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二章·没有临床标准

 水木年华138 2017-01-08
  中医理论是蕴含生命真理的医学理论,其“治病必求于本”是极为先进的医疗理念,“阴阳神气观”是极为先进的生命观和疾病观,人文价值只有通过临床医疗才能体现出来。在学校学习中医,临床如何运用理论十分重要,尤其学校批量化地培养中医,理论没有在实践中学习,加上强势的形态医学理论的干扰,若在学习阶段,不知道中医临床本质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属性,临床实习又缺乏老师“辨症求机”的临床引导,毕业之后,独立临床就可能不知如何运用中医药理论,最终走到西医路上,成为挂着中医招牌的假中医。

    “辨症求机”是中医的求本思维,是运用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临床不会“辨症求机”,中医理论就无法落实临床。真中医是运用中医药理论从事临床医疗的中医,不会用中医药理论,不知道中医本质,临床医疗不是西医的,就是盲目的,是“方症对应”的。要在临床运用中医理论,“辨症求机”思维是唯一途径,而基本病机最为关键。

    病机理论是临床求实、求是的理论,不是用标准规定临床的理论。病机也有规范,这就是病病机的规范,除了病病机,其它的病机理论,没有具体的标准,没有临床的规范。中医理论的临床运用,以临床症状群为客观,以“辨症求机”思维为方法。医学理论的临床医疗,需要诊察临床症状,但更需要医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思维以判断疾病本质、形成治疗目标为基本目的。

    病机没有临床标准,论治没有临床规范,并不等于没有规范。病机的规范在活生生的人,在医生条理性的病机思维,在以证候病机为治疗目标的“方证对应”。中医规范的重点不在临床,而在医生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立场,而思维尤为关键。思维是大脑活动,没有逻辑规范,大脑活动信马由缰,杂乱无章,不能判断疾病本质,没有治疗目标,再好的理论也没有用处。西医有临床标准,有临床规范,临床医疗按照标准规范对号入座,就是正确的,中医不行。活生生的人是差异的人,多维联系的“气宜”客观是差异的客观,疾病是因应变化的疾病,中医临床规范医生的“辨症求机”思维,使疾病本质的分析“无失气宜”地客观求实,使治疗目标的确定是在活生生的人的现实之中“知犯何逆”。

    中医的临床医疗从不理论至上,不用理论标准活人疾病,不用实验规范活人治疗,疾病本质的判断,治疗目标的确立,都依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观。病机的“十全”要求,需要避免临床偏倚,为临床提供能够“十全”的逻辑模式,有了这样的逻辑模式,即便做不到“十全”,也能够防止小病医成大病、轻病医成重病、一种病医成多种病的弊端。标准规范临床,偏倚无处不在,随时都可能发生,中医理论的临床运用,遵循病机的客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为避免偏倚提供了逻辑保证。客观性原则是活生生的人的客观,条理性原则是病机规范的原则,有了这两个原则,中医就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现实客观的生命真实。

    “治病必求于本”,本是复杂的,有病位之本,有病邪之本,有病种之本,有病形之本,有病势之本,更有病性之本,知其本,则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表者汗之、扭转之、截断之,君臣佐使、升降浮沉与病相应,就能够既病防变,能够“桴鼓相应”,能够“十全”。相比较,在病机要素中,病性之本更为重要,是本中之“本”,集中反应了五藏阴阳在疾病状态下的实际存在的疾病本质。

    病机是连接理论和临床的逻辑桥梁,基本病机是桥梁中的钢筋、支架。现在的中医,都在讲标准规范,脱离辨证论治坐而论道的太多,“辨症求机”、“治病必求于本”的太少,理论头头是道,考试次次高分,一到临床就傻眼,症“证”分不清,寒热虚实辨不明,表里之症混同表里之“证”,不知道何为已病,何为未病,更不用说病种与证候的联系,病机要素的标本缓急、主次多少、错杂轻重等临床关系了。

    ——病机与临床·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