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牺牲整整一代人为代价的苏联工业化之路

 Moia藏经阁 2017-01-08

1924年1月24日苏联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斯大林成了红色帝国的掌舵人,由此斯大林的苏联工业化之路拉开了序幕,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斯大林就带领他的苏联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目标,到1937年为止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苏联红军,让全世界为之瞠目。苏联崛起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显著的地缘事件,在这令人震惊的崛起之路上苏联人民付出的代价却极为沉重。

苏联工业化之路其实就是以军事现代化为主导的工业化之路,整个工业化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以军事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体系,并最终锻造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但是为什么苏联工业化道路要选择以军事为导向呢?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必须要明白一战结束后苏俄面临的现状。

一战结束后俄国已经在战争中被打得支离破碎,从某种程度上讲俄国在一战中其实就是战败国,列宁所谓为了退出战争不得不暂时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条约其实就是事实上的战败投降和约,俄国在一战中失去了大片帝俄时期占领的领土,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虽然苏俄趁德国战败的机会将这一条约作废,但在德国投降之前德军给俄国造成的损失还是无法估量的。苏联成立后一片废墟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一直声称面临帝国主义的巨大威胁,但这个帝国主义究竟指的是哪个帝国主义国家,不难看出当时的苏联面临的主要还是德国的威胁,因为从地缘上来看只有德国日本靠近苏联,日本虽然在日俄战争中战胜过沙皇俄国,但是如果进行一场全面战争日本显然无法和当时的苏联相抗衡,那么只有德国能对苏联产生威胁,尽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但战争并没有伤害到德国的根基,并且法国和英国在一战中元气大伤,所以一战后表面陷入混乱的德国其实拥有了相对于一战前更大的战略优势。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就预判苏德战争不可避免(其实早在1925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防卫军就已经开始制定世界大战的战略计划,当时德国计划日后对外出兵的主要目标就是苏联),到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后这一判断对苏德两国领导人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了,希特勒在他的政治蓝图中明确表示将向东方寻找德意志的生存空间,将与苏联的共产主义展开生死之战。所以苏联的工业化其实就是和德国的赛跑,苏联必须在德国从一战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之前完成工业化,建立自己独立的军事工业体系,以在未来和德国的战争中能保卫自己的独立与安全。这就不难理解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既然是以军事现代化为主导的工业化那么必然以重工业为重中之重,在当时要解决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向国外寻求援助是不可能的,因为欧洲列强自己也陷入了经济危机,更何况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于是当时的苏联将解决工业化资金的途径转向了农民,为了让农民毫无保留的交出剩余粮食,苏联自1929年开始强行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一运动自然遭到了农民强烈的反抗,大批生产资料被毁,集体化过程中三分之二的马匹、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猪和八成五的羊都失踪了。因此,苏共采取了极其残酷的强制、甚至武力手段来剥夺所有富裕的和不愿集体化的农民,在这一运动中有数百万农民被处死或驱赶出家园、其财产则被没收;

由于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它本身不能促进农业发展反而也造成农业生产的急剧下降,农业产量在30年代初期降低了30%以上,农村因此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间就有数百万农民被活活饿死。乌克兰发生的饥荒死亡人数更是无法准确统计,农业生产的下降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而是给苏联各个阶层都带来了严重的饥荒威胁。为了保持稳定很多人都被镇压,西方历史学家在谈到这一灾难时往往出于意识形态对立的原因不公正的把这一现象描述成斯大林和苏联暴虐腐败的证据,但是我们必须客观的指出斯大林所推行的集体化把他的家庭甚至他自己也变成了受害者,他的家庭成员也想所有苏联普通家庭一样受到了残酷待遇,并没有人受到特别优待。就像斯大林自己所说的“为了国家的强大必须以牺牲一代人的努力为代价”在这一切灾难的背后换来的是苏联工业的巨大进步。

总体来说苏联工业化是以牺牲人为代价的现代化之路,这一政策是根据当时苏联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俄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特点,当时政治特点等诸多因素共同促进而来的,一句话来说这种残酷的政策并不是许多人口中的道德问题,而是国家战略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

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2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建立了强大而健全的工业部门,工业化所打造的苏联红军人数扩充将近500万,并且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基本具备了同德国一战的实力,苏联在短短时间内实力大增使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希特勒极为震惊,德国对苏联实力大大的低估了。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战争胜利,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和政府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军事工业基地的建设,苏联才能在战争中保卫了苏联。

然而苏联工业化并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利益,相反苏联人付出巨大代价,一直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人均粮食消费还没有达到沙俄时期的水平,这种巨大弊端是苏联在冷战中失败并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