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东北风俗史话——鲟、鳇与三花五罗

 渐近故乡时 2017-01-07

  

文 | 于济源

选自《大东北风俗史话》



   

  关东民间流行一句俗谚:棒打狍子瓢舀鱼。了解关东历史及民俗风物的人,都认为此话当真,并无夸张虚玄的成分。即以三江中的淡水鱼而言,说起来现在的人真难以置信。《明一统志》说:“盛京之鱼,肥美甲天下。”《鸡林旧闻》也说:“其鱼不可胜计。往往盈河皆是,至阻舟楫,不能泛 行。”《宁古塔纪略序》说,有“大于舟之鱼,大于屋之木”。这里的盛京,即指沈阳。沈阳当时是后金的首都,满清入主中原后,为陪都。沈阳是关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此处的盛京即泛指关东。而且,就淡水鱼而言,主要产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即关东的北部和东 部地区。而沈阳附近的太子河、辽河、沈河,淡水鱼产量远逊于三江及图们江。我采访过当年的老渔民,他说,在江河里挡亮子,鱼多得很,木棍插进水中都不倒,每到鱼咬汛时,满河面皆是鱼,挤挤擦擦,渔人可踏着鱼背过河。当地人“以鱼代食”。鱼多得有时成灾。有则故事说,有一位妇女到河边洗衣,不知怎么就失踪了。不几日,有头牛到河边饮水,这时从水中蹿出一条大鱼,把牛头一口含住。牛与鱼就展开一场搏斗。鱼在水中的力气大得很,牛竟奈何不了鱼,毕竟牛体重力气大,鱼也奈何不了牛。 但鱼口被牛角挂住,无法挣脱,牛与鱼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牛忽然一甩头,竟把鱼甩到岸上。巨鱼终于毙命。人们赶来一看,竟是一条其大无比的怀头(六须鲇)。用车运回家去,剖开鱼腹,竟发现一枚女人戴的戒指。经辨认,正是那失踪女人的戒指。就是说,这女人是被这条怀头吞食了。 在三江地带,鱼伤害人畜的事时有发生,甚至牲畜不敢到河边饮水。尤其鳜鱼(螯花、桂鱼),背鳍有12根毒刺,被扎上就容易感染。螯花是名贵的鱼,但人也惧怕它。到鱼汛期,有时满江满河是鳌花鱼,摆动黄地黑花的身躯,姹挲开五颜六色的鳍尾,还“嘎嘎”地叫着,十分壮观。渔人都不敢贸然下河,怕被扎着,偶尔有撒一网的,逮上十几条几十条了事。渔人下河捕鱼,就怕踩上鳌花鱼被扎了脚。还有鳇鱼,死后腐烂,鱼骨就在河床里,渔人撒网时最易挂网。水深流急,下水摘网,既费事又有风险,所以雨少水浅时渔人都要下河床把木棍、树根及鳇鱼骨头打捞上来,抛掷岸边。 那时,关东的淡水鱼就是这么多,以至于多得成了灾。


  关东江河中淡水鱼多,品种也多。据《黑龙江鱼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说:“有鱼类97种,隶属于67属19科。其中鲤鱼类为多,达58种……有印度平原复合体的黄颡(即嘎牙子)和乌鳢(即黑鱼)等,中国平原复合体的草鱼、青鱼、鲢、鳊、鲌属和鳡等,北方平原复合体的雅罗鱼、狗鱼等,北方山区复合体的哲罗鱼、细鱗、黑龙江茴鱼等,北极淡水红点鲑、白鲑和江鳕等,以及古代上第三纪复合体的七腮鳗、鳇和六须鲇等。……江河共有87种,湖泊为53种。黑龙江、嫩江和牡丹江等上游及其山涧支流,哲罗鱼、细鳞、黑龙江茴鱼等冷水性鱼类为多,并有重唇、雅罗鱼和鲑属等少数鲤科鱼类;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本流,鳊、鲌、鲢、鳡、草鱼和鳜鱼较为丰富。黑龙江是特产鲟、鳇的主要河流……在97种鱼类中具有食用价值作为经常捕捞对象的,主要有黑龙江鲤、银鲫、鲢、青鱼、草鱼、鳡、鲌属和红鮠属、鳊、鲂、唇?、花?、雅罗鱼、赤梢鱼、赤眼鳟、红鱗斜颌鲴、鲇、狗鱼、乌鳢、黄颡和鮠属、大马哈鱼、孟苏大马哈鱼、哲罗鱼、细鳞、黑龙江茴鱼、白鲑、六须鲇、鲟、鳇以及小型成鱼银鲴、鮈属、蛇鮈(即船丁子)和麦穗等四十余种。”


  由上述引文,不难看出关东淡水鱼不仅品种齐全,鱼类组成也较为复杂,呈现南北交界特色,北至北极,南至印度,有温水鱼,有冷水鱼,还有洄游大海的鱼。还要提及的是产于图们江中的三块鱼——即滩头鱼(又分金滩头、银滩头和黑滩头),同大马哈鱼一样,是洄游性鱼类,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唯一鲤鱼科。


  关东水域有这么多淡水鱼,但最名贵的是鲟、鳇和三花五罗。


  鲟和鳇是两种鱼,但两者长相几乎差别不大,于是古人就误把鲟鱼当作小鳇鱼。《黑龙江鱼类》一书把两者分得很清楚。我在《谫论鳇鱼文化》一文中,对此存疑。在援引古籍文献时,把两者合起来叙述,因为实在无法将两者剥离。但在面对现代人和现代资料,我就不好贸然从事。我是这样书写的:“而富育光则说‘其黧鲋子’为鲟的—种,与鳇鱼风马牛不相及。他把鲟与鳇分为两类,两种鱼类形体肤色相似,最大区别是鱼唇,鲟鱼闭嘴时唇呈莲花瓣形,而鳇鱼闭嘴时唇呈曲线形。但舒景骞先生(满族正红旗,现住佳木斯市,其祖先曾当过佐领、统领)则说‘其黛鲋子’就是小鳇鱼。在此只能存疑。”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十多年,其间我又翻阅不少资料,搞过田野作业,终于弄清搞明白了鲟与鳇的历史悬案。

  原来古人把鲟与鳇混为一谈,合称鲟鳇鱼,把鲟鱼误以为是没长大的小鳇鱼。从《康熙字典》、比利时人南怀仁的《鞑靼旅行纪》到《吉林汇征》 《吉林外纪》《柳边纪略》都是这么以讹传讹的,更久远的如《本草纲目》《东海志》也是把两者混为一谈的。即如《红楼梦》五十三回乌庄头给贾府的那张租单,也写成“鲟鳇鱼二百个”。看来此错由来已久,实有澄清厘定的必要。


  鲟:又称七粒浮子(而不是其黧浮子)。体形很像鳇鱼,最明显的区别是口小,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腮膜不相连接,吻的腹面、须的前方生有若干疣状突起,由此得名为七粒浮子。它不是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江底,很少游于浅水区,冬季在大江里越冬。性成熟9年,全长1米,鱼龄最长二十五六年,体重最重38斤。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鳇:左右腮膜互相连接,有的属洄游性鱼类,基本生活在鄂霍次克海,夏初回江河产卵。性成熟需16年,个体庞大,寿命长,最重可达千斤至两千斤,年龄几近百岁。经济价值极高。黑龙江、松花江水域中所产的鳇,属史氏鲟科。满清入主中原后,宫廷仍需大量鳇鱼,除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有旗丁专门捕捉鳇鱼外,满清政府又把部分锡伯人派遣至松花江打鳇鱼。王迅先生的《郭尔罗斯考略》有这样论述:“为保鳇鱼贡,在乾隆年间,清廷从京师遣回一部分锡伯人回到松花江流域承担鳇鱼差。其中有关、刘、唐三户锡伯族人从顺天府(北京)迁回前郭尔罗斯,在松花江岸边立锡伯屯,专为宫廷捕鳇鱼。”“分别居住在郭尔罗斯后旗莫格登锡伯(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以及郭尔罗斯前旗(今前郭县)锡伯屯和扶余的双城子、达户、罗斯、溪浪河等村落。受清宫内务府直接管辖,由皇室赐给其晾网地维持生活。”由此可见,给宫廷捕鳇鱼,不只是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还有郭尔罗斯的锡伯人。这里还有个有趣的问题需说一下。不少资料都记载渔人给鳇鱼戴笼头。据王迅先生讲,“戴笼头主要还是戏鱼吞绳穿腮”。这很有可能,因为鳇鱼性体是静若处子,动若蛟龙。它的头部尤其鼻骨至脆。渔人在它静处时,戏弄它吞绳,绳随吸进口中的水进入腮内,绳头从腮盖涌出,渔人疾快拽绳结牢,鳇鱼只好老实就范。但我想也可以编织个笼头,如同大网兜,乘它静处时疾快套在它的头上,再收拢绳扣,紧系住双腮盖,鳇鱼也可能失去反抗的能力。总之,没见过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也没采访过给鳇鱼戴笼头的渔人。这恐怕要成为历史之谜了。当年鲟鳇鱼是晋给朝廷的贡品,民间不得私食,有私食鲟鳇鱼者,犯杀头之罪。民间就只能吃别的鱼,而三花五罗就成了珍品。


  何谓三花五罗?三花即吉花、鳊花、鳌花;五罗即哲罗、雅罗、法罗、铜罗、胡罗。


  吉花:属鲤科,地方名叫吉沟、花吉沟。应说明的是绝不应把它写成鲫花,吉花像船丁子鱼,但吻略尖,体侧有7~9个黑点。体长不过一尺,体重不过四斤。肉质细嫩,味道极鲜美,富于营养。


  鳌花:属鮨科,学名鳜鱼,别名桂鱼。体侧扁,背部隆起,体色棕黄带黑花,腹部灰白,最大的体长可达2尺,重可达六七斤,性成熟3年,营养价值极高,还有药用价值(味甘平,有补气血、益脾胃之功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尤其松花湖与镜泊湖所产的鳌花,更是名播遐迩。




  鳊花:属鲤科,学名长春鳊。头小眼大,体高侧扁,背部隆起,脊背青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灰色或白色。体重可达4斤,肉味鲜美,肉质细嫩,脂肪丰富,药用价值较高。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气味甘,无毒,主治调胃气,利五脏,和芥食之,助肺气,去胃气,消谷。”系淡

水鱼中之上品。松花湖与镜泊湖中的鳊花尤为驰名。


  以上为三花,以下为五罗:




  哲罗:属鲑科。据《吉林满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一书载:“似鲈鱼,色黑,方志名称音同字不同,《辉南志》曰‘摺鳞’。盛京将军贡单曰‘哲鲁鱼’。《安图志》曰:‘头圆口巨,脊背隆起,腹有翅,有重三四十斤者,肉腴味美。”据《黑龙江鱼类》一书称,体长而厚,略呈圆筒状,背部青褐色,体侧和背部银白,属大型淡水鱼,生长速度快,大者体重可达100斤,性凶猛,甚至吃老鼠、鸭子和蛇。经济价值较大。其皮厚而韧,当地人用来制作御寒的乌拉。


  铜罗:又称细鳞、山细鳞,属鲑科,外形与哲罗相似,不同之处是个体小,体上斑点大,系冷水鱼类,最大的体长二三尺,体重八九斤。《盛京通志》称:“圆身细鳞。”《安图志》云:“青白色,鳍有刺,鳞如糠……清会典列入贡。”民间传说,最大的细鱗鱼可达百斤。细鳞鱼是关东江河中名贵鱼 类,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营养价值高,肉味分外鲜美。清朝时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向宫廷晋献大宗细鱗鱼。




  雅罗:别名沙包鱼、华子鱼,属鲤科。体长而侧扁,腹圆,背部灰褐色,体侧银白色。虽不属冷水鱼,但喜欢栖息于山涧支流里,有洄游的特点,体型不大,最大的体长一尺多点,体重不足一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红烧雅罗、清炖雅罗,是誉满关东的名吃。


  法罗:学名三角鲂,属鲤科,外形像武昌鱼。居于水下层,喜在流水或静水的水域栖息。长春地区有的人还称为油罗。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

物及矿物质。药用价值较高,性味平甘,有补胃养脾、祛风调胃气和利五脏之功用。属较大型经济鱼类,最大的重达10斤,自古以来就颇受食者喜爱。《诗经》有诗赞之曰:“岂其食者,必河之鲂。”此之谓也。关东人常用炸、炖、清蒸、红烧的方法来烹制。


  胡罗:这是至今也未能搞明白的五罗之一。有人说就是葫芦子鱼。我到长春市三江村鱼馆请教过,掌勺师傅说就是葫芦子鱼,他还打开冰柜 让我看那些已收拾干净的葫芦子鱼。我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按:葫芦子鱼属鲤科,学名叫鳑鮍。鳑鮍分多钟,有黑龙江鳑鮍、兴凯刺鳑鮍、大鳍刺鳑鮍等,整个东北沼泽河流中都有分布。据作家胡冬林先生说,鳑鮍鱼与蚌关系密切,互存共生。蚌一次可产卵300万粒,只有一粒能孵化成幼蚌。这一粒蚌卵附着在鳑鮍的腮上,它以水中的微生物为营养,终于长成幼蚌,再离开鱼体。据说松花江的蚌聚集在一起,形成蚌城。鳑鮍鱼就以这蚌城为掩体,得以藏身。葫芦子鱼体长至多5寸,体重不过3两,刺多而硬,肉味并不鲜美,民间常用来打酱吃。它难登大雅之堂,怎么就成了名贵的五罗之一呢?最近读《东北地区食生活史》(王建中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称胡罗即白兔鱼。为此我又采访老渔民。他说白兔鱼通身雪白,像马口鱼,最重三四两,头较大而浑圆,两腮盖端部翘起,似兔耳,上唇中央有道豁口,故得此名。肉细腻鲜美。我觉得这个说法较准确,或许胡罗就是渔民说的白兔鱼。又査阅《吉林省生物种类与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才知道,白兔鱼又叫兔子鱼、雅巴沙,学名乌苏里白鲑,濒于绝迹,分布于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 肉味鲜美,属冷水鱼。


  以上就是三花五罗的考辨。这8种鱼,除鲟、鳇、哲罗、法罗、铜罗外,大都个体不大。而关东有名的怀头(六须鲇)、鳡、鲇鱼、湖鲫、银鲫、穿睛鲫、重唇、鳝鱼、大马哈、滩头鱼、青鱼(又称青根、青根棒子、鲩)、青鳞子、黑龙江鲤、松花湖鲤、蒙古红鲌、松花江翘嘴红鲌、兴凯湖青梢红鲌、尖头红鲌、鮠(地方名牛尾巴)、鳢(黑鱼)、狗鱼、花里羔等名贵鱼类,竟无缘走进三花五罗的谱系中,这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