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欣然书斋 2017-01-07

猫眼注:

本文正文共8,953个字,插图39幅,平均阅读时间11分30秒。

除非特别注明,否则本系列文中所用钱币图片全部来自猫眼个人藏品,仅供猫眼读者参考。未经授权请勿盗用。

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有帮助,还希望能多分享。


“钱币是由历史沉淀凝结而来的宝石。”——猫眼

同为钱币爱好者,相信大家不会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吧?

在收藏文化层面上来讲,钱币是浓缩了各国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成就的宝石,将这一切以一种既直观又精炼的方式呈现给后人;

在装饰艺术的层面上来讲,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西方的钱币就像宝石一样作为工艺品和首饰的重要镶嵌装饰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评估和鉴赏层面上,钱币品相评定与瑕疵甄别标准的细化程度丝毫不弱于宝石鉴定。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大家还记得猫眼这张摆拍吗?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钱币都应该被作为宝石对待,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区分、分级、定价。

在这个系列文的前两期,我们解决了基本术语和基本审美的问题。作为入门课的最后一期,今天我们来一起讨论钱币瑕疵(英文为“Flaw”)损坏(英文为“Damage”)的基本认定。

猫眼将继续以自己的经验和藏品为案例进行讲解,希望可以帮助各个阶段的同好更好地理解这方面内容,少走一点弯路。


第一节:钱币的瑕疵

我们这里讨论的所谓“瑕疵”与“损坏”的区别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 第一点在于成因。“瑕疵”是“先天”造成的,是钱币在被造币厂发放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问题;“损坏”则是“后天”的,是钱币在投入流通之后被经手人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修改造成的问题。

  • 第二点是从时间段上来说。“瑕疵”出现于钱币从被铸造到投入流通之前的这段时间,而“损坏”出现于钱币投入流通之后(对于非流通用钱币,则指交付之后)。

出于对上一期钱币“审美”讨论的完善,我们这里补充一条公理:

一般而言,在钱币收藏中,造币厂即正义。一切由造币厂造成的钱币缺损(即使可以避免),通常都被收藏者视为可接受的。相应地,一切非造币厂造成的缺损(即使无法避免),通常均被收藏者视为不可接受的。

当然,每个收藏爱好者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一些藏家对自己的藏品要求极高,即便是先天的瑕疵也无法忍受。

然而无论如何,记住上面这条公理并学会区分瑕疵和损坏还是有意义的。

在将钱币送评时,先天的瑕疵大多不会成为评级公司不给分的依据;相反,评级公司普遍对后天的损坏态度严肃,大多数损坏的钱币都无法获得评级分数。


在上一期中,我们讨论了钱币的弱打(钱币图案缺失)和偏打(钱币图案压印不居中)的情况,这都是因为铸币技术不成熟而造成的做工问题。做工不好就意味着产生瑕疵,所以这都属于钱币的瑕疵。因此,弱打和偏打虽然影响审美,但并不被视为损坏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图案中心弱打的伊朗钱币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图案偏打的西班牙银币

对于早期钱币来说,除了偏打弱打之外,开裂也是很常见的。这些裂口(英文为“Crack”)的形成与早期钱币的铸造方式有关。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边缘带有裂口的1653年西属玻利维亚8里亚尔

早年手工锤制币的币坯是从金属条上切割下来的不规则的金属块。在手工锤制过程中,先将金属块币坯适当加热,然后用模具反复捶打直至币坯被压扁、延展成钱币成品。此时,若金属块成分不均匀,则极容易出现边缘开裂的情况。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对于西方古代钱币的鉴定来说,研究钱币边缘的裂口是必要的。真正经历千年的钱币通常会在裂口内形成一些结晶体,这是判断钱币真伪的一个重要线索。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毫无疑问,边缘开裂有碍观瞻,会影响钱币的价值。但由于开裂是铸造之初就形成的,所以裂口内外的金属基本趋于稳定,很少发生继续腐蚀的情况。


币坯的做工问题在之前的几个世纪里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上面说的开裂也就罢了,有些钱币由于币坯的问题,甚至在流通一段时间之后表面出现分层起皮(英文为“Lamination”),严重时甚至会有钱币表面一整块脱落的情况。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边缘脱落的波斯卡扎尔王朝银币

虽然分层起皮的情况发生在钱币出厂之后,但由于是币坯先天不足造成的缺损,我们通常依然视其为瑕疵而非损坏。当今大多数情况下,评级公司会将起皮的钱币视为错版币(英文为“Mint Error”)对待。

虽说在藏家和评级公司看来,分层起皮甚至脱落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但猫眼依然要提醒大家注意。根据猫眼的经验,一些表面或边缘脱落的钱币,在其金属断裂处有一定概率会发生持续性腐蚀。所以,遇到这类问题时还请大家慎重选购。


说到错版币,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毫无疑问,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内容来看,错版币全部都属于铸造瑕疵,无论成因是机械故障还是操作不当(有时是造币厂工人刻意而为)。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19世纪哥伦比亚2里亚尔错版币。币坯切割机在作业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币坯缺损。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世界各国都有专门收藏错版币的爱好者,甚至许多不收藏钱币的人也都对错版币收藏有所耳闻。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错版币似乎都很值钱。不过事实上并不总是如此。

错版币收藏是一个小范围的圈子爱好,圈子外的人对错版币显有问津。错版币的价值通常只能在这个小圈子内兑现,拿到圈子外就成了有价无市之物。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大多数错版币都并不非常受人追捧。


除了上文介绍的各种瑕疵之外,还有一种称为“复打”(英文为“Overstrike”)的情况。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有将钱币回收重铸的案例。为了节省成本,一些造币厂有时就直接用新模具在回收的钱币上压印,只要能覆盖掉之前的图案,让新的图案基本可见就行了。

这种粗糙的重铸方式往往无法完全抹掉钱币之前的图案,因此就会出现新旧图案交错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复打”钱币。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奥斯曼帝国阿尔及尔行省金币,复打痕迹清晰可见

带有复打痕迹的钱币虽然有碍观瞻,但是却为钱币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素材。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国家钱币上出现的复打痕迹来判断源钱币的出产国,以此研究各国之间的贸易形势和货币制度异同;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钱币上大范围出现本国钱币的复打痕迹的事实,结合历史事件,来判断此时期该国大量回收旧币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来总结一下我们这一节讨论的问题:

  1. 钱币的瑕疵是造币厂在铸造钱币过程中造成的,是可以接受的;

  2. 钱币的开裂和表层起皮、脱落会影响钱币的价值;

  3. 与边缘自然开裂的钱币不同,表面出现起皮和脱落的钱币在一定概率上会发生持续的腐蚀;

  4. 错版币并不等于高价值,许多错版币无人问津;

  5. 钱币的复打虽有碍观瞻,但并不一定会使钱币贬值,相反还可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钱币的损坏

在收藏领域里,钱币的损坏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一枚损坏的钱币,其价格必然会大打折扣。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刚入门的藏家并不注重这一领域的学习,不理解被损坏的钱币在收藏价值上(直接体现在价格上)与未损坏钱币的巨大差别,最终因此蒙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完美保存下来的钱币都是一个样子,损坏的钱币可是各有各的不同。我们这一篇粗陋的文字实在无法完全总结,只能简单地分情况讨论。不当之处,还望同好不吝指出。


一、 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坏

我们首先来讨论非人力造成的钱币损伤。

这类损伤以氧化和腐蚀为主,尽管称为“自然环境”损坏,但其成因实际上依然取决于人们储存钱币的环境,只是造成损坏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因素罢了。

基于不同环境因素,这类损坏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潮湿气候造成的锈蚀。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这枚拉美名家哈拉米欧旧藏的16世纪西属秘鲁4里亚尔由于保存不善而严重锈蚀。此钱币后经过适当清理,但可以看出底板已经损坏。

如上图所示,锈蚀使整个钱币变成了纯黑色,底板锈斑清晰可见。值得一提的是,银在自然氧化过程中通常会形成致密的氧化层,从而防止进一步氧化。但钱币并非纯银所铸,尤其这枚钱币受到早期新世界冶炼技术的限制,其中的铜杂质会继续氧化,让钱币被不断腐蚀。

大多数情况下,银币表面锈蚀层是可清理的,清理之后如果底板恢复了本初的平滑光泽,则不视为损坏;若清理之后底板如上图钱币那样依然锈迹斑斑,则视为损坏。

这种储存不当造成的不可逆的锈蚀、腐蚀在钱币学上就称为环境损坏(英文为“Environmental Damage”)。一般情况下,银币的表面是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腐蚀的,但一些窖藏的银币常年处于潮湿的地下室或土壤中,则损坏在所难免。

美洲钱币由于所处地区的气候原因和历史因素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需要格外小心。类似地,我国一些地区的窖藏银元也有同样的问题。

相比之下,铜币则要麻烦得多。铜的活动性要高于金银,所以铜币表面一个不小心就会莫名其妙地长起有害锈来。

一般而言,有害锈可以被扼杀在萌芽阶段。但即便锈点被去除,痕迹还是很难消除,影响钱币的美感。下图就是猫眼自藏的一枚奥地利铜币,表面依然留有有害锈去除后的暗点。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如果有害锈不及时处理,就会不停地继续腐蚀掉整个钱币。对于那些抢救不够及时而被腐蚀得凹凸不平的铜币,英语上有一个通用的词叫做“Porous”(多孔的,疏松的),专门形容它们这种被腐蚀后的底板。

腐蚀后即便经过清理也无法恢复原状的铜币的表面同样也被定性为环境损坏(英文为“Environmental Damage”)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绿颜色的锈都是有害锈。一些古代钱币表面的绿锈处于稳定状态,则被视为可接受的,就如古钱圈子里的所谓“生坑”之说一样。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在环境损坏的案例中,有一个特殊情况,称为“海底打捞品”(英文为“Sea Salvage”)。这是专门用于指代那些从海底沉船打捞上来的被海水严重腐蚀的钱币的。

下图中猫眼这枚西属墨西哥的2里亚尔银币就是一枚海底打捞品,钱币上大片的锈蚀区域清晰可见。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近年来,随着海盗文化的盛行,出现了一批专门收藏海底打捞钱币的收藏家,这属于特别情况。大多数时候,海底打捞钱币表面所带的锈蚀只被视作损坏,会使钱币贬值。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我们上面讨论的诸多环境损坏主要是较严重且不可修复的锈蚀。在环境造成的损害中,除了这类情况,还有一些较轻微的可修复损伤。

早年的西方藏家喜欢将钱币装在彩色的纸袋里,或放置于染色的天鹅绒托盘之上。这些储存方式虽然并无不妥,但这些纸袋和天鹅绒表面的染色剂无可避免地会与钱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经年累月下来,一些钱币的表面就会发生变色,有时表现为色彩怪异的包浆,有时表现为不均匀的雾状区域。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这类化学反应造成的变色若不严重,只要在注意到之后尽早更换储藏器具即可。若发现时已经出现大面积难看的变色,则如上一期所言,可以考虑将包浆洗掉。

大部分情况下,这类化学反应不会对钱币的表面造成严重影响,是可修复的。

除纸袋和托盘,许多泉友喜欢使用透明塑料币夹或带有塑料保护层的纸夹保存钱币。这事实上并非首选的钱币储存方式。市面上的大部分塑料钱币储藏工具都使用含有PVC(聚氯乙烯)的塑料,这类储存工具与钱币接触时间久了就会在钱币表面留下一层蓝绿色的PVC残留物,让钱币表面黏着并失去光泽。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这种情况在钱币收藏领域内视为一种可处理的损伤,只要使用适当的试剂将PVC清除即可。市面上有售卖各种除PVC又不伤包浆的试剂,大家可以自行研究选购。

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越是柔软具有韧性的塑料所含PVC越多,在选购钱币储藏工具时要尽量避免购买这类产品。


二、 人为因素造成的机械损坏及修补

判定和评估钱币上的人为损坏痕迹是钱币收藏领域内最艰涩的一门功课,也是最考眼力、与盈亏最直接相关的技能。

正如我们在上一期讨论过的那样,在钱币收藏领域的审美里,钱币的原状态非常重要。无论哪个阶段的藏家都需要认真体会这个“原状态”的含义。损坏固然是对“原状态”的破坏,而对损坏钱币的修补只会与“原状态”更加背道而驰。

所以,损坏是不行的,修补更不行。

由于人为损坏与修补这一部分内容过于繁杂,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情况。下面我们来进行分类说明。


1. 不当清洗(英文为“Improper Clean”)

如上文所说,随着时间流逝,钱币表面会出现污染物或残留物。这时,我们需要清洗钱币。

在上一期,我们在审美的层面上讨论了钱币的清洗问题,并申明适当的清洗并不视为钱币的损坏。

今天我们来讨论不当清洗的问题。

说是不当清洗,是因为清洗过程中使用了不适宜的工具和方式,磨损了钱币,并留下了痕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不当清洗的判定,清洗方式和工具并不重要,关键是“留下了痕迹”。如果你可以拿钢丝刷猛刷钱币表面而不留下一点划痕(这根本不可能),你大可以这么做,但只要你留下了痕迹,钱币就算是损坏了。

判定不当清洗的一个关键遗留痕迹是“发丝”(英文为“Hairlines”)。顾名思义,发丝是指清洁器械划伤钱币表面而在底板留下的细密的划痕。如果你无法理解什么是发丝,可以在家里的厨房找一个用久了的不锈钢锅碗瓢盆。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猫眼家里一个水壶的底,细密的划痕清晰可见,这就是我们说的“发丝”。

这种细密的划痕是钱币爱好者所最不乐意见到的,它几乎摧毁了钱币平滑的底板对图案的衬托作用,而让钱币丧失了一切光泽与美感。

对于一枚被洗得白白的钱币,发丝是非常明显的。判定发丝的难点在于那些不当清洗后又自然氧化长出包浆,并将发丝覆盖住的钱币。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用两个案例介绍两种分辨方式。

  • 分辨方式一

依靠包浆的均匀程度观察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请参考上图。发丝的本质是划痕,钱币的表面被划破,再次氧化生成包浆时势必会有所不同。一般不当清洗留下发丝的钱币,包浆很难均匀。看到带有不均匀包浆的钱币时就要警觉,在强光下近距离观察包浆较浅处,看底板是否有发丝。

  • 分辨方式二

强光下旋转观察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请参考上图。在一些情况下,底板带有发丝的钱币也能长出均匀的包浆。所以看钱币的时候要将钱币置于单一光源的强光下,手指转动,观察钱币的光泽是否灵动自如;再仔细寻找底板包浆下的纹路,观察这些纹路是否是大量平行细线交错而成的织体。如果可以找到许多平行线,且整体纹路带有编织感,则底板很有可能有发丝。

总体来说,分辨底板发丝并不算特别艰难的技能。为了熟练技能,可以考虑多去厨房看锅碗瓢盆,尤其是长期没有使用表面带有氧化层的不锈钢炊具和被水锈覆盖的不锈钢水槽。相信多看自有心得。(捂嘴笑~)


2. 打孔(英文为“Holed”)

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将钱币打孔做成饰品的习俗。与前面提到的不当清洗相比,打孔是更加恶劣的损坏。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两面打孔的奥斯曼帝国阿尔及尔行省金币

对于大部分钱币来说,打孔意味着钱币价格骤降至同类钱币的20%左右。与上面的不当清洗不同,打孔的钱币极易分辨(有个大洞在那里……),所以如何鉴别就不必介绍了吧。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被做成格拉纳达石榴形状并打孔的1685年西属玻利维亚2里亚尔银币。西班牙人究竟为何要做这种形状的钱币是学界的未解之谜。这类钱币大多打孔,而为何要打孔同样也不得而知。

对于一些价值较高的钱币,人们会试图将孔洞修补起来,卖给眼力不济的收藏者。对这种打孔和修补的情况,钱币学里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填塞”(英文为“Plugged”)

大家可千万别小瞧这个“填塞”。一些“钱币医生”(英文为“Coin Doctor”,指专门靠修补钱币提升其价值赚钱的人)可以将打孔钱币修补得与未打孔之前一模一样,连缺失的细节部分都能照原样雕上。

猫眼提醒诸位泉友,对于那些价值较高的钱币,若发现有一小块区域颜色与周边不同,一定长个心眼,将钱币转过去看看另一面同样位置是否也有类似问题。若也有,就要仔细看看是否是打孔填塞的钱币了。


3. 弯折(英文为“Bent”)

出于某些特殊原因或事故,一些钱币会被掰弯。这类情况尤其多见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后那些较薄的打制金银币。

大部分弯折的钱币会被修复(就是掰回来),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留下痕迹。下面猫眼自藏的两枚伊尔汗国的金银币就是弯折而后修复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值得一提的是,16到18世纪的一些滚筒碾压机制币从侧面看带有自然的曲线,这是碾压造成的,不是弯折。这类情况多见于这一时期的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部分德意志和意大利邦国铸币上。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1710年西班牙马德里造币厂铸造的8里亚尔银币,从侧面可以看到碾压留下的弧度


4. 刻划与划伤(英文为“Scratch”)

由于保存不当或某些人为原因,一些钱币表面会留有划伤的痕迹。

大多数时候,这种划伤只是钱币在运输和流通过程中与其他钱币和物体发生碰撞与刮擦造成的。这种情况在钱币学上统称为“伤”(英文为“Marks”),若“伤”非常细微,则人们有时会使用俗称“苍蝇脚”(英文为“Flyspecks”)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常见的1887年英国金5磅,表面有许多“伤”和“苍蝇脚”

在钱币收藏领域里,无论“伤”还是“苍蝇脚”都被视为合理的,所以并不属于损坏的范畴。

真正的划伤是指那些较严重的被刻意刻划而留下的更长的伤口。这些伤口通常既深且长,对钱币的美感造成相当的影响。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西班牙纪念章,右侧底板有刻划痕迹

钱币上留下划伤的原因各异,一些时候是由于人们想要划开金属表面检测钱币的成色,但更多时候只是随意之举。划伤对钱币价值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个影响通常介于不当清洗和打孔这两种损坏的影响之间。


这里延伸说明一下,早年人们为了检测钱币的成色,也会采用在钱币的边缘上刻划的办法进行试验。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除了上面刻划试验的办法之外,人们有时也用锉刀在钱币的边缘锉下一些银屑进行检测。当然,大多数时候钱币边上出现的锉痕是盗银者留下的。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边缘锉痕英文叫做“Rim Filing”,其中“Filing”是“File”(英文动词有“锉”的意思)的动名词。NGC的中文官网上将这个词与“Filling”(英文“Fill”的动名词,填充的意思)搞混了,因此搞出一个“币边填充”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但除此之外,猫眼强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NGC官网上对于钱币损坏的定义和描述。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一些人会想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钱币上,或者只是在钱币上乱划几笔……这种情况下留下的刻划痕迹在钱币学上称为“涂鸦”(英文为“Graffiti”)。

猫眼对这类情况尤其反感,觉得这类钱币被玷污了,没有购买过,所以只好从网上随便给大家找个例子了: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正反面都有涂鸦的钱币,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一些磨损较为严重或氧化层过厚的钱币,人们有时会在清理之后采用“重刻”(英文为“Re-Engrave”,用雕刻刀重刻细节)或“加工”(英文为“Tool”,用打磨机修平底板)的方式进行修复,补足细节。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极稀少的1705年塞维利亚8里亚尔银币,由于腐蚀严重,此币经历了“重雕刻”与“加工”,币面残留了一些修复时留下的刻划痕迹,并依然残留有锈蚀痕迹。

对于钱币收藏者来说,这种修复通常是不可接受的。重新雕刻上已经由于磨损或氧化而失去的钱币细节是一种以次充好的行为,无异于欺诈。大家在购买钱币时若看到细节怪异的钱币,一定要提高警惕。

另外,划痕也有例外的情况。早年钱币铸造精度不高,出厂之前要称重检查。对于那些超重的钱币,一些造币厂会直接从表面刮掉一点金属,达到标重之后就送入流通。

这种为减重而留下的划痕称为“矫正痕”(英文为“Adjustment Mark”),因为是在钱币出厂之前形成的,所以不算损坏。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1766年西属危地马拉8里亚尔,背面的划痕是减重痕。币锁在银行,所以就借了卖家海瑞得拍卖公司的原图。



5. 污渍残留(英文为“Stained”)

钱币表面有时会因为化学反应而留下污渍。这类损坏通常是由于不当氧化,或清洗钱币时药剂的残留物继续反应而造成的。

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人们会通过在钱币表面施用药水观察反应颜色来判定钱币的成色。一些钱币的表面因此留下了污渍。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1728年塞维利亚8里亚尔银币,背面留有被药水污染的一大片污渍。


6.镶嵌摘除(英文为“Mount Removed”)

钱币常被镶嵌或经焊接做成吊坠和饰品。一枚钱币一旦被镶嵌或焊接,价值就至少折半。因此学会分辨镶嵌和焊接痕迹对钱币收藏者来说非常重要。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图片来自网络

镶嵌的手法很多,我们就不一一讨论了。在这里我们只通过一个案例来介绍这类问题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情况——焊点去除。

下图是一枚1622年特兰西瓦尼亚银泰勒的背面。此币曾被焊接做成吊坠,如今又被人将焊点去除,并为了掩盖这一事实而做了一些修理。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猫眼在图中指出了焊点去除的位置。可以看出,将焊点去除的人为了掩盖痕迹,不惜将币的侧面打磨掉一大块。在利益的诱惑之下,许多币商都尝试以次充好,以低价买进损坏的钱币,然后将它修补得尽可能看不出来,再高价出售。

这枚币由于被磨掉了一大块而显得欲盖弥彰,反而失去了欺骗性。这是修复的人手艺不够好,并不代表每一枚焊点去除的币都这么好认。

下图是这枚特兰西瓦尼亚银币的正面,猫眼为大家指出了一些焊点去除钱币的其他特征: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由于焊接成首饰的钱币曾被人佩戴,钱币的浮雕和底板长期与衣物、皮肤摩擦,所具备的磨损特征与正常流通的钱币有明显区别。

相比于寻找被去除的焊点,观察这些佩戴痕迹才是判定焊点去除的关键。

早期钱币通常做工粗糙,加上没有边铭边齿,有时很难在边上找到焊点。学会从磨损痕迹判断是很重要的。


7. 币面矫正(英文为“Altered Surfaces”)

前文提到过,一些币商会为了利益而以次充好,通过修补损坏的钱币赚取不义之财。这里要说的“币面矫正”就是一种常见的钱币修补手段。

所谓“币面矫正”实际上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局部打磨、全币抛光等诸多手法。上文提到过的“加工”(英文为“Tool”)这类修平底板的手段自然也包含在“币面矫正”的范畴之内。评级公司依据使用器械和成品效果的不同对币面矫正分得很细,我们这里就只笼统地讨论打磨和抛光这两种情况。

通常而言,币面打磨是为了去除难看的伤痕或流通痕迹,使钱币看起来更平整而无瑕。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只在局部使用打磨的手段去除底板上的伤痕。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1759年西属危地马拉的8里亚尔银币,曾被局部打磨并留下痕迹

一般来说,对底板的打磨很容易殃及周边的币文和浮雕,就如上图这枚钱币一样,将一部分图案磨平。这种区域性的图案被磨平通常是一种判断钱币曾遭局部打磨的有效依据。

当然,某些人会尝试修复那些价值更高的钱币,有时甚至是精制币。为了不产生这种违和感,他们会使用更加精确的仪器。猫眼曾见过有人能做到将精制币整个底板打磨成深度镜面效果,人为制造出上一期我们讲过的“宝石效应”,技术令人叫绝。


相比之下,抛光就要粗糙得多了。这种手法主要是用于去除锈蚀层或顽固的污渍,经常是将整枚钱币置于机器上抛光。

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钱币图案整体变得绵软,浮雕与底板失去明暗对比。为了掩盖抛光的痕迹,有时人们会在钱币表面打蜡上色。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一枚1769年西属危地马拉8里亚尔银币,表面曾经过抛光和打蜡处理。


8. 侧边撞击(英文为“Edge Bump”)

这种损坏非常简单易懂,通常是人们不慎将币章掉落,使其与地面撞击而形成的。这种损坏通常不可修复。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当然,也有一些不走运的体量较大的币章被人用来敲钉子,在边上留下撞击伤痕……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节讨论的内容:

  1. 损坏对钱币的价值影响很大,需要认真对待;


  2. 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坏有一些是可修复的,但人为损坏大多无解,且欲盖弥彰;

  3. 一些币商受利益驱使,会以次充好,藏家需要擦亮眼睛;

  4. 人为损坏这部分内容实在太多太杂了,强烈建议有时间的泉友再读一遍…


三期的《钱币收藏入门》猫眼终于写完了!

完结撒花!

钱币收藏入门(下)——钱币瑕疵与损坏的基本认定

这个系列虽然整体看来言辞拙劣、逻辑混乱、系统性差、内容浅薄,但确实列举了许多猫眼个人的收藏经验(尤其今天这最后一篇),若是能给进阶的藏家一点思路,也算不枉猫眼这一番心血了。最后,感谢助理馥燃同学,辛辛苦苦修了这么多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