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当权者奉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虽在军事上累受外邦侵扰,但在文化、科技方面的发展极其迅速。尤其是宋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雄视全世界,海上贸易一片繁荣。大量域外香料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原。《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仅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从占城(越南中南部)运进泉州的香品中有包括沉香在内的七种香料,重达六万三千三百三十四斤。足以见得当时举国上下对香料的需求量之大。 早在唐代开始,香道便已列入宫廷礼仪制度之中,传至宋代,随着香文化进入了其全盛时期,香早已从最初的宫廷御用普及到了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街市上有“香铺”“香人”,也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人,酒楼里也有随时为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成分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香药木瓜等等。甚至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有一香铺门前立牌上就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拣香指上等沉香)。香已成为当时人民的生活中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曾为桂花作词一首: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辛弃疾先生穷其一生力主抗金,奈何终不得志。其大多词句均为倾诉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当权者的颇多谴责。也有许多咏唱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这首《忆吴江赏木樨》便是讲述其少年时对江痛饮,顺着月光独赏木樨(即桂花树),词中写道“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表面上看其意在咏物,描写桂花虽小,却香飘人间的秉性,实则是借桂花美好,清高的象征,来隐喻自己’达则兼容天下‘之宏愿。并以一句“十里水沉烟冷”,将桂花浓郁的香味形容成燃烧过后的水沉香,飘香十余里。可见桂花香果真不负‘天香’之称。 之所以桂花香又被称为‘天香’。源于初唐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一诗,”桂花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传至宋朝时,又被著名政治家王十朋用于《十八香喻士》中以喻士人,谓之”天香桂称名士“。以桂花奇香远溢,淡雅绝尘的特点,用来形容名士,当真是恰到好处。当时正是宋之问被贬为越州常使,在离京任职途中经过灵隐寺时,偶遇当时桂花盛开,难免诗兴大发,作出此诗。是故赏桂花之美,亦能使人身心愉悦,忘却诸多烦恼。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桂花一词最早现于《山海经·南山经》之中,谓之“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神农本草经》将桂花收录至’上经‘之中,称其”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故而桂花自古便被广泛用于食物之中,例如‘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等多种可口且养生的美味一直流传至今,仍受大家所喜爱。早在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先生所著《楚辞·九歌》中已有记载:“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其中‘桂浆’便是指以桂花酿造的美酒。 当下正值金秋,许多人于节假日纷纷出行赏桂,只为一嗅其芬芳。桂花形虽小,却奇香逼人,故而将桂花制干后随身携带者亦大有人在。仅在《香乘》之中,就有数则关于木犀之香的制作方法,今日带给大家的便是一方‘桂花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