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原因分析,思想政治论文

 殘葉de秌 2017-01-08
  二、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不按时还贷和求职简历注水等四个方面,深层次的分析,这不仅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不良影响,还对社会、学校有着严重危害。

  (一)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为了了解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实现状,本人针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诚信现状调查,通过网络、学校、社会共发放问卷 150份,其中网络问卷 60 份,学校问卷90 份,共回收问卷 110份,有效问卷达到总问卷数量的 96.45%。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方面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而考试则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手段,在考试活动中,也突显出了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不少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而投机取巧,采用作弊方式,近年来各地媒体多有报导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等集体作弊案件,甚至还有试题被盗案件发生,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一次又一次的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本次试卷调查中,遇到“你是否做过弊”时有 20%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作弊”,有 40%的学生选择了“偶尔作弊”。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诚信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可能和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关,不少学生在进入后,由于一下子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过度到宽松的大学生活,渐渐形成了慵懒的学习习惯,迟到旷课现象习以为常,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很多学生都对此养成了习以为常的态度,这样根本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到考试时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通过作弊等方式谋求过关,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替考现象和群体作弊现象。此外,很多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抄袭剽窃现象非常严重,通过在刊物上摘抄几段或者上网下载几段进行“拼凑”是常事,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整篇文章“摘抄”现象,此外为了奖学金、毕业、保送等花钱找人代写代发等现明也屡有出现。

  2. 经济方面

  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成才,使经济困难学生不会因为贫困而无法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一整套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包括如助学贷款、助学奖金、学费减免、学费延缓等政策,但这一政策却给部分学生造成了拖欠学费的借口。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大学生故意拖欠学费和各种应缴费用,而将学费用于吃喝玩乐,部分学生甚至以经济困难为由申请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用于超水平消费,虽然很多学校采用了“三证”扣押、担保等措施,来解决学生欠费追缴问题,但还是有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甚至毕业后依然不还款。其中,部分学生在获得助学贷款后,不仅不按期还贷、还息,甚至恶意欠贷欠息,更有甚者在找到工作后还玩失踪拒不还。

  3. 求职方面

  目前,我国大学生求职履历造假现象极为严重,很多学生在求职履历中虚构经历、制造假证件等,甚至有一个班级出现十几个“学生会主席”的现象。如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某高校毕业生有数百人在《就业推荐表》中填写了“学生会副主席”的履历,这种篡改成绩、伪造证书、履历注水等现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一个公开的秘密,不再只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其个人道德上的污点和人生道路的缺陷。在求职履历造假注水的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率逐年攀升的现状。一些大学违约率甚至超过 5%。很多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在找到更好的单位之后马上违约,这在极为讲求诚信的市场经济时代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将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4. 人际方面

  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和广泛,也更具社会性特征,已经相当于准社会群体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学校园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准社会环境,但诚信缺失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化、开放式的交际环境使大学生的行为很难受重到道德的有效约束,部分大学生养成诈骗、说谎的诚信缺失行为,甚至用虚假编造的信息去欺骗他人,与人交往缺乏最基本的真诚和信任。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养成了浮夸习惯,甚至欺骗同学。恋爱抱游戏态度缺乏诚信,多角恋爱现象等也经常出现。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水平。

  (二)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从现有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极为普遍,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大学生做人处事的标准,对其今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都有着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大学生人生发展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诚信作为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影响着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还影响着其今后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一方面诚信缺失使其养成了弄虚作假的习惯,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需求,很难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诚信缺失使其无法满足人际交往中的首要要求,无法同他人建立继续交往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诚信缺失的结果,最终只会导致其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与人交往中不断失信,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

  2. 影响教育管理工作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诚信作为道德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德育的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即明确提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这里,明确将“诚信”作为了大学生应当遵守和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信缺失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德育工作成果。此外,由于诚信缺失,部分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逃课缺课、考试作弊等习以为常,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恶意拖欠学费、拖欠贷款、工作毁约、履历造假等,更影响了学校声望,使社会对学校产生质疑,近而影响其它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进入社会后的工作与生活。

  3. 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公平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这一前提下社会经济建设才能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前进。但由于诚信缺失,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投机取巧、寻私舞弊、坑蒙拐骗等手段在竞争中获胜,使那些坚守诚信的学生利益受损,影响诚信在经济建设和人际交往中的意义,使这些学生对诚住持怀疑态度甚至就此放弃坚守诚信。这种竞争手段,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极容易影响整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机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给社会的安定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由于诚信缺失,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极容易影响到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降低我国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从而降低我国在国际环境下的竞争能力。

  校诚信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知识、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完善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将德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首位,并囊括了整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阶段。但实际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在不同程度上都忽视了与升学无关的其它教育,尤其是小学和中学教育。

  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和中学教育几乎都是将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紧守“分数至上”的思想,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既便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依然我行我素,换汤不换药的进行着,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其注意力都集中于考试成绩上,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标准,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在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下,大学生在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就是小学和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完全是知识教育,本应接受的道德教育极为缺失,成为诚住缺失的主要原因。

  除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德育工作也存在缺陷,现有的虽然一直将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但由于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不足,以及德育工作者更多的是重视德育的功能化和理论化,忽视了基础要求和行为养成实效性,所以高校德育工作效果并不好。此外,自身在诚信方面也有所不足,比如学术腐败现象、迎接上级检查弄虚作假现象、内部管理因人而治现象等,再加上由于学校管理制度上的缺陷给不守诚信的学生以可乘之机,客观上助长了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2) 高校自身诚信管理不足

  高校自身诚信方面的管理也有所不足,如师资队伍管理方面缺乏诚信方面的考核评价,过于注重学术创作而忽视严谨,或过于注重教师学历专长而忽略师德评估,使得师资队伍方面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出现学术腐败现象、迎接上级检查弄虚作假现象、内部管理因人而治等现象,这种现象给整个高校诚信教育环境和学生诚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再如高校学位授予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诚信行为,罗彩霞事件既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种学校管理制度和学术规范上的漏洞,给予不诚信学生以可乘之机,客观上助长了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造成很多不诚信后果。

  (3) 人才界定标准存在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系和用人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唯学历论”作为人才界定的重要标准,既便是在市场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制定“人才标准”时,都还以“学历”基本标准,在引进人才时将学历要求放在首位。[19]

  在这种用人体系和人才界定标准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体系自然而然的将智识培养作为了教育的重点,而忽视了品德的重要性,更忽视了品德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诚信教育。既便是对品德方面的要求,也多集中于政治方向,而轻视了品德中的道德修养内容。目前,在国家宏观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虽然从小学到大学,很多学校都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但在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具体应用中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极少。比如三好学生的评选中,多是以专业素质特别是考试成绩作为评选标准,高校免试研究生的推荐标准也都是唯专业成绩。而从高校学生的就业来看,更是清一色重知识轻道德,所有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是明确要求知识技能,虽然也有对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但都是较原则、笼统的要求,无法具体进行考核检测,诚信这一标准更很难在要求中体现和实施。在这种轻视诚信的16人才界定标准影响下,必然造成教育体系忽视诚信教育,大学生忽视诚信现象。

  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1)家长缺乏对学生诚信的关注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其道德良知的第一引路人,父母的言行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实际上,在望子成龙、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家庭教育长期以来都过于强调智育,尤其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为激烈的今天,家长都竭尽所能的对子女进行智育,只关注子女是否能获高分,进名校,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潜移默化养成了知识至上的观念,而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地位。此外,由于人际交往理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自小就向子女灌输“老实人易吃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处世观念,[20]再加上很多家长本身就有着诚信缺失现象,比如人际交往中虚伪处事、工作虚报成绩等,在这种诚住缺失的环境中所成长的子女,自然而然的会缺少诚信。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家长忙于自身工作无法顾忌子女的思想教育,或者集中于物质上满足子女的需要,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但缺乏对子女精神上的培养,在思想问题的忽略造成家庭诚信教育上的缺失。

  (2)诚信教育方法不当

  虽然在社会思想观念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 棍棒式教育已经越来越少,但依然普遍存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问原因采用过于严厉甚至偏激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教育好子女,甚至还会将子女推向一个畸形的道路,如造成畏惧心理用不断用谎言掩饰自己的过错,激发逆反心理造对语言和行为上的对抗故意走向错误的道路等等。在家庭的高压教育下,尤其是在单独的注重子女学习成绩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学生采用作弊、抄袭等不诚信手段获取更好的成绩。在这种教育下,逐渐促使学生养成不诚信的习气。

  4.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个人原因

  (1)年龄因素

  大学生一般处于 18-22 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下处于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都较强,极力追求自由、自我,寻求个性上的独立,但另一方面由于刚从高中进入大学,还处于校园生活中,社会经验极度缺乏,思想观念上容易走上极端,行为方式上容易脱离实际。在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大学生的道德心理也由于其认知能力而缺乏稳定性,极容易在认知能力的影响下受到不良支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竞争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评价也还缺乏统一正确的标准,多元化的道德标准和模糊化的道德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事情时极容易走上误区。再加上社会不良影响和我国教育体制的失误,尤其是政治上以权谋私、个别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不诚住现象,在我国不完善的政治体制下益,给以缺乏道德标准和是非判断能力的大学生以错误的信息,使其对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有着错误的认识。

  (2)缺乏诚信修养

  虽然大学生由于所接受教育的原因思维极为活跃,容易接纳新事物、新理念,但由于其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并不高,人生观、世界观都还不够成熟,其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价值取向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样的道德修养水平,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多种思想所引发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陷入道德迷茫状态,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真理,将传统封建体制下所形成的消极思想、功利思想、利已主义思想当作行为典范,而视诚信为迂腐落后的道德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诚信观念淡薄,追求个人利,奉行利已主义,而不考虑公民道德规范,不考虑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尤其是个人主义、功利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西方个人主义“一切以人为中心,个人是最高价值,社会仅仅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的价值观,[21]在很大程度是迎合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需要,从而使很多大学生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植根于心中,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总是希望走捷径获取收益,对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的实用性持怀疑态度,在利益面前作出违背诚信的事情。而与此同时,老实人吃亏,诚信吃亏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这在另一方面也确实证实了大学生对诚信的错误认识的“正确性”,使其更坚守错误认识,以错误的观念和思想指导行为,作为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3)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整个生活大多局限于学校内,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缺乏对社会是非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再加上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在诚信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大多都是在诚信缺失后被动应付,而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和处罚手段。对于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能给予的处罚和制裁更极为有限,这种法律体制上的不健全,失信者没有给予应有的惩罚,使得大学生对诚信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诚信责任意识淡薄,久而久之形成不诚信习惯。实际上,道德知识并不同于其它知识,道德知识所表现的是人生价值和处世方法的原理准则,更多的是注重于实践和行为实际,讲究的是“知行统一”,而由于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突出表现为“知”、“行”背离,虽然明知道诚信道理的意义,知道诚实守信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也对校园内抄袭作弊、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拖欠学费等现象深恶痛绝,但却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在实际行为中应用,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面对利益的诱惑而放弃诚信。在要求别人时采用诚信标准,而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则采用另一套标准,将这种随机应便的价值原则应用于诚信道德价值衡量中,以自我作为诚信标准取用判断的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