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芥子园画谱》是这样诞生的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1-07

要了解《芥子园画谱》,首先不能不说说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渔和他在南京建造的芥子园。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明神宗年间出生于江苏如皋,19岁前随着贩药材的父亲生活在如皋,直到父去世后才回到兰溪。清顺治年间,40岁的李渔移居杭州,时常往来于金陵等地,从事编演戏剧、雕印图籍工作。1657年他定居南京,选择在风光秀丽的周处读书台附近建起了芥子园。有关园名,李渔曾这样介绍,这个园子“不及三亩,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

作为优秀的艺术家,李渔亲自参与设计建造的芥子园,可谓小中见大,园内建有浮白轩、来山阁、月榭、歌台等,还有著名雕刻家以李渔为原型而雕刻的一尊钓鱼坐像。这样在园林建造史上相当罕见的创意还有很多,比如设计成扇形的借景窗就有几十个,真是别具匠心。



李渔居住在南京芥子园期间,不仅进行戏剧创作、开了戏班,还开办了书店,店名也叫“芥子园”,与当时南京的胡正言“十竹斋”和汪氏的“环翠堂”都是南京著名的书画店堂,其刻制出版的书籍图画,刻印精致,如今都成为难得的善本。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芥子园画谱》(又作《芥子园画传》)了。

  令人遗憾的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李渔离开南京回乡安度晚年,三年后谢世。作为一代名园,芥子园后来几易其主,迭经洗劫,终于湮灭,如今已很少有人知晓它曾经居于金陵何方。好在,《芥子园画谱》代代相传,风行至今,在绘画教育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李渔只是《芥子园画谱》的出版资助者。这套画谱的创意其实来自李渔的女婿沈心友。沈家原来保存有明代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指画家平时的绘画作品,类似于草稿)43幅,沈心友请当时的山水名家王槩加以整理和增编,经过三年时间,增至133幅,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画40幅,作为初学者的楷范。这部分的作品在李渔的协助下,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书,于是就用了“芥子园”的名义出版。这就是《芥子园画谱》第一集。



《芥子园画谱》第一集的作者王槩,字东郭,又字安节,出生于秀水(今浙江嘉兴),久居江宁,他一生安于贫贱,不谋仕途,专心于诗画。虽然他在画坛上没有“金陵八家”和“四王”那么有名,其艺术造诣也是相当高的,曾与王石谷、恽寿平等绘画大师合作绘画。他留存的绘画作品中比较著名的有《金陵四景图》,描述清代金陵的自然景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考证金陵历史山水名胜也有所裨益。


《芥子园画谱》的第一集面世后显然很受欢迎,所以接着沈心友又请杭州著名画家诸曦庵编画兰竹谱,王蕴庵编画梅菊和草虫花鸟谱,再经王槩和其胞兄王蓍、胞弟王臬三人作增删,并附有画学浅说,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刻印出版,于是有了《芥子园画谱》的第二集“兰竹梅菊”谱和第三集“花卉翎毛”谱。这是用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印成,世称“王槩本”。这个版本在当时来说相当精致,但印数很少,只有几百部。

近代画坛认为,学习传统绘画必须要从《芥子园画谱》入手,就如同学诗一定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一样。这是一部初学传统绘画技法的教科书,从这里入画门,可以学习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可以体会到古人作画技法的优秀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