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火里的尘埃--南下老街掠影

 matty圣特罗佩 2018-11-23

图文:MS.董


听闻石岐的南下片区不日即将开启拆迁改造,突然心头掠过一丝怅然:怎么说没就没了呢......用了几个周末,跑去拍了一些片子,加上以前的一些旧片,做个小集,权当留个念想吧。



1、三级石

在中山二路与民生路交界的天桥处看到的这一片旧房子所在地,便是三级石


三级石长约163米,北起中山二路南接麻洲街,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初年因有三级石阶作为街区界而得名,此外,坊间形象地简它为第三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易名为解放南路。


三级石看上去没什么特别,殊不知南下的得名与它却有着很大的关联。旧时此地处于香山县城南部,乡民把县城南门至三级石阶这部分区域(如今的民生路一带)称为“南上”,三级石阶以南就是“南下”,只可惜传说中的三级石阶如此早已不知所踪.......


三级石昌盛巷,一幢旧屋的墙上爬满了麒麟叶



三级石东林山,建于上世纪的楼宇


三级石兰花巷,它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却仅残存着几间破旧不已的大屋



门楣上还留有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迹



满头白发的阿婆,日日坐在门口张望,不管天晴下雨,她的身边总是放着一把雨伞,每见路人经过便会询问:今日礼拜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无从得知阿婆有着怎样的故事,只是私下里猜度或许阿婆有什么重要的赴会没有赶到,所以才如此心心念念。


三级石最著名的所在,应该是仙逸中学了。

1925年,为纪念“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将军,在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授意下,杨仙逸将军夫人程度纯创办了“仙逸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初期是小学,校址在石岐龙母庙街杨环川祠。1926年扩大班数,迁至民生中路杨氏大宗祠。1935年拓办初级中学,选用南下西林山下,称仙逸学校。学校历经停办、复校、合并、更名等过程, 1981年复称仙逸中学,沿用至今。


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前有一棵米兰树,时有三五老人聚于树下聊天闲话,深秋时节正值花期,细如小米的黄色花儿落在石凳和木桌上,清香四溢,惹人沉醉。人们总说嗅觉的记忆是最长久的,我想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多年后提起母校,记忆里是应该是有一股淡淡的米兰香味的罢。



紧挨着三级石由东至西延伸的有两条小巷,一条叫自厚堂巷,一条叫方基巷。

自厚堂巷始建于明代,因巷内有刘氏家族自厚堂而得名。


门口的挂牌赫然印着“美佳铝质公司员工宿舍”,但如今似已被弃用,无人居住,久未打理的老屋,顶上已被荒草和逸生榕树占据,门洞也已破败不堪,即便如此,远远望去,仍存有几分昔日的巍峨气势。


 自厚堂巷那一片都是旧屋,除了少数几间空置,大部份目前仍有人居住,状态都还维持得不错。


庭院深深,大门紧闭,虽无法观赏院内的具体陈设,但墙上的灰雕仍清晰可见,加之伸出院外的葱郁花木,一派岁月静好的样子,让人不免心生向往。


与自厚堂平行的另一条小巷-方基巷,在清道光年间曾被称为李家巷,目前巷内还存有刻着巷名的石条



2、麻洲街

沿着三级石街走到2号的时候,门牌便戛然而止,紧挨着的是麻洲街194号,一个叫德记车行的铺子。这个车行的位置可以说是很关键了:往后一步是三级石,往前一步是麻洲街,往左是通往三山古庙的麻洲街一横巷,往右是南仓街。

左边是三级石2号,右边是麻洲街194号


麻洲街古时候是一片海滩,渔民常在此纺麻织鱼网,所以此地俗称“麻洲”。中山尚未开辟公路之时,麻洲街是石岐往返三乡、拱北和澳门的必经之路,是原香山县和澳门进行贸易交往的重要交通古道。今年被列入我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之一的岐澳古道,其起点就位于石岐老城区,具体路线为:“天字码头—孙文西路—中山公园—西山寺—孙中山纪念堂—中华基督教公理堂—从善坊—中山二路—三圣宫—华帝庙—南下新码头”,其中就包括了麻洲街的三圣宫和华帝庙。


三圣宫建于清代,为村中小神庙,前亭消失,只留后殿,阔约三米,深约6米,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正墙青砖双隅顺砌,山墙青砖石角双隅抹缝砌。庙门为花岗石门,门额刻有“三圣宫”几个大字,石门对联从右往左读为:“德参云海,云峙星峰”。墙头彩绘神仙故事,庙门口有青砖花岗石拜台,置香案烛台。庙宇虽总体略显残破,但上香拜祭的村民还不少,整日里香火不断。

香火兴旺的三圣宫


而华光庙的名气,似乎比三圣宫更大一些,传闻旧时来往行人,路经麻洲街时,大多会在迎阳山下的华光庙歇息。



华光庙,因有华光大帝之说,也称为华帝庙,它建于宋朝,比三圣宫历史要悠久得多。早期规模较大,香火鼎盛。


宋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赵是逃避元军,经过华帝庙还曾入庙进香。后来,善信在庙宇门楣上挂上“御祭华光庙”木匾。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旅美归侨何宫惠捐资修建庙宇,将木匾改为石刻横嵌于门楣上。六十年代破除封建迷信,华光庙遭到了损坏,由于村民不舍,捐资重修,自今共重修两次。。


在南下乡邻的口口相传中,华光庙应该是南下最灵的庙了,有些人甚至会将自己的小孩上契给华光大帝,以保平安。

 用神仙的视角看世间,大概是如此这般


华光庙的背后,就是迎阳山。

相传,迎阳山上林木成荫,翠竹清幽,是古香山县的一个原始森林。山南端有一块大石非常显眼,人们称之为“挂榜石”。明代天顺、成化年间,有倭寇侵犯南部沿海,放火烧毁了储兵粮的大船,地处南海之滨的香山,就成了海防的战略要地。皇帝派巡海都督张通到香山铁城沿海一带的地方巡疆抗倭,张通果然一举打败倭寇。一天早上,张通巡海至挂榜石边,刚好日出东方,耀眼的朝阳直射大石上,张通精神为之一振,当即挥动大戟,在石上刻写“迎阳”二字,字体雄浑,约有2.3至3.3米见方。后来人们把字迹凿深,此石景便成为香山一大古迹。此石得名“迎阳石”,此山得名“迎阳山”。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一次飓风把迎阳石旁的古榕被吹倒,树干又把迎阳石砸裂,使“阳”字被压入地下,并使之倾斜。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在当地乡民的要求下,县衙最终“慷慨”拨款修复了迎阳石,使它成为铁城八景之一。1920年,迎阳山被辟为迎阳公园,园内景色优美,建有亭台楼阁、石台石凳和假石山,植有各种名花和盆景,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题词。1946年,当局将迎阳公园改为中山县抗日烈士坟场,把横门战役阵亡后安葬在其它地方的100多具抗日官兵的骸骨,集中安放到迎阳山上,建起一座烈士坟墓,墓前竖起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使抗日烈士名留青史。可惜不久后,迎阳公园被荒废掉,园内景致被夷為平地,在迎阳山上的许多古庙也被拆毁,渐变成野草丛生的山冈,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成为少人问津的烈士之墓。连迎阳石也在上世纪60年代被炸毀......


如今,在重新修葺后的华光庙内,可见一个小型的迎阳石模型,估计是村民依记忆重造的,连“阳”字被压入地下而倾斜的模样都保存着,可以说还原度很高了。


今年10月华光庙重新修缮,许多热心街坊自愿作为义工参与修缮工作,图为义工们的留影,而71岁的高伯就在其中,一同参与义工的还有他的哥哥和弟弟。


之前我转悠了无数次,试着想找一下迎阳山的入口,可惜遍寻不见。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咨询到高伯,高伯说入口就在这个叫大洲小食的烧烤档附近,旁边有口井叫三水井


下面这里就是入口,铁栅栏已被锁,无法进入。高伯说他小时候上去玩过,上面有个烈士纪念碑,还有古庙,现在就算进去,原来的路应该都已被荒草淹没了.......想想也是很可惜啊,希望以后能够恢复迎阳山旧貌,让后人也能一睹其当年的风采。


 

南下片区的古庙非常多,在距离华光庙不到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康真君庙,门口就是猪肉档,每日闻着肉香的神仙,也是忒接地气了......


从那些远古历史中跳离出来,如今的麻洲街,街道逼仄,嘈杂凌乱,充斥着水果摊、肉菜档、杂货铺、服装店、裁缝店、补鞋档、手机店、凉茶店.....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城中村。







可是,就是这样的市井气,才赋予了它更鲜活的生命。


如果说用一张照片证明你来过麻洲街,我想以下任何一张都可以:南华电影院、麻洲录像厅,巷中横卧的巨石,凉茶铺前的大树......随便哪一个场景,都有着麻洲街挥之不去的烙印。





麻洲街有6个横巷,如果不看地图随便乱穿,很容易便迷路了。然而就是这些小巷子里的风景,往往才是最好看的。


麻洲街一横巷,往里走20米左右即是三山庙,这里的“三山庙”,既指的是一条街,也指的是一座庙。街叫三山庙街,庙叫三山古庙。


三山古庙拥有祠堂式的三间三进的格局,带左右偏殿,占地面积达651平方米。“三山”指围绕着南下的西林山、迎阳山、东林山(古庙所在地位于东林山)。三山古庙始建于宋代,现存的古庙为清代雍正、道主光年间及民国时期重修的建筑特色。青砖墙、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丰富的木雕、石雕、灰塑……集中表现了岭南建筑的技法和建筑艺术。


古庙内的老榕树不知高龄几百岁呢?


庙内第三间供奉着“主家”三山司马护国侯王,正像正门石刻对联曰:“铁城保障,粤岭威灵。”(为了避讳,庙内照片均已避开神像)。


三山古庙也是命运多舛的:抗日战争期间,古庙被日军霸占为驻地,在这里英勇的中山武装游击队曾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解放后,古庙还先后变成南区小学、藤织家具厂、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等。2009年三山古庙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之所以吸引人,很大原因来自于它的人文。所以,如果你单纯就去看一座庙,它便只是一座庙,而当你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之后,它便不止是一座庙。


除了古庙,横巷里还有不少老屋。

麻洲街164号。



麻洲街102号已是一片荒园,远远可以望见164号。


麻洲街2横巷,进去就是迎阳正街


迎阳正街旁边有一座小小的先锋庙。

听闻南下庙多,素来有“睇庙睇南下”的说法,如今看来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只是我不觉好奇:整个南下也就几千户人家,这么多庙,到底应该拜哪个呢?


麻洲街3横巷


和乐里,还保存着一条麻石路。


一只当街撸毛的喵,被我发现之后,骤然蒙圈......傻楞楞的样子,像不像上课睡觉突然被老师点名的你?


长寿里,巷口的第一间民居让人记忆深刻,因为它有一个旋转楼梯,而且院子里有一棵大大的阳桃树,阳桃成熟的季节,时不时能见到鸟儿在枝头扑楞楞地飞过......


在长寿里回望麻洲街



有一户人家的三角梅长得十分茂盛,枝条蔓延到二楼再垂将下来,于窗户里投下美丽身影,突然便想起那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挨着长寿里的,便是泰安里,同样我也找到了它的石刻标记。


泰安里3号,老屋保存得十分完好。




3、南仓街

前文曾有提道:在麻洲街194号德记车行的对面,便是南仓街的入口。

南仓街长约235米,里面还分有南仓街二巷、三巷、四巷。据史料记载,南仓街始建于明代,原称仓厢巷,又因地处县城之南,且清代时曾在此设仓储粮,遂改称南仓街。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改称工农正街,1981年恢复南仓街至今。


一辆摩托由麻洲街驶入南仓街,转弯的时候司机一回头,正对着德记车行广告牌上奔跑的李晨,像极了你在跑我在追的剧情.......有没有?


逸仙中学的后门就开在南仓街上,从门缝里依稀可见建于西林山旁的逸仙中学校园一角,还隐约能见到一点西林山,只可惜未能进去一观校景。


路过一人家,和穿着红衣的女主人聊天,我说这里是不是很快拆迁了?女人答是啊,脸上洋溢着一股喜悦之情。



一户旧宅,门前一丛鸡矢藤从电缆上搭下来,虽无人照料倒也长得滋意,而院内早已成了野猫的乐园。



街边有一条长长的石板,大婶们经常坐在这里聊些家长里短。见我来回走了好几趟,她们忍不住问我拍这些照片干嘛,我说就想留个纪念而已.......


南仓街很短, 不到十分钟就走完了,折西转南处,便通向了观音堂正街。


4、观音堂正街

观音堂正街西起于南下码头街,东接麻洲街,长约200米,始建于明代,因地处观音庙前,故名。1967年改称群众街,1981年复称今名。




观音堂同时也是石岐赛龙舟展示馆,旁边还有南下民俗文化陈列室。据高伯介绍,南下的五条龙舟平日里都是沉在白石涌里,等端午比赛的时候才捞出来,用柚子叶浸清水洗净,再用船灰执漏、上油,最后把从宗祠“请出来”的龙舟头和龙舟尾安装到龙舟上,重新上彩、点晴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再请画师在龙舟身上绘上龙鳞,这就叫“起龙”;比赛胜利后还会在乡中大摆龙舟饭宴席。饭后,经过拜祭仪式,龙舟被重新埋到河涌里的龙舟坞,谓之“收龙”.......没想到龙舟文化这么讲究,而让人尤其敬佩的,是南下乡民们对民俗文化的执着和传承。


观音堂正街1号


观音堂正街13号,一幢两层的小楼,吸引我的不但有它二楼黄绿分明的门窗,还有那阳台上兀自徒长的多肉。



看这形态,有点似东美人?


观音堂四横巷,有居民在院子前圈了一块地种菜种花养鸡,恍然有一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悠然景象

往里走,就是和宁里,是个死胡同,于是原路折返。


5、南下码头街

南下码头街西南起于南洲街,东北接观音堂。长约200米,始建于宋代。据传,街内有“正显将军”匾,因当时有一王姓将军在此养了很多马,初名马头街;又因街之西面涌岸边建有埗头,后改称码头街。1967年又改称群众街。1981年复称今名。

 至今有些居民还喜欢用回“马头街”的旧称



南下码头街有一栋旧民居特别漂亮,就在东明幼儿园对面。


可惜街距太窄,无法完整拍到房子全貌




 我拍照的时候,坐在路边的一位阿伯说这是我的房子!原来阿伯正是此屋主人,日常闲来无事时,他总爱坐在屋子对边的石阶,一边与街坊倾谒,一边远远欣赏自家大屋。



据阿伯介绍,此屋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当时建造的时候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讲起这间大屋,阿伯脸上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


夕阳西下,整幢楼沐浴在阳光中闪闪发光......这才是老屋应该有的样子啊。


顺着码头街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有一个启业电动车修理,往左拐是南洲街,直直走出去就是南边大道了。


6、南洲街

 南洲街北起于码头街,东接麻洲街。长400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宋代始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因居此多徐姓人,曾名徐屋街(如没记错的话,我记得南朗有个地方叫徐屋村)。又因地处原一小洲之南,后称南洲街。1967年改称劳动正街。1981年复称今名。


街边的凉茶铺生意特别好,旁边更有一家卖秘制牛羊杂的店,每每走过,肉香扑鼻,让人很有买上一斤外带回家的冲动。

街坊经过,喝上一杯凉茶成了日常






7、南阳里正街

南阳里正街位于西林山北麓,西南起于黄袍社,东接三级石。始建于明代,因有南阳庙,故名,不过现在好像找不到南阳庙了。1967年改称工农大街。1981年复称今名






南下武侯庙就位于南阳里(我数了一下,这是本文里南下第7座庙了)。

武侯当然指的是诸葛孔明,大家都知道最出名的武侯祠在四川成都,而在中山南区的曹边也有一座武侯庙,中山这几座武侯庙应该与诸葛孔明本身是没有什么渊源的,大概当初建庙是源于人们相信这位智者能保佑自己吧。南下武侯庙始建于宋代,历经清代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重修,前门墙上的石雕、木雕、壁画清晰可见,保存完好。


从一小巷见到有一斜坡,顺势而上,发现这片屋子竟然缘山而建,而它们背靠着的这座山,应该就是西林山了,我还以为这条路是可以通往山上的,殊不知沿路走下去,竟然又回到了南阳里,并无上山之路,只不过绕行一圈罢了。




8、西边街

西边街北起于南阳里,南连南洲街。长约300米,明代始建。因地处西林山西侧,故名。1967年改称劳动大街。1981年复称今名。 



西边街没有麻洲街那么热闹,但我却莫名地喜欢这条街,因为在这里,我遇到了几个很喜欢的院子。


第一个院子在西盈坊,虽然有点破败,但我觉得它就是从电影中走出来的院子。

院子看上去似乎无人居住,然而奇怪的是一切似乎又打理得井井有条:院中央有一棵树,树下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月季正在盛开,三四口水缸里种着碗莲,这些植物都长得非常好,没有一点枯萎,不像是长期无人照料的样子。而且我以为,一定是比较有品味的人,才会种碗莲。


门虽破了,但所有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


院中央还有一口井,看这桶摆放的样子,分明是有人刚打了一桶水,突然有什么事走开了的情形......所以这里到底有人住还是没人住呢?真是一个神奇的院子。



另外几个院子在仁寿坊。


仁寿坊4号,虽然门窗略有破损,但墙上灰雕保存还算良好。


这一家的窗户造型是多边形的,很特别。


仁寿坊16号,它的门框特别高。


仁寿坊基本都是这种老宅,而且布局都是一样,如同现代的联排别墅一般,一排老屋并排而建,前面是院子,再加一个影壁。


 几个院子都种满了银桂,花落一地,芳香满屋,让人陶醉,久久不愿离去,住在这样的院子里,捧一本书坐于院内石板椅上,光想想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收录了南下片区7条街的一部分照片,还有很多有故事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入夜,老街褪去了日间的喧哗,归于宁静,正如一场盛放后的烟火,留下一地尘埃.....


烟火自有眩目的美丽

尘埃亦有朴实的飘逸

盛放时你便灿烂

陨落时你便静安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坦然面对

总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仅以此文纪念即将改造的石岐南下片区,愿你多年以后,仍能记起它沧桑的模样。



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