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医10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7-01-08


34、多发性神经炎

陈老临证五十余年,他的读书笔记有400余万字,诊疗的日记有100余万字,告诉大家,这个数字还是五年前的。

我们才刚开始写跟诊日记,陈老已经是笔记等身,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左右互写,记录了大量有价值的临床经验跟教训,叠起来比陈老还要高。

现在许多中医人说,中医不行,他如果做有陈老十分之一的笔记,他都不会说这话。

陈老只要眼睛不盲,手笔不松,生命不息,就在临床一线战斗不止。

没有这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豪气,就不会有这么多胜利的战果。

在湖南的中医杂志里头,陈老可谓是高产者,经常都有医话医得在上面发表,惠益后学。

就拿陈老的《风证血证一得》,这篇文章83年发表出世,我们还没有出生呢。

到现在三十年后,再看这篇文章,都觉得陈老别出心裁,巧妙用心。

陈老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像消风散里头用了活血的药治疗风疹瘙痒,比如独活寄生汤,治风湿痹症关节肌肉疼痛里头用活血的药。

这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可陈老在临床中对这句古话有新的发挥。

就是用养阴血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手足风动之象。

有一男子,56岁,在家里突然感到四肢麻木,不能走路,速送医院,诊断是多发性神经炎。

陈老说,麻是表层的,木是深层的,麻是手靠近有感觉,搔之会痒,木是死抠没感觉,如死木。

我治病很重视这层次浅深,病情定位很重要。

麻可以用解表的桂枝、荆芥,木一般用通里丹参、鸡血藤、川芎、老鹳草、红藤等。

可这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半年下来,脚不能走,手不能握。

当他找到陈老师,陈老说,中医当作痿证来治,《黄帝内经》讲,痿证独取阳明,先要开胃,胃开则四肢有力。

病人吃了两个月的健胃药,居然胃口开,能拄拐杖行走,唯独走起路来还震颤动摇,手足不听使唤。

陈老看到这是风动之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叫做风者善行而数变,再看病人舌红少苔,脉虚带数,乃是阴血少而风阳动。

这个是明显的大定风珠方证。遂开药:

生地18克,白芍15克,龟板12克。

鳖甲12克,牡蛎12克,麦冬10克。

阿胶12克,火麻仁12克,五味子3克。

钩藤15克,天麻6克,炙甘草8克。

鸡子黄1枚冲服。10剂。

病人吃完后手足震颤动摇稍微减轻,幅度没那么大,陈老想到,久病慢病难以速愈,虚证要守方,再用15剂,注意早睡早起,不动情绪。

结果这15剂药一吃完,居然丢掉拐杖,手足如常,生活自理,不再需要人服侍。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深信中医,哪能连续服用两个月调脾胃药,等身体有力后,再服用一个月养血熄风药,才让沉疴顿起。

看了这个案例,我们想到《黄帝内经》上讲,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这八个字的深远意义太厉害了。

先把阳明肌肉气血养足,然后再继续滋养阴血,平息厥阴风木。

陈老治疗这个病,就像一个高手下棋一样,都是看到五步七步以外,先高筑墙,广积粮,守住仓廪,而后才一举平息病患,缓称王。

若是没有这全局长远观,见风治风,看到炎症就消炎,鲜有不失败的。

35、鳖甲过敏

谈到鳖甲,陈老深有体会。

他的滋阴清热之功,软坚散结之效,确实很高,但是临床上有经验也有教训。

陈老也在临床上偶得鳖甲过敏的教训,并且还写成论文报告,提醒后学。

有位30岁的女干部,有慢性肝炎3年,肝脾肿大,闭经三个月。

陈老给他开了常规的四物汤加味通经,月经就来了,患者要求治疗肝脾肿大,胁肋不适。

陈老就在四物汤基础加了制鳖甲、鸡内金等。

想不到病人吃第一剂药后一小时就感到浑身发痒,像要炸开来一样,以为是气冲病灶。

第二次服用,瘙痒还加重,甚至起风团块。

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后来才回忆半年前,有人告诉患者,用甲鱼(即鳖)炖汤能治肝炎,想不到服用后跟现在一样,皮肤瘙痒,心烦气躁。

陈老恍然大悟,马上拿掉方子里的鳖甲,其他药继续服用,就不会过敏了。

可见用虫类药动物药时,要慎重。

《医学座右铭》上讲,处方宜慎,慎则周详。

凡物有一利必有一弊,特别是药效越猛的或动物药,常常也有些副作用或反噬。

一个医者需要细心辨识,方能学验俱丰。

36、十五年的大衣

晚上我们正在陈老家吃饭。

懂中医养生就是不一样,陈老家晚上基本是素食,而且还是五分饱。

所有懂中医养生的人都知道,夜饭莫叫饱,定能致高寿这句话。

陈老笑着说,我把你们当作客人。

我们说,千万别这样,把我们当做来求学的学生就好了。

陈老说,这次把你们当客人,下次把你们当亲人。

陈老看到我们穿的衣服很朴旧,给我们准备了两大袋新衣。

看着我们这套着装,我们为什么不轻易换,这套衣服从高中传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年了。

一是因为它好穿。

二是因为它披在身上,让我们觉得没有一丝傲气,永远提醒你都是一个学生。

三是永远提醒我们做人要处于刚开始那股奋斗艰苦创业的状态。

佛门里头有四个字,叫初心圆成。

这里头有无量智慧,保持初发心不退失,你就已经圆满成就了。

我读过大量名人传记,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颗初心创业的热诚,始终都没有冷却退失过。

我们也采访过不少老先生,发现他们凡在某一领域有一番成就的,他们至今都有一颗强大的中医情节,那颗热忱好学的心,就像初升的太阳,不因为岁月的推移,而显得有半点退色。

像拱成老先生的赤子中医情怀,陈老的一辈子当中医学子的情怀。

陈老说,在年龄上我是你的前辈,在学问上你们是我的老师。

甚至陈老还特别策划一场中医跟诊写作普及讲座的计划,还准备邀请卫生局的领导,以及医院的医师,还有他已出师未出师的弟子们过来。

更为谦虚的是,陈老居然要在百忙的诊务之中,特别要抽时间到我们宾馆来看我们如何写跟诊总结。

人能好学如此,没有架子,天底下没有他学不到的学问。

一个还没什么成就的人做到谦虚积极,这没什么困难的,一个已经有一番成就的人,还做到无比谦虚积极,这是很难找到的。

因为懒惰跟傲慢是修学两个拦路虎。

人有成就时,最怕一个傲字。

人没成就时,最怕一个懒字。

现在陈老已有一番大建树,想不到比初学者还积极精进,比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没有架子,没有傲气。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