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看过这些手稿,就等于不认识梵·高!

 颐颀书斋 2017-01-07


梵·高《星空》,画稿以及油画

艺术家们在创作正式的画作之前,往往都会积累许多手稿,这些稿子里聚集着最新鲜的思想和最真诚的态度。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位艺术家或是一件杰作,那么,必须要看看大师在这些其貌不扬的纸张上留下的墨迹。


用书写的方式画画




日记所能储存的能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那些情绪、感受都通过笔尖,灌入到了日记本的每一张纸里。多年以后,你已经记不清哪年哪月发生过的某个细节,然而若重看那时的日记,你一定会震惊这小本子里的情绪和记忆就像是活着的一样。


手稿、画稿就像是日记,是艺术家们第一时间描绘在纸上的墨迹。实际上,虽然某些大师的作品已经出名到人们不屑于提及,但却没有多少人看过那些真正存放他们艺术灵魂的纸片——那些大师们的画稿。


梵·高的作品真的无须再多说,在他的油画作品中,自由的笔触卷着绚烂的色彩,带给艺术史太为美妙的篇章。但在他创作这些作品之前,他画过不计其数的速写稿子,这些手稿可以说是梵·高的画,也可以说是他的另一种日记。


了解梵·高的人都应该知道,他一生中不仅画下许多杰作,还写过很多信。这些信件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所以可以说,梵·高是个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的人,他用文字、线条、各种各样笔尖划过纸张的方式,为后人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眼中纯粹的精神世界。


在这些手稿中,观者可以感受到梵·高当时看到眼前世界的第一感受。他喜欢那些植物们,他不厌其烦地书写出每一种花草的生长。无论是庭院里修剪的格外好看的花园,还是乡间肆意蔓延地野草,梵·高仅用一支黑色的钢笔,统统记录在他的画纸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当时的情绪以及笔尖在纸上运动的速度,一样体会当时眼前的花草芬芳。


自学绘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他在信中说过: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地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也狂喜,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


梵·高油画作品中的用笔方式在他的手稿中展现地十分清晰,用丰富而短小的线条勾勒出树木生长的势头,还有风吹过大地的模样。他实际上是在大量的书写,如同他的那些信件一样,不停地抒发着自己的所思所想。


我们从他的这些手稿中,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经过大量的描绘和积累,才促成了最后一张又一张的油画杰作。大师的天赋自不用说,但他们往往又有着超乎常人的勤奋。在油画中,我们能够感叹梵·高的精湛;在他的手稿中,我们才真正看清楚他对于艺术那份无比真诚的态度。


另外,在中国山水画家黄宾虹的手稿中,亦能见到异曲同工的“书写”记录方式。艺术家笔下的线条如同他们的暗语,飞速而生动地记录着自然中的景象。处于两个不同时空的艺术家,却有着这样相似的动作。这样一种微妙的联系,居然在这些不被常人关注的画稿中,如此的显而易见。

黄宾虹画稿



两三笔的背后


齐白石只需三笔两笔便能画出一只惟妙惟肖的小虾,那虾可谓比真的还更灵动。人们惊叹于他“下笔如有神”的杰作,然而,人们大多见过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但仔细看过他画稿的却少之又少。只有通过齐白石的这些稿子,才能够真正了解到他的神功是如何做到的。



实际上,齐白石作品的“传神”并不只是简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自己琢磨历练后的坦然与熟练。在他的画稿中,能够频繁地看到他批注在一旁的文字,能够看出他对待每一个形象苛刻认真的态度。


当仔细地看过齐白石画稿上反复修改的痕迹与详细的注释,才能够明白他背后的功夫有多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世上并没有真正的捷径。


齐白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事,贵痛快”。人们只看见了齐白石大写意的痛快挥洒,却不见他在背后每日五百次的挥刀练习。日日磨炼与精进,才有那痛快的一下。画稿中的齐白石,仿佛一个画画的生手, 一个苦练的学生。


每一根线条的走势、人物的眼神变化,都是齐白石反复琢磨和推敲得来的,他说过画画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尝试中来掌握。画稿中最值得一看的除了绘画,还有一些详细的注明。比如,一只鸟的不同位置应该如何设色,一个小人的腿可以短两寸,一朵花应该画几瓣。


在一些轮廓的边缘上他还注有很多这一类用笔方法的字样:笔墩向这边、笔尖向这边、顺笔、尖笔向这边横扫来,等等。齐白石在他的写生画稿中注明修改的文字更是很多,如鹰的“后腿应长三分”、爪上“横纹极密”、鹤的“头宜稍长”、“足不宜再长”等等。


看到这些画稿,就再不会轻易认为齐白石的画是“三笔一个小鸡,五笔一朵荷花”的简单形象。在他数年来的画稿中,有着“一千笔,一万笔”对前人画稿的精细摹写。


在齐白石所存的散稿中还夹杂着许多从画报上剪下的图片,除了金冬心、八大山人以及时人的画之外,还有各种动物的照片,也有类似月份牌画片的百禽图等。齐白石不拒绝从任何东西吸取参考,以补充自己有限的直接观察。 


关于绘画,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也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的一条美学原则。


齐白石想要说的实际上就是描绘对象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的画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晚年的齐白石日趋简化的画风,是日益强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也日益强化了“神”的主导地位。他生命最后一年的“糊涂”笔致,也是一种艺术中难得的糊涂,突破了楷书般的笔法,进入无法而法的高妙表现。


画稿就像艺术家的日记,他们用图像和画面“书写”着每日的观察和思考。如果我们认为已经熟知了一件作品或是一位艺术家,那么,一定要再仔细地看看他们留在那些最不起眼的纸张,甚至破纸片上的线条和墨点。这些画稿作为艺术史中重要的文献资料,能够呈现出那个最鲜活的艺术生命。


无论是平凡亦或天赋异禀,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世上真真没有任何捷径。




精彩回顾:

她是全世界画画最贵的女人,拒见毕加索,成就草间弥生,和弗里达传绯闻!

拜托,你有审美吗?——由网红引发的审美思考

每个大导演心中,都有一位偶像艺术家!





[编辑、文/张婧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