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历史】迎阳山你知道吗?甘迎阳石呢?你知道在边度吗?

 lidayou 2017-01-07


南下、麻洲,虽然被周围的现代繁华气息所包围,但却散发着悠久且独特的历史韵味。

图文 权


        南下、麻洲,地处古代香山县城南部一带。旧时,石岐人说南门至三级石这一段路即现今民生路为“南上”,三级石以南就是“南下”。很古很古之前,南下是四面环海的小渔村,随后陆上土地越来越多,也迎来了居住的人。西林山、迎阳山、东林山三座山丘稳卧其中,镇守着这一方南下之地。据记载,“三峰森列若笔架然”,三座山连绵起来就像一个雄伟的“笔架”。位于东边的东林山,俗称雷坛山,昔日乡人黄经在其中开山海斋读书,将山名改为东林山,与西边的西林山相对。单从名字就觉得气势迫人的迎阳山,在古时其实是一座高约20多米的小山丘,又称笔架山。加上东林山与西林山,形成“双星伴月”的壮观格局,所以在清道光年间迎阳山又称为“月山”(此月山非彼月山,不同于月山公园那里的月山)。迎阳山之东是一片海滩,对出就是狮子洋。渔民常在此纺麻织鱼网,所以此地俗称“麻洲”。因此迎阳山又多了一个地道的俗称——“晒麻山”。

 

      迎阳山上林木成荫,翠竹清幽,是古香山县的一个原始森林。山南端有一块大石在乱石中突出,非常显眼,人们称之为“挂榜石”。相传,明代天顺、成化年间,有倭寇侵犯南部沿海地区,放火烧毁了储兵粮的大船。地处南海之滨的香山,就成了海防的战略要地。皇帝就派巡海都督张通到香山铁城沿海一带的地方巡护疆土,抵抗倭寇。张通到迎阳山一带视察,发现迎阳山东南西三面临海,地形险要,进可攻,退亦可守,是驻守兵营的好地方。后来,张通领兵将倭寇打败,回防香山。有一天早上,张通巡海至挂榜石边,刚好日出东方,他见到耀眼的朝阳直照到这块大石上,精神为之一振,灵感一触,挥动大戟,在石上刻写“迎阳”二字,字体雄浑,约有2.3至3.3米见方。后来人们把字迹凿深,此石景便成为香山一大古迹。此石得名“迎阳石”,此山得名“迎阳山”。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一次飓风把迎阳石旁的古榕被吹倒,树干又把迎阳石砸裂,使“阳”字被压入地下,并使之倾斜。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在当地乡民的要求下,县衙最终“慷慨”拨款修复了迎阳石,使它成为铁城八景之一。1920年,迎阳山被辟为迎阳公园,园内景色优美,建有亭台楼阁、石台石凳和假石山,植有金兰花、菊花、杜鹃花、鸡冠花等名花和盆景,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题词。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山终于迎来久违的胜利曙光。1946年,当局将迎接公园改为中山县抗日烈士坟场,把横门战役阵亡后安葬在其它地方的100多具抗日官兵的骸骨,集中安放到迎阳山上,建起一座烈士坟墓,墓前竖起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使抗日烈士名留青史。可惜不久后,迎阳公园被荒废掉,园内景致被夷為平地,在迎阳山上的许多古庙也被拆毁,渐变成野草丛生的山冈,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成为少人问津的烈士之墓。连迎阳石也在上世纪60年代被炸毀!时至今日,当地在白石涌旁边重新打造了迎阳石的景致,总算恢复了历史古迹。迎阳石搭配着张通的人物雕像和渔船雕像,屹立在现代时尚的气息中,迎接着希望的阳光。

 

 


        自古以来,南下、麻洲有众多的氏族在此定居。据《香山县志》记载,石岐南关杨族始迁祖元规(曾名元龟),是宋代绍兴庚戌进士,后来官至广南提举,到南雄珠玑巷定居。后来因“胡妃事件”,杨元规南逃到香山县西关(隆都,现今大涌镇、沙溪镇一带)定居。杨元规生下四子,但有三子不是早逝就是无后,便嘱咐余下的一子的子孙再找地方开族、发展。后来,杨元规的孙子杨大道迁居申明亭,另一个孙子杨大章迁到石岐南关东林山下定居开族。南关指的是南门,就是古代香山县县城四个城门之一(现今石岐民生路一带)。其后,他们的后人分支到中山北山、隔田、北台等地方。

        除了杨族,还有李族!石岐麻洲李氏先祖居南雄珠玑巷,因避战乱迁至广州、新会等地。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迁祖李桂窗迁至香山铁城仁山下。至李桂窗五世孙翠柏居南下麻洲。此外还有黄族、徐族、蔡族、蓝族、庞族、柳族等族人聚居于南下、麻洲一带。从南下的街巷名来看,有刘家巷、郭家祠巷、徐屋街(现名南洲街)、高家基、方基巷(曾名李家巷)等,足见此地有众多的氏族聚居。

        祖籍中山北台村的“航空之父”杨仙逸将军(1891~1923年)都能算是“南关老杨”的后人。1925年,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战士、航空事业的先驱,创办了仙逸小学。初期是小学,校址在石岐龙母庙街杨环川祠。1926年扩大班数,迁至民生中路杨氏大宗祠。1935年拓办初级中学,选用南下西林山下,称仙逸学校。学校历经停办、复校、合并、更名等过程,为纪念杨仙逸将军于1981年复称仙逸中学,沿用至今。

 

 


        南下、麻洲不只山多、人多,还有庙也多!正所谓“睇庙睇南下”,据记载,南下有三山古庙、武侯庙、华光庙、金花夫人庙、白石庙、康公庙、三仙娘庙、先锋庙、三圣宫等。我闲逛于人口密集的三级石、麻洲街、观音堂正街一带,就发现有三圣宫、先锋庙、华光庙、康真君庙、缘佛阁、观音堂、武侯庙、三山古庙等庙宇。在中山,南下、曹边等地都有武侯庙,武侯指的是诸葛孔明,大概人们景仰诸葛孔明,相信这位智者能保佑自己。南下武侯庙位于南阳里,始建于宋代,历经清代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重修,为硬山式顶。由于门锁着,所以我只能目睹前门,前门墙上的石雕、木雕、壁画仍清晰可见。

 

 

 

 

 

 

        我曾问过一位当地人有没有路上迎阳山。结果意料之内,连一条上山的路都没有,有的只是荆棘满途。只能在麻洲街一旁拍摄迎阳山的山影。可以看到在不远有座古典建筑的顶部,这是华光庙。相传这里还是海洋的时候,来往这里的船只经常因风浪或触礁而沉没,造成人员伤亡,为求神灵保佑,乡人在迎阳山下建华光庙,以祈求风调雨顺、一保平安。我看见今天的华光庙,其门楣牌匾上有“御祭”二字。相传南宋末皇帝逃难至香山时,曾由马南宝迎接、经过这里前往沙涌。经过这里时,皇帝入华光庙拜祭,祈求顺利。乡人为纪念皇帝“到此一祭”,便特制了“御祭华光庙”的木匾,挂在庙门楣上。

 

 

 

 

 

 

 

 

 

 

 

 

 

 

        三山古庙,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可以说,三山古庙是我在中山看过的最好的一座庙宇。不同于一般的庙宇,三山古庙拥有祠堂式的三间三进的格局,带左右偏殿,占地面积达651平方米。“三山”是指围绕着南下的西林山、迎阳山、东林山,古庙就位于东林山。说得上古庙,当然是古了!三山古庙始建于宋代,距今有800多年!是古香山铁城的一大古迹!古庙现存的均为清代雍正、道光年间及民国时期重修的建筑特色。青砖墙、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丰富的木雕、石雕、灰塑……古庙集中表现了岭南建筑的技法和建筑艺术,是中山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庙内第三间供奉着“主家”三山司马护国侯王,正像正门石刻对联曰:“铁城保障,粤岭威灵。”但三山古庙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当中发生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古庙曾作为日军驻地。英勇的中山武装游击队曾在这里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现在,在古庙门口的石上、门框上,还残留着当时机关枪扫射的小弹坑!我目睹着这些弹坑,感慨万千!古庙、弹坑仿佛诉说着那段刻骨的岁月。解放后,古庙不单以“庙”的角色存在着,还先后变成南区小学、藤织家具厂、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用途。2009年三山古庙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9月2日早上,我一早就来到石岐,经中山二路转入三级石而进入南下。闲逛于这些风情老街当中,一道道的路名仿佛诉说着这里渐去的历史。三级石,因有三级石为街区界,故称三级石,俗名第三闸。三级石连着麻洲街,始建于明代的麻洲街贯穿着南下的南北两端,见证着南下的发展历程。在民国时期,麻洲街是旧香山和澳门进行贸易交往的重要道路。发展至如今,各式各样的商店、音像店、衣服店、手机店、电脑店、快餐店、水果摊、菜摊、市场、古庙宇等等贯穿于麻洲街之中。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带着各式乡音的人声此起彼伏。偶尔抬起头,在高楼大厦之下,这里显得更加狭窄、零乱,却是最地道、最热闹的风情老街。三圣宫对面,一棵老树下坐着几位年迈的老人。他们像观看着时间流逝一样观看着路人车辆的来来往往。不交谈不知道,一位坐着轮椅但仍精神抖擞的阿婆,已经103岁了!旁边坐着另一位80岁左右的阿婆,我猜测是她的女儿吧!走至麻洲街靠近迎阳山的一条横巷,巷里有一块巨石横卧其中,占了巷的一些宽度。据说,这块石头在这里还是海洋的时候就已存在 !始建于明代的南仓街,原称仓厢巷。又因地处县城之南,且清代时曾在此设仓储粮,就改称为南仓街。走至南阳里,听着徐徐的佛音,观看着武侯庙及紧邻的观音堂,然后再折返西边街和南下码头街,拍摄着这些老街风情。南下码头街始建于宋代,据传,街内有“正显将军”匾,因当时有一王姓将军在此养了很多马,初名马头街。又因街之西面涌岸边建有埗头,后改称码头街。

 

 

 

 

 

 

 

 

 

 

 

 

 

 

 

 

 

 

 

 

        在南下码头街,我相遇了一位老石岐。当时我正寻找着去三山古庙的路,有一位老人路过身旁,我便上前问路。后来,我和他边走边交谈了一会儿。我向他讲述我来自小榄以及此行到南下摄影的目的,他好像很感兴趣一样。因为他说我做着与他孙子类似的“工作”(我想是指摄影方面,他孙子可能从事摄影、采访之类的工作)。老人很健谈,他是地道的老石岐,姓林,已经88岁,但仍精神矍铄、健步如飞,当时他独自去买菜。他年轻时在车站做技工工作,原本住在方基涌那边,后来搬至南江路附近、住在他女儿家隔壁。虽然是一个人住,但生活、煮食方面还是有女儿照顾。我提议将他作为主题拍摄一张老街风情的相片。他乐意,于是我在码头街拍摄了这位老石岐。说着说着,我们就走到码头街与南洲街的交界处。我正准备走与他相反的方向,他突然邀请我到他家坐一坐。这是我意想不到的!因为我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陌生的陌生人。在我考虑之际,他不好意思地说:“唔得闲?”我冲口而出:“得闲。”于是,便跟着老人、到他家坐了一会儿。进入老人的家,我是很不好意思的。当时他家人不在家,老人很好客热情,又端水给我,又开风扇、又开电视。我连忙说谢谢。我和他又交谈了一会儿,问问他的身体情况之类。原来,他上年的身体不太好,连走路都困难,后来,渐渐复原,现在就像我刚才说的“健步如飞”。他又问我吃不吃糖。盛情难却,我不好意思地拿了他端出来的一粒糖。大约10分钟后,他女儿回来,这使我更加不好意思。我打完招呼后,微笑着解释刚才我与老人的相遇。老人女儿半开玩笑地说:“不会在今晚的新闻中见到你拍摄的相片吧?”我说:“当然不会,我是业余摄影罢了……”很快,我提出要离开了。老人热情地将我送到屋门口,我握着老人的人,叫他保重身体,并祝福他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他很高兴地叫我下次有空再来坐,“按这里门铃就可以”。我感激的心情难以形容,就说下次有空我会再来、送上一张我刚才拍摄他的相片。虽然是短短的10多分钟,但这样的“奇遇”使我很开心和难忘。所以,9月9日第二次“南下”,除了补拍一些景致外,还再次来到老人的家,送上一张相片。

 

         在南下码头街、观音堂正街、南仓街等老街拍摄时,我都能看到远处高高矗立的“双子星”——中山第一高楼利和大厦。崭新的利和大厦或将成为中山新地标,或将成为人们吃喝玩乐的好去处,或将成为有名的商+住+……的综合体。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并不代表旧事物会被湮没。老村除了与时俱进外,还应该迸发出一种历史韵味。如果能修整迎阳山(至少开出一条上山的路)、复建迎阳公园、修整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那将是锦上添花了!


图文来源:中山自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