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清华【三国研究】魏延其人

 liuhuirong 2017-01-07


              魏延其人  文/郭清华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三里店)人,当初,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为牙门将军(最低一级将军,五品)。先主为汉中王时,拔魏延为“镇远将军(临时设置的杂牌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刘备当时问魏延说,我给了你这么重要的职务,你准备怎么守汉中呢?魏延当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见《三国志·蜀书·魏延》)刘备十分高兴,大家都壮其言而感慨,当时对魏延都有好感。

    刘备称帝后,进拜魏延为“镇北将军”(四镇将军之一,主征战,二品),可以说,是刘备的“嫡系”爱将。建兴元年(223年),后主刘禅继位,魏延“封都亭侯”(列侯中的亭侯,食邑在都亭)。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北伐驻汉中时,便以魏延“为督前部(北伐军前部都督),领丞相司马(丞相府管理兵马的官员)、凉州(辖郡、国12,县98,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刺史”(督查诸侯王、郡太守和地方豪强的官员,五品)

上述职位中,只有“凉州刺史”属于遥封,因为凉州在当时还是魏国管辖的地方,魏延根本到不了任。当时这样给魏延封的原因,有可能是诸葛亮北伐之前信心十足,认为一定会出祁山成功,凉州势在必得,顺利地拿下凉州之地,所以就给魏延事先封官了,足见对魏延的信任程度。没想到,马谡失街亭后,北伐失利,诸葛亮不得不被迫退军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魏国三路大军准备攻打汉中郡,想继而灭蜀汉。形势严峻,诸葛亮亲自在汉中防守。为了牵制魏军,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与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战于阳溪”,大破郭淮等魏军,三路魏军也因为大雨连绵,行军艰难而退军。事后,魏延因公“迁为前军师(丞相府的丞相以下设前军师、中军事和后军事,前军师仅次丞相),征西大将军(征西将军中资历深,尊贵者称之,二品)、假节(皇帝赐予的符节,有生杀大权),进封南郑(汉中在汉代以前的另一个称谓)侯”,得到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充分信任。

    从以上史实来看,魏延当时的文武之资,已经仅次于诸葛亮,属于权高位重,再无人可比之人。自古就有“功高盖主”和“位高逼主”之说,功劳太大,可以盖主,地位太高,同样可以逼主和欺主,容易造成谁也管不了的局面,魏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此,诸葛亮后来在《答法正书》中也说:“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当时的魏延位极人臣,造成了他更加清高自傲,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他的悲剧是历史性问题所导致的,是不可逆转的。《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评价魏延说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这是他的长处。但是,他“性情高傲,当时皆避下之”,谁都怕他,这又是他的致命弱点。象魏延这样的人,诸葛亮不能不考虑他死后后主刘禅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危,因此,此人不能留,应该除掉。

    在魏延之死的问题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有异曲同工的伏笔, 似乎都认为,魏延是应该死的。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说:建兴十二年(234年),魏延跟随诸葛亮到五丈原屯军,进行第五次北伐,当时,魏延为前锋。屯驻在诸葛亮营前十里(今五丈原下高店镇,亦名魏延城),有一天晚上,魏延作梦发现自己头上生角,第二天便问随军占梦的赵直,让给他圆梦,问凶吉。赵直当场拍马溜须地给魏延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赵直给魏延说,你就是麒麟,麒麟头上才会有角而不用,说明你攻打曹军不战而破,是个好梦。但是,赵直退出来后,就神秘兮兮的又告诉他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说明魏延将有血光之灾,杀身之祸。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关羽,长沙太守韩玄大怒,要将关羽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帐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来见诸葛亮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故而斩之。后虽经刘备求请救下,魏延保住了性命,却再没有被大用过。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图谋不轨”而反了,于是,马岱又是受诸葛亮的遗命交代于军前斩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0五回)。《三国演义》安排这些情节,完全是为了证明诸葛亮有识人之明,尽管人的脑后根本没有什么“反骨”,但是,这个文学艺术的伏笔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魏延功高震主,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日后必死无疑,而且是非正常死亡,或者说,会死得很惨。


                  魏延之死之因  文/郭清华

 

    杨仪之死是罪有应得,历史上没有任何争议。但是,魏延是不是反叛?他该不该杀?这已经是千百年来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根据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魏延反叛的是杨仪,而不是朝廷,他虽然有很多过错,但是错不该杀,杀了魏延而且灭其三族,完全是杨仪泄私愤的行为,所以,魏延之死就成为千古的冤案。但是,我们认真分析总结,不难看出,导致这一冤案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性格决定命运

    魏延一生中为蜀汉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蜀中大将先后去世之后,他属于唯一有名的战将。可以说,魏延善于带兵,勇力过人,是个难得的将才。但是,他居功自傲,恃才狂放,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经常自以为是地发表个人看法,不顾他人感受,一旦被否定,就大发牢骚,出口伤人,不能客观的处事接物,有明显的叛逆性格。

例如:首次北伐时,他建议给他五千兵,走子午道奇袭长安的事,诸葛亮考虑再三,没有胜算,因此没有采纳,魏延因此就认为是诸葛亮是胆怯,自己怀才不遇,因而一直耿耿于怀,牢骚发了七八年,《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也说:“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如此一来,大家对他是敬而远之,让他三分,最多不与他交往。

    可是,唯独杨仪偏偏不买他的帐,处处和魏延针锋相对,不让步,两人的关系因此“有如水火”,成了生死对头,魏延的语言说不过杨仪,有时候一急就当众拔刀威胁杨仪,但是杨仪的性格是内阴而外柔,又是个文官,正因为如此同情的人很多,这就造成了谁都对魏延不理睬更不相信的孤立无援境地,关键时候没有人理解他或者帮助他说话,失道寡助,成了众矢之的的孤家寡人。所以,笔者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是魏延自己孤傲而狂妄自大的性格和处事方法不当,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2)、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分不清是非因果

    他和杨仪虽然是死对头,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但是,在诸葛亮向杨仪交代后事特别是接替兵权后,杨仪代表的绝对不是他个人,而是代表国家、代表蜀汉政权、代表的是丞相诸葛亮的遗命,这时候无论你们之间有多大的深仇大恨,都必须服从军令。即便是不愿意服从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交代,可以让杨仪率领各部退军汉中,他自己完全可以率部留下,继续北伐曹魏,如果是这样,他不但没有什么过错,说不定还会立功。但是,魏延一时的感情冲动,毫无顾忌地率部抢先南奔,沿途烧毁褒斜栈道,以阻隔杨仪后撤。在他看来,这是他和杨仪应该了结的私人恩怨,和别人无关,但是,他的行为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造成了反叛的实际证据。在别人看来,他将个人私怨已经无形升级成为对国家的仇恨,甚至对刚刚死去的诸葛亮不满。尽管他当时阻隔蜀军后撤是想继续北伐曹魏,但是他看不来轻重,分不清是非,而且还固执己见,所以,此时此刻根本没有人理解和信任他,最终落了个军前被杀而且是灭三族的悲剧,这都是魏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缺乏理智,不冷静,没头脑,认死理而自己造成的恶果,这样的结果完全是他没事找事,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因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也说:“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3)、魏延被杀和杨仪自杀是诸葛亮早已预料和安排好的事情

    魏延和杨仪原来都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是先主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他两人一文一武,各有特色,先主在世时,十分重视这两人,算是红人。正因为如此,刘备死后,这两人也只崇拜信任诸葛亮一人,舍此,他们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谁也管不了他们。诸葛亮在世时,他们虽然相互之间有矛盾,但也相安无事。诸葛亮一死,这两人形同水火的矛盾随时爆发,必定不服他人管理和劝说,加之他们各自都有膨胀的政治和军事野心,达不到目的就会作乱,如此以来,肯定会危及蜀汉政权和后主的安全,这是蜀汉国民、特别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看到和发生的事情。所以,诸葛亮必须在生前有效利用他们的弱点,让其自行消除,不留后患。以此而论,笔者认为,魏延被杀和杨仪自杀是诸葛亮早已预料和安排好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人的简历,就知优劣得失。



          魏延为什么被杀,又灭三族  文/郭清华

 

    魏延写好文书后,却不见了费祎,一打听,才知道费祎已经不辞而别走了。于是,他马上派人打听杨仪那边的消息。不一会儿,探子回报,说杨仪将率各部准备徐徐后撤,魏延顿时大怒,暴跳如雷,他立即率部抢先南奔,赶在了杨仪前面,并且沿途一边走一边烧毁褒斜栈道,目的是阻隔杨仪后撤。这样一来,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不但公开对立而且不断升级。他们各自一日几次的都快马给朝廷报告,说对方谋反,搞得后主刘禅一时也不知所措,没有了主意,于是,召集侍中董允、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等文武大臣商议,看看到底是谁在谋反?蒋琬、董允等人平时就对魏延的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看不惯,所以,大家咸保仪疑延”(见《三国志·蜀书·魏延》),大家都相信杨仪而怀疑是魏延在谋反,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朝廷给魏延下了判决书,定了死罪,因为反叛绝对是死罪。尽管我们不知道当初后主刘禅是怎样给杨仪下诏批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据笔者推测,一定会有“便宜行事,迅速平叛”之类的指令。正因为如此,杨仪奉诏率部,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抄近道昼夜兼行,赶上了魏延,并且紧随其后。

    魏延率部抢先来到褒斜栈道的南谷口,在此摆开了阵势要截击杨仪。杨仪率领的蜀汉大军也摆开了阵势,他派讨寇将军王平迎战魏延,王平提刀催马来到阵前,指着魏延大声说:“丞相尸骨未寒,尔等安敢如此?”并且当众宣布了朝廷认定魏延谋反而奉诏平叛的诏令,魏延的部下一听,原来如此,便立刻哗变,纷纷倒戈,跑到了杨仪这边来,魏延一看,自己身边还不足百人,立即慌了神,调转马头,独与其子和亲信数十人快马向汉中逃奔。杨仪又遣平北将军马岱率部紧紧追赶魏延。由于魏延无心恋战,只顾落荒逃命。马岱快马追上魏延,乘其不备,将魏延斩杀在今汉中市北关的石马坡,同时杀了其子,余众纷纷归降。马岱割下了魏延首级,将其献给了杨仪。杨仪遂当众将魏延首级狠狠地摔在地上,并且用一只脚使劲踩在魏延头上,他把对魏延所有的仇恨都聚集在这只脚上,咬牙切齿地说:“庸奴!复能作恶不?”(见《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魏延死后,杨仪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到汉中的定军山下,又急忙“率诸军还成都”复命。回成都后,杨仪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迫不及待地迅速彻底干净地灭了魏延的父、母、妻三族,算是出了恶气,最终解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恨,扫除了他所有的后患。

    后主刘禅因为杨仪平定了魏延的反叛而“大赦”,没有追究杨仪的任何过错。但是,我们由此可见,杨仪其人为了泄私愤而斩尽杀绝,是何其狠毒,魏延也因此被后世的人所同情。

    为了加强汉中防务,后主刘禅又“以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尽快赶到了汉中驻守(见《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杨仪也奉命到汉中,安排处理诸葛亮安葬的后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