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我家孩子两岁总是打人,跟小朋友玩手脚很重,一不小心就将对方打得哇哇哭;遇到不痛快、发脾气的时候呢,更是见谁打谁,大人哄她,就更是拳打脚踢,愁死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A:
需要看到,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有了想与人交往的愿望,会尝试跟人交往,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如何更好地表达善意,和与对方交往的意图,故而难免弄疼对方。
父母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技巧,如表达喜欢可轻轻拉拉对方的手或抱一抱对方;想要对方玩具,需要征询对方意见:“我能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平时不妨跟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模拟怎么跟小朋友交往,教给孩子简单的社交技巧。察觉孩子有打人意图时,可轻轻握着孩子的手,教给孩子具体如何做。
同时,这个阶段,孩子也会通过“打”这种最直接、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不要盲目哄,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帮他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大声说“我不高兴了。”甚至引导孩子通过其他渠道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撕纸,比如打枕头,再比如静一静,等等。
Q2:
宝宝一岁4个月,脾气很大,也很不听话,什么都想要动、想要,不准他玩他就哭,他要的东西不让拿他就急,不如意就动手打人,甚至上手抢。大人怎么跟他沟通都不管用,跟他好好讲没用,打他也没用,到底该怎么办?
A:
一岁多的孩子还无法进行换位思考,因此无法很好地理解大人的苦心,反而可能会习得和模仿大人的打人行为。所以,建议父母尽早停止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暴力行为。
另,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更多的自主意识,父母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给予尊重,鼓励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也更容易遭遇受挫情绪。因为他们还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阐述自己的感受,故而会更多地通过“打”的动作,将未被大人看到的情绪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说,这个阶段孩子打人,更多是他有很多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很多情绪没有得到满足导致,所以大人要尝试多观察孩子,观察他的需求,并尝试向孩子解读他的行为以及需求,让孩子知道,“哦,对,我想要某个东西。”“我希望妈妈抱抱。”“我累了。”“我伤心了。”……
Q3:
我家宝宝1岁9个月了,经常发脾气,一发脾气就打人咬人,告诉她不许咬人根本不听,怎么办啊?
A:
孩子有权利发脾气,大人不仅需要清晰认识到这一点,同时需要做好随时面对孩子坏脾气的准备。如,不要在孩子发脾气的当下惊慌失措或说教,因为孩子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在自己的感受上和寻求你的安慰上,对其它并不在意,也没有精力去在意。
试着用目光安抚孩子,轻轻触碰他的脸、手,搂他在怀里。让孩子体会到,你是明白他和理解他的。
等孩子哭完,你可以再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办,或者和孩子商议解决问题。
对于3岁前的小宝宝,如果孩子哭闹不止,你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方法通常会很有效果。但一定要转移到另一个新奇和对孩子来说有趣的东西上。孩子情绪平复后,父母还可以跟孩子谈他情绪失控这件事,教给孩子认识自己情绪,以及处理自己情绪的办法。
如果孩子还小,1岁左右的,不能清楚表达,妈妈需要抱起孩子说:“宝宝,妈妈带你看看更有趣的东西”,不要跟孩子说太多道理,他不会乐意听。
Q4:
我家宝宝一岁四个月,脾气暴躁倔,喜欢耍赖,也喜欢动手打人,太小了沟通不了,该怎么去教他不去打人呢?家人带孩子没什么耐心,平时动不动就会打他,我想问,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该不该打?
A:
注意到你说,孩子太小沟通不了,对此我不认同。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更多是语态和身体动作的,其实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三四个月左右),就能够敏锐地感知大人的情绪,并尝试与大人交流了,大人需要更多去观察和破译孩子的身体动作语言,而不是找托辞。
孩子是有样学样的,大人是他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请先以身作则,不要打骂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表达自己、尝试表达自己的开始,大人要耐心引导孩子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如,孩子想要什么东西,他虽然说不出,或说不好,但他通过咿咿呀呀的语言,通过身体和手指的动作,在向大人表达。
这时,你不要什么都不说就拿给他,最好是试着翻译孩子的动作语言:“哦,我们宝贝是想让我拿糖果呀,是这个吗?红色的糖果。”甚至引导孩子重复他想要的东西,并引导孩子说“谢谢”,尝试引导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更好地表达自己。
观点: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帮孩子确立边界
1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希望自己做主,但是同时也开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种设限。因此,他们开始更频繁地出现负面情绪。
很多孩子这个阶段打人,是他在表达一种情绪。这个情绪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当然也可能是很兴奋的情绪。
若孩子的很多需求没有得到父母满足或者回应的时候,或者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绝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发出“打”的行为。因为孩子还没有任何边界概念,手部力量也还没有发展好,没有轻重,所以他们就会失控打到你。而你也的确会认为,孩子打人了。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带着情绪地“打人”,别反应过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还没学会用别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把他的这种发泄方式内化到一个游戏中去。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个游戏,同时配儿歌:
爸爸看、妈妈瞧,宝宝的小手在这里;爸爸看、妈妈瞧,宝宝小手不见了……
这种小游戏的方式,可以帮孩子宣泄情绪。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我不高兴的时候,除了打人,还可以做点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