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正在消失的职业:原来这些生活用品都有人修补

 石岩里人_牛歌 2017-01-06

盘点正在消失的职业:原来这些生活用品都有人修补

鸿儒新说 阅读(107880) 评论(29)

  2017年新年伊始,很多媒体开始展望新一年,这一年里最令人期待的未知可能就是科技的发展能够多大程度上直接改变人们的生活。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曾经风光的职业已经成为历史,今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哪些职业已经或者正在消失。

  点灯人

  电灯还没有发明之前路灯都是用煤气的。

  电灯都没有,电子打火什么的也别想了,那就自己点吧。

  秤匠: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木杆秤还一直是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如今,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淡出人们视野。秤匠的制秤手艺,正在成为绝唱。

  人肉闹钟

  准确的说可以叫敲窗的。这个活,基本就是每天早上敲你的窗子或者门,敲到你醒为止。

  也就是人肉闹钟,在那个没有闹钟的年代……

  跟现在那些擦窗的有点像,我反正是第一次见。

  修笔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笔全面普及,会写字的人几乎人手一支。那时的中山装在制作时还特意在上衣的口袋翻盖上开一个小口,而谈婚论嫁的青年男女,也时常会将钢笔作为定情信物,用钢笔作为嫁妆和贺礼的比比皆是。随着各类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以及电脑输入法的发展,钢笔越来越少见,而修钢笔也变成一门没有“钱途”的手艺。

  寻呼机传呼员:

  寻呼机是个人即时通信时代的鼻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于90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盛极一时的寻呼业,也造就了一个曾经颇为走俏的职业——传呼员。

  但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寻呼机和传呼员也永远成为了历史名词。

  胶卷冲印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装胶卷的“傻瓜”相机进入千家万户,大街小巷也出现了海量胶卷冲印店。在数码相机与手机拍摄的大潮下,因胶卷冲印成本较高,且业务量有限,绝大多数冲印店都不接这类业务,将冲卷机处理或停用,胶卷冲印员也纷纷改行。

  职业磨刀人:

  “磨剪子嘞抢菜刀”,京城大街小巷,曾常听到这样的吆喝声,磨刀匠肩上扛着一条长板凳走街串巷,现在已经消失很久了。

  剪子菜刀过去算家庭重要物资,现在菜刀剪子便宜,有钱磨刀还不如换把新的,会磨刀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接线员

  在交换机发明之前,打电话都要靠这些人。那时候打电话是不用拨电话号码的,直接“喂,帮我接XXX”。

  然后,他们就帮你接好了。

  发报人

  就是发送电报的工作人员。通过莫尔斯电码、汉字电报码等传送信息。电报曾是最快捷的通信手段,整个50年代至80年代,电报是老百姓与外界沟通最重要的通信手段。

  补碗匠

  上世纪60年代以前,补碗人的吆喝声响遍大江南北。补碗人的行头,就是一副小挑子,小挑子的两头是箱式小柜,小柜约有二三层抽屉,里面装着各种补碗的工具。那个时候,一只大口的蓝边碗约一角五分,补一只碗视破碎情况,大约三分或五分钱,比买一只新碗便宜多了。于是,节俭的家庭主妇会把破碎的瓷碗收集起来,等着补瓷匠来补碗。修好的碗,沿缝一排“订书钉”,不渗不漏,功能如初。

  盘点过这些正在消失的职业,发现他们中很多都和一个字有关——修,修理的修。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真的无法想象原来那么多东西坏了都是可以修的,而不是换新的。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