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三)

 古道岐黄 2017-01-06

三、常用中药100味

(一)实证用药

  1、解表药

  (1)解风寒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

  (2)解风热药:银花、连翘、薄荷。

  无疾按:银花、连翘,自古不是用来治疗外感风热,而是治疗外科痈疮疖疽,用以清热解毒的。自清代明医吴鞠通创造性的将此二药用于外感风热病后,二者越来越多的被当作辛凉解表药来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寻其理,虽然谓之清热解毒,但银花为花,性轻扬主散;连翘虽属果实种子,但其形态开裂如花。从其外形,推其理当治表发散,用之有效,即可。

  附:

  息风药:天麻、钩藤、全蝎、蜈蚣。

  无疾按:解表药以驱外风,息风药以平内风。内外风之别,第四章已有讲解,这里稍作温故。外风,指从外感受之风;最常见的外风,就是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引起的感冒。内风,指从体内自生之风;最常见的内风,就是中风病。内风的形成,可以由于热、痰湿、虚,等等。二者的共性,皆可出现喜动善行等风邪的特异性表现。区别在于,外风从外来,治当以解表散之;内风从内生,治当息风药平之。

  天麻,又称“定风草”,是平息内风的要药。天麻“定风草”的美誉,与其植物形态很有些关系。在百度图片上搜索天麻,马上就可以理解,无论外界狂风如何肆虐,天麻自岿然不动的原因。天麻作为今天比较贵重的滋补品,用于有中风迹象的中老年朋友日常保健服用,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预防中风的作用。

  钩藤,常与天麻配合应用于中风眩晕头痛等病症,用于平息内风,功效较为缓和。钩藤起效的关键部位在于其“钩”,中药处方中常开作“双钩”,有比较理想的降压功效。煎药时,需要后下。即在药煎好前的5分钟左右,将双钩投入,开锅煮沸数次后即成。

  全蝎、蜈蚣,此二药皆为动物药,前为蝎子,后为蜈蚣,都是很好的息风止痉药。针对风证中常见的“动”的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动见于四肢、头颈等皆可应用。除了风证,二者还经常用于治疗关节部位的痹证,如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用于通行气血止痛。中药中大量的虫类药都有行气血的作用,主要的思路来源,是虫类善于行走。

  2、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

  无疾按:吴茱萸,常写作吴萸,温热要药。善温肝、肾、胃。常用于头顶疼痛,伴随有恶心吐清水,以及腹泻的内寒证。

  高良姜能温能散,功在脾胃。常用于脾胃受寒引起的胃痛。散寒邪为主,虚证宜少用。

  3、清热药

  (1)清透药:石膏。

  (2)清泻药:大黄。

  附:

  润下药:麻仁。

  无疾按:下法没有独立成节,故将麻仁附于大黄后,稍做提示。麻仁为润肠通便要药。

  (3)苦寒直折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

  无疾按:龙胆草与三黄同属苦寒直折之清热药,龙胆草最善清肝胆之火,燥下焦湿热。肝气不达,可与柴胡、香附类疏散之;肝火太过,当以龙胆草、黄芩辈清泻之。

  4、治湿药

  (1)燥湿药:苍术、白术。

  (2)化湿药:藿香、砂仁。

  无疾按:藿香等一类“香”类药,如香薷、木香等,多以其辛香善于行走,而有化湿行气之功效。藿香尤其善解夏日之暑湿,令湿化于里,邪解于外,而病除。

  砂仁最善行脾胃之气滞而化湿醒脾。可与熟地黄同用,以缓解其滋腻碍脾之弊。

  (3)利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

  无疾按:利湿以淡。联想生活,饭菜咸,会口渴而小便少;汤水淡,很快就有小便欲解。茯苓、泽泻,都是淡味利湿之品,其他如冬瓜皮、玉米须,亦皆有类似效果。所不同者,茯苓健脾而兼宁心,除水饮之凌心;泽泻利湿而兼益肾,清下焦之湿热。

  薏苡仁即杂粮店里卖的薏米。与上两味相比,药性更弱,食性更强。夏季深受脚气困扰的朋友,一定不要忘了本药。与绿豆、大米一起熬成稀饭,清利湿热而不伤正气,为食疗佳品。

  (4)利湿热药:车前子、滑石。

  无疾按:车前子,小而圆利,最善通达。能除小便之频急热痛,并治大便之湿热腹泻。对于腹泻,尤其是兼见小便不利的症状时,车前子尤其好用。正常的水液代谢,除小部分津液流走大肠,大部分都需要从小便排出。如果出现小便不利而大便反泻,再多固涩止泻的药物都非所宜。当重用车前子通利,令湿热从小便出,则腹泻自然可止,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滑石,滑而利窍,善行小便。常与车前子一起治疗下焦湿热,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两药运用时有一点需要注意,车前子粒小易沉锅底而被烧糊,滑石呈粉状不易煎煮,所以都需要用一个干净的布袋装好再煎,中医称为“包煎”。

  5、治痰药

  (1)燥湿化痰药:陈皮、半夏。

  无疾按:半夏辛温燥烈之性,尤胜于陈皮,故为治疗痰湿之要药。但半夏有毒,一般很少生用。炮制加工的方法有二:一是以明矾来炮制,可增加其燥湿化痰之力;一是以生姜来制,可加强半夏的另外一个常用的功效——止呕。

  (2)清热化痰药:浙贝母、瓜蒌。

  无疾按:瓜蒌性寒,其形状像胸,善清利胸中之痰热。咳嗽痰黄稠,舌红苔黄腻,并兼见大便秘结者,必用瓜蒌。胸中阳气不通而见到胸中憋闷疼痛时,张仲景亦以瓜蒌为主药加以通利。

  (3)润燥化痰药:川贝母、百合。

  无疾按:常用的贝母有两种,一种产于浙江象山一带,浙贝母较大,又称大贝,最善清热化痰,偏泻;川贝母较为细小,兼可滋阴润燥而化痰,偏补。

  百合色白,形状似心肺而质润性凉,善润肺燥而化痰,兼可清心而安神,为药食两用之良品。

  6、祛风湿药

  (1)偏补:桑寄生、续断、杜仲。

  无疾按:三药皆为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常用药。肾虚腰腿疼痛之主药。其中桑寄生性平,而杜仲、续断性温,故后两者对于肾阴虚者,应用宜谨慎。

  (2)偏通:威灵仙、羌活、独活。

  无疾按:威灵仙辛温善行而力猛,通达十二经,为治疗风湿痹痛之要药。

  羌活、独活,皆善祛风寒湿邪,外可解在表之感冒,内可止经络之痹痛。区别者,羌活走上,善解肩背之苦;独活走下,解除腰腿之疾。

  7、理气药

  (1)理肺气药:桔梗、前胡、杏仁。

  无疾按:桔梗为宣肺止咳必用之品。肺脏在一身脏腑中位置最高,通常只有花、叶等轻轻上浮的药物才可以到达,唯独桔梗例外。如同车船,善于载药上行,达肺。肺气喜降,一旦邪气壅闭,则肃降难行,必先以桔梗宣之,而后肺气可降,咳可止。

  前胡、杏仁,此二药乃降肺气止咳之得力猛将。

  (2)理肝气药:柴胡、香附。

  无疾按:二药虽然皆可用于疏肝,但柴胡性升散,喜上,喜外,用途非常广泛;香附则守于肝脾,行于中,尤专于妇科。

  (3)理脾气药:枳壳、厚朴、陈皮。

  无疾按:枳壳降胸膈气,厚朴下腹中气,陈皮行气和脾而燥湿。

  8、理血药

  (1)活血药:川芎、丹参、牛膝。

  无疾按:牛膝与桔梗相对。桔梗善载药上行,牛膝善引血下行。一可补肝肾强筋骨而止关节痹痛,二解引血下行而愈月经诸病。

  (2)凉血药:生地黄、玄参。

  无疾按:二药皆甘苦寒凉,清热于阴血,而兼补阴血之不足。阳气不足者慎用。

  (3)止血药:炭类药。

  无疾按:凡火见水则熄,赤见黑则暗,血见炭则止。很多中药,经过炒黑加工后,都有比较好的止血作用。常见的如大黄炭、地榆炭、荆芥炭等。

  9、消食药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

  无疾按:鸡内金,即鸡胃的内壁。试想鸡胃何其强悍:食物之后,常吞砂石以消磨,坚韧无比,故鸡内金消食之功著。另可用于消解肾石、胆石等结石病。

  山楂、神曲、麦芽,三味药常在炒焦后合在一起来用,称为“焦三仙”,有消食化积,和脾养胃的作用,临床十分常用。







(本文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者:天下无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