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种方式讲西汉66 | 抑黜百家非罢黜

 金色年华554 2017-01-08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在汉朝的出面干涉下,才将东越两国的战争强行压下来,避免了越地百姓们遭受这无妄之灾。可天不遂人愿,转年来到建元四年,越地发生了一件足以上新闻头条的大事,南越王赵佗逝世了。

 

赵佗在龙川任县令时所开掘的水井,称为越王井


赵佗这一辈子活得倒是值了,趁乱世而起,偏居一隅称王称霸,虽说生活在蛮夷之地不比中原,却也乐得自在逍遥,无拘无束,当过国王称过帝,最值得骄傲的是,赵佗活过了与自己同时代而起的所有对手。赵佗是秦汉更替的见证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参与者,看过秦国一统天下,也经历了秦二世的暴虐无道,旁观了刘、项的双雄争霸,更是看戏一般的读着汉朝的风云变幻。

 

赵佗活着的时候,连汉朝都不愿过多干涉南越的事情,更别说南方其他小国敢对南越有什么非分之想了。赵佗是南越国真正的守护者,谁都不敢说这个百岁老人是到老变糊涂,还是越活越睿智了,所以大家都没有底气去招惹这个经验丰富的枭雄。可现在赵佗一死,情况就不同了,已经将东瓯国上下逼出东越的闽越国此时信心十足,看着南越国便如自己猎物,摩拳擦掌,只待时机成熟。

 


机会就像是自己想要的一件衣服,看好了不快买,等你下次再来的时候可能就没了。由于赵佗实在太能活了,儿子们都走在了自己的前面,所以接班南越王位置的是赵佗的孙子赵胡。此时的南越国是最脆弱的,反之闽越国这边士气正旺,倘若真的打起来,南越国恐怕是凶多吉少,不过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闽越国足足等了两年,才决定出兵南越。两年后,出兵南越的机会已经不在了。

 

这两年间,汉朝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建元五年的时候,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在《诗》、《书》、《春秋》三经之外,又给《易》和《礼》也各设置了一位博士。早在汉文帝时期,便设置了《诗》、《书》博士,除此之外还有各个学派的诸子传记博士,总共七十余人。到了汉景帝时,儒家各类经典的博士们就多了起来,渐渐地甩开了其他学说,增设了《春秋》博士,像是《论语》、《孟子》等书也都设置了博士,并且划分的十分细致,单是《诗》,便分了燕、齐、鲁三家,比如之前提到的辕固生,差点被窦太后喂了猪的那个儒生,便是《诗》的博士,三家中齐地的代表。这五经中有人学通了其中一经,基本上便仕途无阻了,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了许多学界大咖。

 

此时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又取消了诸子传记的博士,一进一退,便大大提高了儒家的地位,也降低了其他学派的地位,缩小了靠学问吃饭的门槛,这就比较要命了,因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像今天大部分学生在考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下未来的就业情况,哪些专业吃香,哪些专业社会紧缺,哪些专业比较容易致富,这些问题的确很现实。好在是今天的社会比较多元化,也够发达,不管什么专业只要学好都不至于把自己饿死。比如说一些厉害的作家靠写书就能发家致富,这在古代根本不可能,要么你是地主家的孩子,要么就去做官做幕僚,如果家里没钱还不去做官,一心只想着读书写书,那早晚要饿死,这是真的,汉武帝时期严助的一个同乡就是如此,为了读书差点饿死,这个人以后会讲到。

 

本来嘛,有的人说“我对物质要求不高,我追求理想!”那没关系,你书读好了去做官,你是为了理想,做官做得两袖清风,没问题,起码俸禄不会把自己饿死,还能继续研究学问,一不小心还蹭个名留青史。可汉武帝这一改之后就不同了,你就算好学,那也要看你学什么专业,你要是个法家弟子,那相对来说还能混口饭吃,可你要是个什么名家、墨家学派的,能不能吃上皇粮基本靠的就不是你这个学派的学问,而是靠个人能力和天资了,只有儒学才能让你单靠成绩就端上铁饭碗。这看似不过是汉武帝作出的一个小小改变,却在随后的日子里对汉朝文人学士们有着飞速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足足两千年。

 

还记得当年初中历史课上,老师总说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温柔版的“焚书坑儒”,两者让此后中国的两千多年里再也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也还记得,当时课本上只要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上,就一定会说说董仲舒这个人,一度让人认为董仲舒便是汉武帝初期最为重要的大臣了,后来才发现其实并不是。甚至发现,董仲舒的原话也并非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史书记载的是“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特别喜欢咬文嚼字,尤其对于史书史料的研究上,更是逐字逐句,深究到分毫,在这里没有细究其中差别倒也是让人意外,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的嚼一嚼。


 


要嚼的地方在于“抑黜”和“罢黜”两个词。“黜”字既有免除、消除之意,也有排斥的意思,此字的含义该选前者还是后者,就完全看这个“黜”字前面是“抑”还是“罢”了。字典中“抑”字有很多意思,在这里只取两个解释便够了,一个是“扬”的反义,一个是抑制。那么“抑黜”一词便是排斥、抑制的意思,应该没有异议吧?而“罢”字,释意有三,其一“罢免”,其二“停止”,其三“结束”,那么自然不难理解“罢黜”的意思。所以“罢黜百家”和“抑黜百家”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个是断子绝孙寸草不生,一个只是尽量打压不待见罢了。

 

如果我单纯为了抠字而在这里废话,那你们就可以顺着屏幕来揍我了。可是在之后的日子里,汉武帝确实用实际证明了自己是要抑黜百家而非罢黜百家,只是若想要单靠学问或是经学理论混个铁饭碗,那你必须学习儒学。虽说汉武帝免除了列子传记的博士,但并不是说大家就不能去学习研究那些学问了。《孟子》也作为诸子列传被取消了博士,但也还是可以读。不管哪家学问,只要你想学都还是可以学的,想看儒学之外的其他书籍也是可以看的,这个完全不禁,《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不但民间不禁这些书,连官方都要保存收藏。同样,也并不是说就不任用儒家之外的学派了,汉武帝在位时期也还是兼用百家的,司马迁也在书中称赞武帝“悉延百端之学”,但在之后,因为这条政策以及政策的延伸,也止不住大众去学习儒学的潮流了。这个基本要隔个一两代人才能看出来变化,从昭宣时期开始,儒学成为主流而其他学派学者大幅度减少的情况就很明显了。这个有点像之前全国都在学习英语,到了现在发现其实学习小语种倒是挺吃香的,也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起了小语种。

 

在我看来,汉武帝心中理想的情况是以儒学为体作心,百家以用作四肢。说得再明白点,像中原王朝一直致力于建设夷夏秩序一样,汉武帝希望儒学的“君为臣纲”、“大一统”等一系列思想深刻在所有人的心中,以皇帝为尊,任何人不敢抗逆;以百家之学为用,用在处理不同的事情上。

 

明明是自己在打字,说到“抑黜百家”还是“罢黜百家”问题上激动的就像是跟人在吵架……好累……总而言之,汉武帝尊儒术肯定是尊的,但是“罢黜百家”倒真的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容的远不如“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要精确。以后还有不少事情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汉武帝只是抑黜百家而不是罢黜百家。

 

提到董仲舒了就来说说他吧。其实董仲舒不像政客,更像个知识分子。最初的董仲舒,也的确只是个学者。董仲舒,出身广川。因为对《公羊春秋》颇有研究,所以在汉景帝时当上了博士。董仲舒对治国的兴趣远不如治学。董仲舒是个能专心搞研究的人,曾经醉心于学习而三年未曾进入园圃观赏休闲,虽说比起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稍有逊色(此说法出自《史记·夏本纪》,《孟子》中的说法是“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希望各位看官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却也不是我等能及的。平日言行所作皆按照儒家礼仪,和孔子一样,门下桃李无数。董仲舒是个很有神秘感的人,教学的时候都在室内挂上帷幕,将自己和学生们隔开,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老师长啥样。

 

董仲舒便是景帝时《春秋》一经的博士,董仲舒当时还有个同事,叫胡毋生,两人同为《春秋》博士。这二人研究的都是《公羊春秋》,两个人在当时的名声都很大,董仲舒是在赵地算得上是公羊学的执牛耳者,而胡毋生在齐地打的地位则是无人能及,两人可谓是当时公羊学的泰山北斗。论起正统,董仲舒是绝对不如胡毋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公羊学之所以叫“公羊学”,那是因为公羊学始于公羊高,后来传了几代传到了胡毋生的老师公羊寿这里,本来《公羊春秋》都是公羊家一代接一代口口相传,到了公羊寿这里,才和自己的弟子胡毋生整理出来,记录在了竹帛之上,所以说胡毋生的公羊学绝对是当时最正统的。顺便一提公羊高的老师子夏,“孔门十哲”之一,我觉得这是个很神奇的人,如果拿来写小说绝对好看!不骗你们,谁要是写了我肯定给您捧场,或者去忽悠我们公众号的夏秋,他绝对写得出来。


画:子夏

 

胡毋生此人比董仲舒更像个学者而非政客,或者说他压根就不是个政客,是个百分百的学者,沉迷于治学传学。其本人也是做了许多年博士后,感觉官场不自在,加上自己也老了,便韫椟而藏回到了齐地教书育人,其中有个叫公孙弘的弟子后来做到了丞相的位置。虽说董仲舒不如胡毋生正统,但是在发扬公羊学上,董仲舒倒是稍胜胡毋生一筹。胡毋生是致力于研究学术,传道授业将公羊学教给后辈。而董仲舒则更多的是将公羊学结合于当下以及一些其他学说,作为根据来讨论和解决事情。当然,以上只是相较而言,董仲舒在治学传学上也是很用心的,其门下也不乏官职做到二千石级别的学生。

 

总之二人都是当时公羊学的宗师级人物,也都对公羊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至于当时一说《春秋》,那基本都是《公羊春秋》。实际上解读《春秋》的分五家:《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夹氏传》、《邹氏传》,但当时其他四家都被公羊派压得抬不起头。史书记载说,后来有个叫江生的瑕丘人,是《谷梁春秋》的学者,结果看胡毋生的弟子学习《公羊春秋》当了丞相,便也去研究《公羊春秋》,然后一对比,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就真觉得谷梁学派不如公羊学派,于是也改学了董仲舒的公羊学。

 

对了,汉武帝与董仲舒第一次策问对答的时间是元光元年,现在的时间是建元五年,那么也就是说,现在的董仲舒还未对汉武帝起到影响。董仲舒还未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便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取消列子传记博士,悄悄的将儒学地位抬高。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是否真的“归功”于董仲舒呢?不管怎么看,似乎都像是汉武帝需要一把刀的时候,董仲舒这把刀刚好出现在了汉武帝面前吧?(《资治通鉴》中记载董仲舒提出《举贤良对策》在建元元年,但《汉书·武帝纪》的确记载是元光元年,我选择相信汉书,理由之前说过。)

 

窦太后虽然双目失明,可心却明亮。汉武帝此举的真正意图,老太太是真的没有看懂?还是已经准备对汉武帝松手让权了呢?毕竟,自己的小孙子也成年了,终有一天自己不在,不能再为其保驾护航,这个江山便要靠他独自撑起了不是吗。人生终是一场饭局,吃完了前菜主菜,这饭后甜点也是不剩了呢。奶奶只能陪你到这里了,以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下去,不要辜负了先祖们的期望。

 

公元前135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彗星划过,恰太皇太后病重。




上一期:换种方式讲西汉65 | 汉武帝和百越国溯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