggests Chinese civilization maybe rooted in the marginal areas in the north, rather tha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Yang et al., 2015)


这段文字三层意思(具体证据请阅读原文):


第一,浑善达克沙地的年龄不是100万年,而是约4000年;

第二,4200年前这里发生了剧烈的地貌水文事件,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了这里荒漠化;

第三,中华文明可能起源于中国北部,而不是黄河中游。


基本上已经回答了刚才的问题,4200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其实距今4200年是一个特征时期,同一时间,北半球许多地方(北非、中东、地中海等)的气候也发生了干旱化。具体到中国,就是东亚季风的衰退。东亚季风是什么概念,通俗来讲就是给中国夏季带来雨水的雨神。它减弱了变懒了,中国北方就会干旱。不幸运的是,4200年前,这一幕发生了。但这不是导致浑善达克干旱化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剧烈的地貌水文事件。这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西拉木仑河自西往东流,还有许多从南部山区发育的小河流自南向北流,注入达里湖。可是这个西拉木仑河多管闲事,不守本分,用地貌学家的话说叫“溯源侵蚀”,其实就是得寸进尺贪婪无度,它的源头不断向后。就在大约4200年前,它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将原本自南向北的河流拦腰截断,使得本应经过浑善达克流入达里湖的水直接向东流去,专业术语叫“河流袭夺”,“袭”是趁人不备攻击,“夺”就是强抢。“袭夺”就是打家劫舍。何其霸道!


于是乎,整个浑善达克东部的地表河流断水了,再加上因东亚季风减弱带来的降水减少,雪上加霜,这叫“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红山人被迫迁徙,并把他们的玉文化带到了中原。祸耶?福耶?中华文明因这偶然的文化崩塌,在黄河流域找到了新的依存地,并滋润中华大地直到现今。与仰韶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华文明离开了远久的前戏,走向成熟。上帝敲了回车键,4100年前,我们进入国家时代了。之后的历史顺理成章。


梁鹏 2015年清明节

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Templeton, A. (2002). Out of Africa again andagain. Nature, 416(6876), 45-51.

2. Yang, X., Scuderi, L. A.,Wang, X., Scuderi, L. J., Zhang, D., Li, H., . . . Yang, S. (2015). Groundwater sapping as the cause of irreversible desertification of Hunshandake Sandy Lands,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3), 702-706. doi: 10.1073/pnas.1418090112.

3. Zhu, R., Potts, R., Xie, F., Hoffman, K. A.,Deng, C. L., Shi, C., . . . Wang, Y. (2004). New evidence on the earliest human presence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n northeast Asia. Nature, 431(7008),559-562.

4. Wu, X. (2004). On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i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17(1), 131-140.

注:关于古人类部分,由于非本专业,仅根据吴新智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的《古人类学》课程以及阅读相关文献草成,《古人类学》课程已经过去一年半,笔记缺损,许多地方可能存在谬误,欢迎方家指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