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易未央》节选(三十七)

 感通天下 2017-01-07
 

   《元包》的卦序与京房的卦序有些相似,只是把京房的八宫次序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改为坤、乾、兑、艮、离、坎、巽、震。

    邵雍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其中的方图有八排八行,共六十四卦。从方图的右上角至左上角,依次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与八卦太极图的方位正好是一致的。方图中,每横排的下体卦,由下而上依次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每横排的上体卦,由左而右依次是坤、艮、坎、巽、震、离、兑、乾。知道了这种排列次序,就比较方便于记忆了。如果将这个方图的坤卦至姤卦按从右至左的方向排成弧形,将复卦至坤卦由左向右排列成弧形,两个弧形正好能够组成一个大圆圈。这个大圆图,从乾卦至复卦,按太极曲线逆转向姤卦,姤卦又至于坤卦,于是就体现出了《周易》中“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原则,它符合易数的内在逻辑。在这种排列中,反映出邵雍杰出的数学思想。据说,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从这幅图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二进制。

   而现在通行本《周易》的次序,始于乾卦,终于未济卦。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卦序呢?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宇宙生成有内部的规定性,所以,六十四卦大凡相邻的卦都必须保持生存依赖的关系。乾为天,坤为地,天地相交而生万物,所以乾坤两卦居六十四卦之首。其次是屯卦,屯有万物始生的意思。再次是蒙卦,表示万物蒙生(萌生),处于幼稚的阶段。又再次是需卦,表示等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待于时间的演进。最后是既济和未济两卦,表示事物是无边、无尽、无限的。这种排列则反映了先民的有序思维。《周易·序卦传》对此有比较全面的论述。附《周易·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着蒙也,物之也。物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六十四卦卦序的原理。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的文化起源于象形,这也可以从四象到八卦的形成原理中看出一定的道理,在这里只要我们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查人事,将所看到的象与实体的组合显出的外象相关连,就形成了《周易》中六十四卦的命名和卦序。比如万物起于可观察的实体,本轮终止于实体的完全分解,这就是天地的外象与实体组成形式的关联。加上实体和空间(完全分解后)的外在形象“——”和“— —”,乾坤卦就与天地之象结合了。有了天地,充盈其间的就是万物,这种现象正好与水雷屯卦吻合,也就是天降雷雨,自然天地间就能充满万物,有水万物就开始生长,万物生长必然蒙昧幼小,所以继之以《蒙》。蒙,是蒙昧。依次相关联就形成了六十四卦的命名和卦序。

   具体为:有了天地,然后万物产生了。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有万物,故(《乾》《坤》后)继之以《屯》。屯,是盈满。屯,万物开始生长,万物生长必然蒙昧幼小,所以继之以《蒙》。蒙,是蒙昧。(是指)万物幼稚。万物幼稚不可不养育。所以继之以《需》。需,饮食之道。饮食必会发生争讼,所以继之以《讼》。争讼必会将众人激怒,所以继之以《师》。师,是聚众,行军。人众必有所亲附,所以继之以《比》。比,亲附,亲比必会有蓄养,所以继之以《小畜》。物既积蓄(众人温饱)然后礼仪产生,所以继之以《履》。履指礼,履礼而泰和然后民安,所以继之以《泰》。泰,是亨通。万物不会永远亨通,所以继之以《否》,万物不会永远闭塞,所以继之以《同人》。与人同志,才能万物归顺,所以又继之以《大有》。拥有大(富)而不可满盈,所以继之而以《谦》。有大(富)而能谦让必定可以安乐,所以继之以《豫》(安乐)。安乐必定要有人随从,所以继之以《随》。以喜于随从他人者必定发生事端,所以继之以《蛊》。蛊,是事端,事端(经治)后(功业)可以盛大,所以继之以《临》。临,是盛大,物盛大然后才能仰观,所以又继之以《观》。仰观必有所合,所以继之以《噬嗑》。嗑,相合。万物不可以只合而已,所以继之以《贲》。贲,文饰。致力于文饰然后亨通则会穷尽,所以继之以《剥》。剥,是剥落。万物不会永远极尽剥落。上穷尽必复返于下,所以继之以《复》。复返则不会妄行,所以继之以《大畜》。万物有了积蓄然后可以养育,所以继之以《颐》。颐,是养育。不养育则不可有所作为,所以继之以《大过》。万物不会永久过极,所以继之以《坎》。坎,是陷险。陷险必定要有所依附,所以继之以《离》。离,为依附。

有天地然后才会有万物,有万物然后人分成男女,有男女然后才能匹配夫妇。有夫妇然后才产生父子关系。有父子关系然后才有君臣(之别),有君臣(之别)然后才有上下(等级名分),有上下(等级名分)然后礼仪才有所设置。夫妇之间的感情不可以不长久,故(《咸》之后)继之以《恒》。恒为长久。万物不可以长久居于一个地方,所以继之以《遯》。遯,为隐退。万物不可以长久隐退,所以继之以《大壮》。万物不可以长久盛壮,所以继之以《晋》。晋,为上进。上进必遭伤害,所以继之以《明夷》。夷,伤,在外遭受伤害必返回家内,所以继之以《家人》。家道穷困必定会发生乖异,所以继之以《睽》。睽,为乖异。乖异必定带来险难,所以继之以《蹇》。蹇,是险难。万物不可以始终有险难,所以继之以《解》。解,为缓解。缓解必定会有所损失,所以继之以《损》。不停损失必能转向增益,所以继之以《益》。不断增益充盈必会决去,所以继之以《夬》。夬,是决去。决去必定有所交遇,所以继之以《姤》。姤,为交遇。万物相遇之后而相聚会,所以继之以《萃》。萃,为聚会。聚会之后共同上进叫做升,所以继之以《升》。进升不停必定陷入困境,所以继之以《困》。穷困于上必定会返于下,所以继之以《井》。井水之道不可不变革,所以继之以《革》。变革诸物(化凉为热、化生为熟)莫过于鼎器,所以继之以《鼎》。主管鼎器(的人)莫过于长子,所以继之以《震》。震,为动。事物不可能永久动,使它停止,所以继之以《艮》。艮,为止。事物不可永久停止,所以继之以《渐》。渐,渐进。渐进要有所归宿,所以继之以《归妹》。能得到归宿的必定盛大(富有),所以继之以《丰》。丰,是盛大。盛大穷极必定会失其居所,所以继之以《旅》。旅行而无处容身,所以继之以《巽》。巽,为入。入而后(安定)欢悦,欢悦后(其情)扩散,所以继之以《涣》。涣,离散。万物不可以长久离散,所以继之以《节》。能节制而又有诚信,所以继之以《中孚》。有诚信必然行动,所以继之以《小过》。有超越事物能力者必能成功,所以继之以《既济》。事物永远不会穷尽,所以继之以《未济》。(六十四卦在《未济》中)结束。

   我们从上面看到,在古人定下的六十四卦卦序中,不但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而且还充满了辨证法——譬如“……所以继之以《损》。不停损失必能转向增益,所以继之以《益》。不断增益充盈必会决去,所以继之以《夬》……”这样的思维与道家“祸福相依”的思想是吻合的。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六十四卦的命名原理是空间组成的外在形象和天文地理人事之象的吻合。卦序排列原理依天文、地理之象和人事之象各自归类就形成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

   另有一种观点是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介绍的: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二二相偶”,每两卦为一对,每对不是复就是变。所谓复,指的是卦象颠倒,如《屯》()与《蒙》();《需》()与《讼》();《师》()与《比》()等。所谓变,是指卦象相反,如《乾》()与《坤》();《坎》()与《离》();《大过》()与《颐》()等。这种排列简易而朴实,更容易记忆。同时它非常明显地突出了卦象中矛盾与对立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5、卦形之趣

八卦,卦是悬挂的意思,就是悬挂八种象征自然之物的符号,以示于人。

八卦有八个卦形,每个卦形由“——”和“— —”符号组成,“—”是阳爻,“— —”是阴爻。爻,今读yáo,它是组成每一个卦的长短横道。每个卦由三个爻组成,阳爻和阴爻可排列组合成八个卦形。每个卦都有卦名,卦名是对卦形的称呼。每个卦还有卦象,卦象指卦形所象征的自然现象。人们为了便于记忆,根据卦形编出了口诀。即:乾三连、兑上缺、离中虚、震仰盂、巽下断、艮覆碗、坎中满、坤六段。

先哲是根据什么创造了八卦卦形呢?

《易·系辞下》回答:“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个回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它并没有讲清天地之象与八卦卦形的关系,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解释:“古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两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这就是说阴爻、阳爻象征阴气与阳气。

宋代邵雍,朱熹认为八卦是古人对数和理的悟会,到底是怎样悟会的,说不清楚。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提出,八卦像男女性器官,“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三为最神秘。由一阴一阳的一画错综重叠而成三,刚好可以得出八种不同形式”。

后来,郭沫若又认为八卦与文字有关。其实,宋代的杨万里和明代的黄宗炎就提出过这样的看法。近人范文澜也曾提出八卦可能是我国文字的雏形。与范不同的是,郭认为不是八卦导致了文字,而是文字导致了八卦,八卦的大部分是由既成文字诱导出来的。

于省吾在《周易尚氏学·序言》中认为八卦与八索有关:“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术占验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称绳为索,八索即八条绳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绳八条,掷诸地上以占吉凶。《易·系辞》称庖羲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和发展。”这种观点可追溯到汉代,《左传·昭公十二年疏》引汉孔安国《尚书序》云:“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为九州之志。”

屈万里在《易卦源于龟卜考》一文中认为八卦是由龟卜兆纹所演化。商人根据龟壳上的裂纹(兆)断定吉凶,八卦是对兆的模仿。

张政娘不同意屈万里的观点,认为卜与筮是有区别的。筮是利用蓍策,按照一定的规则数数,求得几个数字以断定吉凶八卦是古人对于数已有了奇偶分类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数理方面的一种抽象概念的产生和应用的实录。高亨在《周易杂论》对这种观点有过阐述:“筮字从竹。竹棍有两种:一种是一节,用来象征阳性,——像一节竹之形;一种是两节,用来象征阴性,— —像两节竹之形,这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概念是分不开的。三个竹棍摆成一个经卦,六个竹棍摆成一个别卦,爻和象都是像竹棍之形。”

张政娘晚年对八卦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他注意到甲骨文中有些奇字,这些奇字是由数字组成的。他根据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传统说法,以阴阳爻画取代数字,发现三个数字组成的殷周时期的八卦原形。八卦原形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三个或六个相同或不同的数字组成。为什么不用二、三、四呢?因为二、三、四是积画为之,写在一起不易分辨是几个字。筮者运用奇偶观念,把二、四写成六、三写成一,所以一和六用得最多。张政娘的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一致认为这是对八卦起源的有益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成就。

此外,还有些学者从民族学角度研究八卦,通过少数民族残存的原始宗教仪式寻找证据。汪宁生在《考古》1976年第四期撰文,介绍凉山彝族有一种“雷夫孜”的占卜方法,由巫师数手上的细竹或草秆,看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此进行三次,就可得到有关奇偶(阴阳)的三个数字,答案有八个,可推出八卦卦形。

卦形是个有趣的谜,学者们正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真正的谜底一定会被揭示出来。

6、卦序之奇

卦的排列称为卦序。

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怎样排列的呢?自古以来有多种方案。传说周代太卜掌有三《易》,《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为首。现在可知的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京房易传》;北周卫元蒿的《元包》,北宋邵雍的《先天次序》,通行本《周易》次序,它们的排列都很奇特。

帛书的卦序较为古老,其八卦的次序是:键(乾)、根(艮)、赣(坎)、辰(震)、川(坤)、夺(兑)、罗(离)、(),这是按照前四卦为阳、后四卦为阴的顺序排列。这八卦又各自领衔组成一组,每组所领七卦的上体皆为所领之卦,下体则按乾、坤、艮、兑、坎、离、震、巽的次序与领卦相配。

《京房易传》中的卦序是依据各卦爻位的关系排列,借以说明因爻位变化而随之发生的变化。这种排列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卦过程,它体现出量变到质变的思想。

《元包》的卦序与京房的卦序有些相似,只是把京房的八宫次序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改为坤、乾、兑、艮、离、坎、巽、震。

邵雍作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其中的方图有八排八行,共六十四卦。从方图的右下角至左上角,依次是乾、兑、离、巽、坎、艮、坤,与八卦太极图的方位正好一致。方图中,每横排的下体,由下而上依次是乾、兑、离、巽、坎、艮、坤;每横排的上体,由左而右依次是坤、艮、坎、巽、震、离、兑、乾。知道了这种排列,就便于记忆了。如果将这个方图的坤卦至姤卦按从右至左的方向排成弧形,将复卦至坤卦由左向右排列成弧形,两个弧形正好组成一个大圆图。这个大圆图,从乾至复,按太极曲线逆转向姤,姤至坤,正好体现了《周易》中“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原则,它合乎易数的内在逻辑。在这种排列中,反映了邵雍的杰出数学思想。据说,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看了这幅图而受到启发,发明了二进制。

现在通行本《周易》的次序,始于乾,终于未济。前人为了便于记忆,编成了卦序歌。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卦序呢?有两种回答:

一种回答是宇宙生成有内部的规定性,因此,六十四卦凡相邻的卦都必须保持生存依赖关系。乾为天,坤为地,天地相交生万物,故乾坤两卦居于六十四卦之首。其次是屯卦,屯有万物始生之意。再次是蒙卦,表示万物蒙生,处于幼稚阶段。又再次是需卦,表示等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待于时间的演进。最后是既济和未济两卦,表示事物是无边、无尽、无限的。这种排列反映了先民的有序思维。《周易·序卦》对此有全面的叙述。

另一种回答是孔颖达在《周易本义》中介绍的: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二二相偶”,每两卦为一对,每对不是复就是变。所谓复,指卦象颠倒,如屯,蒙,需,讼,师,比等。所谓变,指卦象相反,如乾,坤,坎,离,大过,颐等。这种排列简易朴实,容易记忆。它突出了卦象中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

以上几种卦序,哪中最优?各有什么深邃的内涵?先秦时期《易经》的卦序到底是怎样排列的?我们有没有必要再创造一种卦序?怎样排列卦虚最好?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