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问答(十一)|补法和泻法的原则是什么?

 禅茶一室 2017-01-08

针灸问答(十一)|补法和泻法的原则是什么?

(十一)

问:补法和泻法的原则是什么?

答:补法和泻法是根据病情的虚实而定,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如,心经有病,发生喉咙作干、心痛、口喝欲饮等症,属于虚症的,应该补心之母肝经,属于实症的,应该泻心之子脾经。因为 心经属火,肝经属木,木能生火,所以肝为心之母。脾经属土,火能生土,所以脾为心之子。其他经络,都 以五行相生为补泻原则。可以按以上举例类推。

针灸问答(十一)|补法和泻法的原则是什么?

问:从哪几方面决定 补泻?

答:补法和泻法,主要是决定于症症属虚还是属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测知虚实,要从多方面去了解病情,根据得病时间的长短,久症多虚,新症多实。按体质说,体壮多实,体弱多虚。按脉象说,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按发病快慢说,急病多实,缓病多虚。按患者表情说,话多声高多实,懒言无力多虚。按压痛说,痛处拒压多实,痛处喜按多虚。按患者呼吸声说,气粗声大多实,气细声低多虚。

以上略举大概,可供作补泻之 参考。

问:什么叫做得气?不得气应该怎样?

答:在行针的过程中,右手持针左右 捻转,左手食指压着穴位,由于 提插和捻转,穴位(即针下)部分实然如脉搏猛一跳动,压着穴位的食指就同时有感觉,而捻转的针尖部,被实然的搏所夹住,就为之得气,古人把它形容为“如鱼吞饵”。

如果进针后没有反应,叫做气不至,除用手指顺着穴位的经络,给予点弹,或是压按,使气畅通外,并用右手持针作催气式。

针灸问答(十一)|补法和泻法的原则是什么?

问:行针讲得气,患者感觉麻、胀、痠、困、沉等,算不算得气?

答:得气是针刺时引起患者的反应,是医生捻转针柄测知针头在穴内和反应的接触的过程。而患者的感觉在得气的初步阶段。不论是麻,还是痠等,都算是得气。经过补法或是泻法等手法后,所有的感觉,算是气化。

因为得气是针刺的反应,而感觉的麻、胀、痠、困、沉等、也是针刺的反应,具体地说,麻、胀、痠、困、沉等等感觉,可以包括了得气。

问:用什么手法催气?

答:催气是用持针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慢慢的提插搓捻,角度要小,速度要慢,手如振颤的样子,如此进行五至七次,就觉得 针下气紧行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