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这样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了!多位父母的切身经历

 晓云yfkbpdexi3 2017-01-07



《宝宝总喜欢动手打人》


编辑说:

我家孩子老爱打人怎么办?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给就动手打。没啥事也会突然打。高兴了也可能打。有时候动不动会说:“打死你!”……

上面的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是不是觉得很头疼?

最让人头疼的是,你跟他好好沟通他都不明白,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无端生出深深的挫败感。

问题出在哪里? 

今天我们整理了罗静老师在育儿网的专题答疑精华,特分享给大家。在罗静老师看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打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通常,一岁之前的孩子“打人”是吸引大人的注意的方式,或者自己的手部动作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岁之后的孩子,则常借助“打”这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三岁之后的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则更多是行为问题,需要父母做行为引导了。


1岁前:孩子用打人来吸引大人的关注


Q1:

我娃儿8个月,老喜欢打人,谁抱着她就打谁,而且打完还笑,还会打比她大的宝宝,抢人家的东西,想着就头疼,不知是不是因为大人老逗她导致的,怎么改掉她的这个毛病呢?

A:

这个阶段孩子对手的控制能力变强了,运用更加自如,加上有了更多自主表达的欲望,故而很喜欢用“打”来表达自己、吸引大人的注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握住孩子打过来的手,引导说,“你是不是想……你可以这样……”并演示给孩子看,正确的表达愉快和亲密的方法。

也有的老人很宠爱孩子,孩子偶尔伸手打了一下他,他反而高兴地大喊:“哎呦我的乖孙子,可真虎实。来,再打我一下。”大人的反应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强化,导致孩子会以为大人是在跟他玩呢。故而,大人不要故意逗弄孩子。

 

Q2:

您好!我家是男宝,现在快1岁了,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很喜欢抓东西,扔东西,见到人,手也很快,经常一不小,就被他抓伤脸拽掉一大把头发,怎么办才好?

A:

对手部的控制和运用,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可惜很多父母反应错了。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以前孩子抓大人头发时,大人反应太激烈,如大喊大叫疼,大声训斥让孩子放手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强化孩子行为的信号。

所以,下次请试着不要太过激反应。你完全可以轻轻握着孩子的手,告诉他不要抓头发,并让他松手,再转移孩子注意就好。或者,在发现孩子有要抓大人脸或头发的企图时,假装将孩子搂起来,与孩子玩别的游戏就好。

 

Q3:

你好,宝宝九个月了,老是自己打自己的头,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有什么隐患?

A:

可留意一下,孩子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打自己头。他这么做,可能是在通过自己的动作吸引大人的注意。不妨多抽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跟孩子说说话,玩玩游戏。

 

观点:多给孩子关注,可通过游戏转移孩子注意

孩子在没有发展语言之前的打人(尤其集中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是他们在用“打人”引起你的关注。因为他不会说话,他特别想希望你关注他的时候,刚好他的手部动作已经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用手的语言告诉你——妈妈我需要你关注一下我。

如果你发现自己家里不到1岁的小宝贝总爱用手抓、掐人,要怎么做?

第一,不要故意逗弄孩子;第二,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第三,当孩子有“打人”动作时,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因为孩子需要你多给与他一些关注了。如,父母可在孩子伸手过来时,与孩子玩小手贴脸、或点鼻子找耳朵、抓小手、击掌等游戏,让孩子了解原来还可以这样玩,而不仅仅是拍打。


1岁前孩子用打人来吸引大人注意。


1-2岁:孩子借助打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Q1:

我家孩子两岁总是打人,跟小朋友玩手脚很重,一不小心就将对方打得哇哇哭;遇到不痛快、发脾气的时候呢,更是见谁打谁,大人哄她,就更是拳打脚踢,愁死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A:

需要看到,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有了想与人交往的愿望,会尝试跟人交往,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如何更好地表达善意,和与对方交往的意图,故而难免弄疼对方。

父母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技巧,如表达喜欢可轻轻拉拉对方的手或抱一抱对方;想要对方玩具,需要征询对方意见:“我能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平时不妨跟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模拟怎么跟小朋友交往,教给孩子简单的社交技巧。察觉孩子有打人意图时,可轻轻握着孩子的手,教给孩子具体如何做。

同时,这个阶段,孩子也会通过“打”这种最直接、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不要盲目哄,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帮他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大声说“我不高兴了。”甚至引导孩子通过其他渠道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撕纸,比如打枕头,再比如静一静,等等。

 

Q2:

宝宝一岁4个月,脾气很大,也很不听话,什么都想要动、想要,不准他玩他就哭,他要的东西不让拿他就急,不如意就动手打人,甚至上手抢。大人怎么跟他沟通都不管用,跟他好好讲没用,打他也没用,到底该怎么办?

A:

一岁多的孩子还无法进行换位思考,因此无法很好地理解大人的苦心,反而可能会习得和模仿大人的打人行为。所以,建议父母尽早停止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暴力行为。

另,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更多的自主意识,父母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给予尊重,鼓励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也更容易遭遇受挫情绪。因为他们还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阐述自己的感受,故而会更多地通过“打”的动作,将未被大人看到的情绪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说,这个阶段孩子打人,更多是他有很多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很多情绪没有得到满足导致,所以大人要尝试多观察孩子,观察他的需求,并尝试向孩子解读他的行为以及需求,让孩子知道,“哦,对,我想要某个东西。”“我希望妈妈抱抱。”“我累了。”“我伤心了。”……


Q3:

我家宝宝1岁9个月了,经常发脾气,一发脾气就打人咬人,告诉她不许咬人根本不听,怎么办啊?

A:  

孩子有权利发脾气,大人不仅需要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同时需要做好随时面对孩子坏脾气的准备。如,不要在孩子发脾气的当下惊慌失措或说教,因为孩子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在自己的感受上和寻求你的安慰上,对其它并不在意,也没有精力去在意。

试着用目光安抚孩子,轻轻触碰他的脸、手,搂他在怀里。让孩子体会到,你是明白他和理解他的。

等孩子哭完,你可以再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办,或者和孩子商议解决问题。

对于3岁前的小宝宝,如果孩子哭闹不止,你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方法通常会很有效果。但一定要转移到另一个新奇和对孩子来说有趣的东西上。孩子情绪平复后,父母还可以跟孩子谈他情绪失控这件事,教给孩子认识自己情绪,以及处理自己情绪的办法。

如果孩子还小,1岁左右的,不能清楚表达,妈妈需要抱起孩子说:“宝宝,妈妈带你看看更有趣的东西”,不要跟孩子说太多道理,他不会乐意听。


Q4:

我家宝宝一岁四个月,脾气暴躁倔,喜欢耍赖,也喜欢动手打人,太小了沟通不了,该怎么去教他不去打人呢?家人带孩子没什么耐心,平时动不动就会打他,我想问,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该不该打?

A:  

注意到你说,孩子太小沟通不了,对此我不认同。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更多是语态和身体动作的,其实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三四个月左右),就能够敏锐地感知大人的情绪,并尝试与大人交流了,大人需要更多去观察和破译孩子的身体动作语言,而不是找托辞。

孩子是有样学样的,大人是他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请先以身作则,不要打骂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表达自己、尝试表达自己的开始,大人要耐心引导孩子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如,孩子想要什么东西,他虽然说不出,或说不好,但他通过咿咿呀呀的语言,通过身体和手指的动作,在向大人表达。

这时,你不要什么都不说就拿给他,最好是试着翻译孩子的动作语言:“哦,我们宝贝是想让我拿糖果呀,是这个吗?红色的糖果。”甚至引导孩子重复他想要的东西,并引导孩子说“谢谢”,尝试引导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更好地表达自己。


观点: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帮孩子确立边界

1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希望自己做主,但是同时也开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种设限。因此,他们开始更频繁地出现负面情绪。

很多孩子这个阶段打人,是他在表达一种情绪。这个情绪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当然也可能是很兴奋的情绪。

若孩子的很多需求没有得到父母满足或者回应的时候,或者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绝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发出“打”的行为。因为孩子还没有任何边界概念,手部力量也还没有发展好,没有轻重,所以他们就会失控打到你。而你也的确会认为,孩子打人了。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带着情绪地“打人”,别反应过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还没学会用别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把他的这种发泄方式内化到一个游戏中去。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个游戏,同时配儿歌:

爸爸看、妈妈瞧,宝宝的小手在这里;爸爸看、妈妈瞧,宝宝小手不见了……

这种小游戏的方式,可以帮孩子宣泄情绪。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我不高兴的时候,除了打人,还可以做点别的事情。


1~2岁的孩子借助打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3岁之后打人的孩子,大都有行为问题

Q1:

我家孩子老是发脾气,有什么不如意就发脾气!自己工作忙,都是奶奶带。现在发现孩子问题好多,但想要纠正好像较难,该怎么办?孩子4岁多。

A:

3岁之后的孩子经常出现打人行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即孩子极度的渴望,父母能够跟他在一起,去看见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所以,这个时候大人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上纲上线,一方面多给孩子关爱,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行为做引导。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很好的逻辑思维了。他们是可以分析事情的,也能懂得结果为何,以及他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那个后果。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一步一步去分析。最终让孩子明白,打人的确是一种解决办法,但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采取更为有利的方式去搞定一个事情。

另,父母需要看到,老人带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生理方面的需求,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更多以宠来满足。这很容易让孩子的行为失控。所以,父母再忙也需要抽时间来陪伴孩子,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跟孩子做心理沟通,让孩子依赖和信任父母。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机会更好地引导孩子行为。

而且,孩子三岁之后,其社会化也需要提上日程了。父母在跟孩子做交流和沟通的同时,也是在跟孩子做人际交往的尝试和示范。孩子需要父母为他上这一课——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如何更好地理解对方情绪,甚至是表达自己的情绪等。

 

Q2:

我家宝贝三周了,喜欢跟小朋友玩,但是玩着玩着就打架,别人拿她东西她不让就打人家,等会又玩一起了,怎样才能让她学会分享呀!

A:

0-4岁阶段的孩子处于无律阶段,这个时候的他们不能很好地将自己和外界分开,所思所想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故而在游戏中通常表现为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强行要求他们分享,就如同要求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跑步一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物权观的建立,还可能打击到孩子的社会热情和兴趣,造成孩子的恐惧或焦虑。

父母要怎么做呢?

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不妨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氛围,平等对待孩子,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大家一起玩;鼓励孩子给大家分发物品和玩具,对孩子乐于亲近他人的行为给予鼓励,让孩子在愿意分享之前,先乐于“共享”。 平时不妨带孩子多跟同伴交往。

 

观点:用爱修补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的社交

3岁到6、7岁的大孩子,他们频繁有打人行为,父母需要考虑到孩子是否安全感缺乏。你的孩子,他可能正极度的渴望你去陪他,去看见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

这是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安全感的问题不解决,再多的管教都是扯淡,根本无法奏效。一个孩子能够心甘情愿规范自己行为的前提,是他得到了爱的滋养。唯此,他才能够发自内心愿意去同样以爱和友善回报他人。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

全程避免唠叨式的批评指责以及武力解决问题,确保父母自己情绪的稳定。过于唠叨,或者采取武力,只说明父母的无助——这没有更好办法时才会被采取的下策。多陪伴孩子,陪伴过程中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涌现。建立了好的亲子关系后,再一起跟孩子一起商议改变问题行为的方法。

一旦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及时鼓励。

这肯定会是一个比较耗时耗力的过程,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并需要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矫正好孩子的行为问题。 


可以说,孩子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或打人,大都是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缘故。

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的行为,需要先看到孩子的心理,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否则,要么引导无效,问题照旧;要么引导不恰当,反而让孩子的打人变得复杂起来,使打人行为固化。


更多育儿问题,请看以下视频:


《话多的孩子怎么顺势培养》


《怎么化解和老人的育儿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