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股文范例及解析一篇

 RK588 2017-01-08

不以规矩

题目选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因此作者下文提到“明”与“巧”两个字,由此展开论述。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破题)

首先点题:不以规矩。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承题)

重复破题的内容,强化自己的观点。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起讲)

开始分析“规矩”:有的人的规矩“不必有”,因为他的规矩是在心中的,一举一动自然有规矩;有的人则必须遵循具体的规矩。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不能一概舍弃规矩。“舍”就是“舍之”,适当出现少见的用法,可以提高文章的逼格哟~


有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诚哉明且巧矣。(入手)


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起股)


亦曰规矩而已矣。(过渡)

以上三段重点论述“明”和“巧”:即便你真的具有这两种品质可以藐视规矩,但怎么才能证明你具有这两种品质呢?还是得靠“规矩”确定明和巧的标准。所以说,“明”和“巧”也必须依赖规矩而存在,世间万物都要有规矩。


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不能离规矩而成形。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夹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中股)


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过渡)

开始排比了:大到天地,小到人的衣服,都要有一定的规矩。


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明明有一矩焉。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而或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焉。则有意中无形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规矩?(后股)

反面论证:即使说有人确实不守规矩,或规矩不是为他而设的,那么证明他心中还是有一套规矩的,只是不符合大众心中的规矩罢了,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规矩。


诚如是也,则必无事于规而后可,则必无事于矩而后可。夫吾不规其规,何必以规?吾不矩其矩,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存乎规矩之外,如欲规而无规何?如欲矩而无矩何?


诚如是也,则必有以代规而后可,则必有以代矩而后可。夫吾有不规而规者,何必以规?吾有不矩而矩者,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如规而不规何?如矩而不矩何?(束股)

假设论证:如果世界上真的没有了规矩,那拿什么来判断是非价值呢?还是要确立一些标准的,但这些标准说白了,不还是“规矩”吗?所以,无论世人怎样叛逆,都逃不出“规矩”的手掌心。


夫人之于离娄,不称其规矩,称其明也。人之于公输,不称其规矩,称其巧也。则规矩诚为后起之端。然离娄之于人,止能以规矩示之,不能以明示之也。公输之于人,止能以规矩与之,不能以巧与之也。则规矩实为当循之准。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哉!(结束全文)

结束:虽然说世界上肯定是先有聪明才智再有判断聪明才智的标准。但是,聪明的才智是很难流传的,只有白纸黑字的标准(也就是“规矩”)能流传后世。所以说,规矩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不能没有规矩!




此篇范文选自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的作品,用在乾隆嘉庆时期考生清小川的辅导书里,也是“穿越”了。但大家透过这篇八股可以感受到:想写好一篇八股文,背诵经典、熟悉上下文只是基本功,还需要很强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像这篇文章中运用到的一些思路和论证方法,没有几年的写作练习功底,在考场上,短时间内是难以想到并组织好思路的。


因此,清代八股文固然有形式僵化等弊端,但能在这样固定的形式中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文字,又何尝不是一种过人的能力呢?况且,现代的各种考试制度,能说就完全避开了弊端,做到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吗?每一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在历史上存在了数百年,也证明它是有一定优越性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