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张大千的最后一幅绝笔画,画的是什么?

 夏光* 2017-01-06

大师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能留下来的,是他不朽的作品。

让我们来看看齐白石和张大千两位大师的绝笔作品。

齐白石

关于齐白石的最后一张画,存在着争议,现在一般都倾向于这一副,他画的葫芦。据说是1957年夏天的一天早晨,94岁的齐白石不用旁人扶持,自己从卧室出来走到画室,像往常一样站着,挽起袖子,画下了这张画:

《葫芦》立轴 33*68cm

当时齐白石已经开始糊涂了,据李可染回忆,当时写这个“九”字,都问他应该往哪里拐?等到写“岁”字,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就写成了这个错字。人糊涂了,只能画自己最熟悉的对象,即便是画了一辈子的东西,信手就画,还是会因为神志恍惚而出错。点了黄颜色去画葫芦,这没有错,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但他用淡墨画叶子时恍惚了,也画成了葫芦的样子,而且竟然从大葫芦留白的地方冒出两笔淡墨,看上去好像这葫芦穿了个洞。等到该用浓墨画藤时,又恍惚了,画着画着又勾成葫芦的样子。但这都不甚要紧,老人完全是在糊涂状态下用本能在作画。这幅画最绝的是这藤蔓,用笔用墨已经堪称天籁,是天神在走,而不是手笔在走,这幅笔墨中包孕的精气神已完全超越了白石老人的身体健康的状态,是一种修养在纯粹自由自然自在自为的状态下释放。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去世。他留下的这最后一幅画,有种抽象的意味和有苍茫之境。

张大千

1981年7月,当时已经83岁的张大千应日本横滨著名侨领李海天之请为其旅馆大厅绘制《庐山图》,然而张大千虽然游踪遍及中国,但并没有去过庐山,故选择此题材也是对他艺术事业的一种自我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神游式的想像自由,创作一幅合乎理想的胸中庐山,而且可以纵情咨意尽性挥洒,甚至完全超越了“师自然”的范畴,进而达到了中国山水画所谓“师心”的最高境界。

张大千《庐山图》

这幅尺寸长达10米,宽1.6米,张大千先生作此画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常住在医院冶疗,时画时停,而且画面太大了,还得让整个人被抬上画桌趴著画,非常吃力。有时心脏也不适,吃药休息后,仍继续拼命作画。后来由于博物馆又要求在1983年将此画及其近作联合展出,于是张大千先生作了最后一次赶工,仅题了两首诗而没有署款。博物馆展览毕归还之后,张大千原拟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润色修饰。只可惜他在一九八三一年三月八日进医院,四月二日溘然长逝,终究也没能完成和落款。至今我们看到的《庐山图》,在左上角上有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点染之处,但这已完全无损于整幅画的辉煌。

张大千《庐山图》局部

张大千晚年的画风,尤其是到台湾后的画风,以粗笔写意为主,工笔更几乎绝迹不画了。因此在画的风格上,他早年的俊秀、中年的精工,都在晚年趋于朴茂、沉郁和老苍,甚至可以说拙重。虽因体力不支,未能完全展示出他最称心的表现,但是整体结构气势浩然的《庐山图》,已不负所望地为张大千的传奇画下最令人赞叹的精彩句点。

两位大师、两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呕心泣血的作画,真正的献身于绘画艺术,并留下了不朽作品,值得后人景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