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部电影,就好想找个人生!孩!子!

 ljnljnljn123 2017-01-06
最近虫哥挖到一部2010年的纪录片,

  主题很“简单”,无关国家大事,无关地球存亡,

  虫哥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

  啊,真想找个人生!孩!子!

  (陷入单身狗的悲伤……)

  《阳光宝贝》

  Bébé(s)


  《阳光宝贝》是法国导演托马斯·拜尔梅斯(Thomas Balmès)历时两年多拍摄的记录片。

  豆瓣评分8.8,


  IMDb评分7.1,


  不是神级纪录片,但评价也不算低。

  看完想生孩子的,更不止虫哥一个人↓



  导演的镜头记录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4名婴儿从出生到学会走路的这段成长历程。

  这四个婴儿分别是非洲纳米比亚奥普沃的庞妮娇( Ponijao)


  蒙古国巴彦钱德曼的贝雅(Bayar)


  日本东京的玛丽(Mari)


  还有美国旧金山的海蒂(Hattie)


  纪录片给观众最直观的体验,是不同文化背景、物资水平下孩子们生活的对比。

  庞妮娇生活得“脏乱差”,


  不穿衣服,在地上打滚,看到石块、骨头都往嘴里塞,到处是苍蝇飞来飞去,甚至便便拉到妈妈膝盖上,妈妈也只是用吃完的玉米棒蹭蹭完事。

  蒙古的贝雅,从小就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看公鸡跳床,和山羊抢洗澡水,平凡却纯朴自然。


  而生活在城市中的玛丽和海蒂,教育资源得天独厚,还不会爬就已经开始上早教班。


  但这样抢眼的对比,在片中却都是点到为止,显然影片的意图并不在于此。

  导演托马斯曾经提到过,他最初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大部分原因是作为父亲,自己错过了孩子最初成长的这段时光。

  所以站在父亲的角度,无论是哪种环境下,他记录的都是孩子们共同的重要时刻——第一次微笑,


  第一次爬行,


  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除此之外,本片还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值得一刷再刷,比如刚出生没多久就不停打嗝的海蒂,


  自导自演了一出尿床大戏的贝雅,


  睡觉时都自带大哥气质的“虐弟狂魔”贝雅哥哥。


  有人怀疑这些镜头的真实性,最常提到的就是:“怎么那么巧就给你拍到了”,在虫哥看来,这种说法挺“小人之心”的。

  国际社会上,“非虚构”“纪录片”就意味着要对真实性负责。影片虽然只拍摄了四个孩子,但在此之前,导演在每个国家对数百个怀孕家庭进行考察,才选出适合拍摄的家庭。

  按导演本人的话说:有时拍上一两个星期才有一个用得上镜头。


  看起来“那么巧”的画面,其背后都是花大把时间,大把耐心的「等候」!

  除了这些有趣的场景,影片的画面拍摄也是一大看点。

  贝雅的家乡,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截屏即壁纸。



  妈妈亲昵地抱起庞妮娇的画面带着浓浓的温情。


  特别是影片最后,贝雅笑着迎风站起来的这组镜头,每次看都觉得治愈心灵。


  那这部轻松有趣却重点不明的纪录片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育婴教育”的探讨,是放养与精养的比较对决;

  有人说是为了唤起人类早已遗忘的纯粹和快乐;

  还有人说这是“毒鸡汤”,告诉我们投胎是门技术活……


  虫哥不禁好奇,一部纪录片一定要表达出某种主流观点吗?

  不将任何一种价值观强加于人,

  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也许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