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品赏析】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一)

 自华居 2017-01-08

陆俨少国画作品欣赏(一)


   陆俨少(1909—1993),原名冈祖,字宛若,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6年考入无锡专科学校,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抗战期间流寓内陆,1946年回归故乡,在此之前,先生的作品大部分师对古代传统的消化和吸收。返乡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但在起初的10年中,仍处于探索之中。1956年,先生任上海爱画院画师。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术学院兼职山水画教席。在此期间,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朱砂冲哨口》获建国30周年美展三等奖,代表作品有《层峦暖翠》、《峡江险水图长卷》、《雁荡云瀑图》等。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陆俨少画辑》、《陆俨少画集》等画册,著有《山水画争议》、《山水画六论初探》等。

    1963年4月,陆先生与浙江美院师生赴雁荡山写生,因身体欠佳,只到了灵峰、灵岩、大小龙湫、三折瀑、开元洞、古竹洞等处。宿灵峰寺,忽见彩虹显现,随往的程景溪赋诗,陆先生作画《雁荡彩虹》。同年画有《灵峰耸秀》、《雁荡铁城嶂》、《坐雨灵岩》、《雁荡医院图》、《山田再熟图》等。1965年画《雁荡古竹图》。前期画作缜密娟秀,灵气外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陆先生多次重游南北雁荡。70年代后期以来,画有《雁荡采药图》、《雁荡之崖》、《雁荡山水》、《雁荡初霁》、《雁荡胜概图》、《雁荡泉瀑》、《雁荡悬瀑》、《雁荡泉石》、《雁荡奇峰》,再画《雁荡奇峰》,作《雁荡灵峰》、《南雁荡图》、《雁荡岩居》、《雁荡岩壑》、《雁荡岩瀑》等。后期之画,风格一变,既充实又空灵,简淡中具有无穷的境界,让人感到清新、隽永、动感,富有时代精神。画界称其画是一种高品位的纯正的文人画,这在他后期的雁荡诸作中同样也表现出来。

    1979年,他曾总结说:“雁荡之山非甚高,松桧草树之林非甚密。而泉瀑之胜,左右俯仰之间,不胜应接者何也,盖其石坚而不渗漏,又近海多雾雨而云烟结集故也。故写雁荡当写石写泉又当写云,并云泉之源也,而石泉所恃以存也。此三者具而后雁荡之胜慨全矣。”可谓真悟之言,妙!

    陆俨少论及雁荡山时说:“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为远较黄山能入画,它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因之,此二十年来,我多写雁荡风貌,所谓典型是也。得其典型,虽不能指名为何峰何水,而典型具有,不可移易,使人一望而知为雁荡,这是最难。”

    1982年秋末,陆先生到南雁荡时,曾赋五言古诗一首,诗中说到 “天设两雁荡,特立南天外;各自擅胜场,无愧可相对”。到北雁荡时也曾作诗四首,其二:“合掌高峰仰面看,流云驭气接天寒;石开洞壑岩悬瀑,信是东南第一山。”诗写雁荡秀丽之景,又抒画家内心感慨,情景交融,堪称佳制。

 

巫峡云涛  立轴 设色纸本 1981年作 (168万元,2008年12月北京荣宝)

    款识:巫峡云涛。予乃曾经险水者,巨澜急湍,喷射回旋。轻舟撞击其间,不容咫尺。两岸绝壁,云雾往来,隐现异时。辛酉八月,陆俨少。

    诗书画三位一体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身份识别符码,诗书画三绝也就成为评定文人画的标准。陆俨少以其丰厚的学识、修养和造诣,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成为现代唯一被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定位的中国最后一个文人画大家。

    陆俨少的艺术生命为六阶段。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第四和第五两个阶段:从五十四岁至六十七岁前后,其突破古典章法,力主变革,始创“留白法”;六十七岁至八十岁前后,从古典中全面突围,完成后期变法,重塑自我,其技法最典型特征是以“墨块”、“留白”结合“勾云”,风格从早年的缜密娟秀、灵气外露一变而为此期的浑厚华滋、雄健老辣。此幅即写于其艺术生命里最重要的第六阶段。《巫峡云涛》作于1981年,正是陆俨少“七十变法”之后,其突出特点是“留白”“墨块”与“勾云勾水”结合,创造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作品以纵向构图,立意在一“险”字,江流取斜对角之势,上接浮云,下出图外,江流可谓一泻千里;一叶孤舟,逆流而上,回旋于激流间,撼人心魄。一泻千里的江流,用连绵不断的中锋笔线勾出,和逆向飞动的流云交融在一起,穿插在似铁如钢的峻岭崇山之中,生动丰富使人觉得欣欣向荣。以七十三岁高龄创作此幅,却绝无迟疑,一气呵成;其一生技法,均体现其中,足可称雄画坛!


杜陵诗意  立轴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500万元,2008年12月上海荣宝)

    题识: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陵诗意。庚午夏日,八二叟陆俨少写于深圳。钤印:陆俨少、宛若、晚晴轩、宛若八十岁以后、富贵入江山

    陆俨少作画就如同这行云流水,由浓转淡,由小及大,气韵贯通。笔墨所致,峭壁森立,古树攀岩而生,群山绵延,水云接天。起笔并无山川大势,然先生心中自有章法,虚实变换,刚柔并济,终成澎湃之势。顺势一叶扁舟,用笔细润,丰若蚕茧。如此美妙的景致,是陆俨少坚实生活游历的提炼。他有一本厚厚的勾稿本,都是用钢笔勾画,线条随意,画出山水树石的形势结构,有不少还用钢笔题了款,标明地点和勾稿的时间,甚至皴法也以文字说明。生活中有大气象,而大师胸中也有大丘壑。先生曾云,画势当“山势连绵,其势如龙”,“山头折迭而进”,“笔无虚设,各尽其用”;运笔当“急所应急,慢所应慢,有时振笔疾书,有时轻描淡写”,“有时从容不迫,云烟落纸,弄笔如弹丸,随意点染,皆成文章;有时揎拳卷袖,狂叫惊呼,下笔如急风骤雨,顷刻立就”,“未放先收,欲倒又起,虚实变幻,不可揣测”。为了综合笔触,先生又用大块面的墨迹打破碎散,小开合包括在大开合之间,运势到了佳境。如此因势利导,又不疏牵连交迭,纵向可得行云流水之畅,横向又增跌宕起伏之貌,当真是气象万千。而景为抒情,画的上角,画者又辅之以诗圣杜甫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的诗句,透露出此刻浩茫的心事——昔日杜甫在峡上送别韩十四,今日先生在此又要告别谁呢?


稼轩词意对题册   (1300万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

    此画写“辛稼轩词意”,辛弃疾的词或苍茫悲凉,或质朴烂漫,与陆俨少心境有共鸣之处,故常出现在其笔端。在20世纪40年代,画家即曾作过多帧《辛稼轩词意图》,但多以传统之法为之,风格较为淡雅。此册风格多样,或以浅绛,或以水墨,章法巧妙出新,笔墨放达,色彩鲜明,不拘一格,既契合词意,又以独特的表达方式赋予辛弃疾词以新的生命。

    此册二十开作品皆以诗配画的形式而成,一开作画,一开写词,画中不题诗,却无处不有诗意。如《玉楼春·戏赋云山》一幅中,画家以典型的“陆氏云水”之法表现。上幅取俯瞰角度,青峰叠嶂,山势尖耸,四面浮云;下幅树石斜坡,沙滩浅渚,俱隐雾中,一高士、一僧人结伴看山,正是“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画法上,山石几乎不加勾勒,以焦墨横皴加石青、石绿、赭石等重色画出山体,笔墨甚为宽厚、疏放,其飞动之势颇具书法意味。山石树木之间有大量留白,或以淡墨色勾出云气,或不着一笔,其空灵之状与山石的墨块构成对比,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留白亦与繁复粗细不等的山石树木形成丰富的穿插和对照。从此帧看,陆俨少的笔墨较之早期更加润泽浑厚,“留白法”亦更加成熟,结构上并不像早期的峡谷险滩一般复杂,却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可反映出画家晚期对“云水之法”的拓展。


杜甫诗意百开册页  (6930万元,2004年北京瀚海春拍)

    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创作于1959年夏天。当时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陆俨少拟作杜甫诗意图40开。画坛泰斗吴湖帆建议创作100开。古今画史山水册页未有100开者。唐寅、新罗山人曾作百开巨册,皆人物、山水、花鸟合集,一册之中,全是山水,而融各家各派,面目独具,非大家不能胜任。


古贤诗意图册


柳陆双美图卷 手卷 设色纸本 1975年作

    自跋:柳子厚山水记造语精深峻洁,读之挹味无穷,言情写景皆在人心目中,而不能出诸口,无不曲折尽其致。当永贞时,唐室既危矣,先生与王叔文、刘禹锡诸公七八辈奋然自任,思所以剪除宦寺,兴革利敝,以天下元元为重。宏业未就,为小人所中,一斥不复。顾其用世之心,虽平居游宴,未尝一日忘之。千载而下及于今,兹歴世既久,治乱兴衰,得失之故,斑斑可考。尊法反儒遂为不刊之论,潜耀不泯,光烈重熠。予读先生文集,则又不独赏其语言、文字之工而已也。退食余暇,因就集中山水记写成十一图,又冠以先生撰书图一幅,以志予后学钦佩之忱。燕因吾妻善藏之而传于后,亦以见予之志焉耳已。陆俨少并识于就新居。

    题跋:山水至五代盛兴以来,流派繁衍,南北争奇。然铺陈写景大率同调,至南宋变全景为一角,结体少异。降及明清,士大夫重北贬南,复归旧辙。其间,则有清湘石涛新奇独士,其铺陈之妙,发前人所未发。故当时画坛推为大江以南第一。俨少友兄,画学尚元,而石涛亦服膺于元人,俨少此卷写柳子厚柳永之间山水记十一篇,并俪以撰书图凡十二图,触手珠玑,合柳文为双美。则其铺陈结体,大有类于石涛者,而笔墨则又过之。俨少好元人,与石涛同傥,所谓前生应画师耶,披图赏兹,相与抚掌。乙卯冬日,稚柳风腕。

    题陈佩秋跋:清人绘山水画云大江以南当推石涛第一。余谓墨纷异彩、骨法用笔、虚实变幻,则俨少道长又当在石涛之上,虽方之元人,亦无逊色。展读斯卷,愈证吾言不谬。燕因夫人宝之宜矣!乙卯冬至前十日,健碧识。

    这是陆俨少先生'人书俱老'之时的一幅可以永久传世的人物、山水画卷。《云山赴集图》为其始画人物之作。手卷以山水连环图案式方法画出,第一帧上画的是柳宗元(字子厚)在丛林小屋内著书立说时的情景,人物内心平静如水,理纸伸笔,欲吐心中之快。陆氏在题中写:'柳子厚撰《封建论.天对地说非国语》,柳子厚为我国古代伟大之唯物主义思想家,尝举世滔滔之日,则能犹持真理,发为文章,独出冠时。予爱诵之,故复就具集中柳永之间《山水记》十一篇,各摭以图,藏于家而目览观。俨少并识。'其余的十一帧分别是柳宗元在其《山水记》中所记载的'游黄溪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潭记'、'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柳州东亭记'、'柳州近治山记'、'水可游者记'。总计十二帧。这是中国文人画家常有的一种精神追求,即将自己所喜欢的山水画下来,放在居室之中,由于年龄大的关系,不能远游,而可以'卧游'。正是出于这个目的,陆先生才画下了这幅旷世名作,即是对山水风景的追忆,又能将柳宗元千古传诵的名作画下来,真可谓'双璧成美',是陆氏山水画作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陆俨少的山水画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从50年代始至70年代;中期从70年代后至80年代;晚期又从90年代始。早期的作品呈缜密娟丽、神韵流动之感,较多地留有古人的笔意,尤其是唐寅、王蒙的遗风;中期的作品呈浑厚苍润、犷放简约,糅南北二宗画风,个性鲜明,风格独具;晚期的作品显得较为粗疏漫溢、荒率颓唐,由缜密趋向简淡,简淡中又具犷达多变的境界。他的画既充实又空灵,充实中蕴含着空灵,空灵中饱含真实。这种空灵而真实,且又幻变的境界实是将宇宙生命中最具深刻意义的灿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自有一种化工之外的灵气,一种沉痛超迈的人生情蕴与深邃莫测的宇宙境界的完美合一。陆俨少的一生的全部创作,山水画创作是一种高品位的纯正的文人画。他不但是一位诗、书、画俱精的文人画家,而且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全新的一代画风,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一代大师。

    《峡江云水图》笔墨厚实而灵透,笔笔顺势而生,没有定稿,用墨则由浓入淡,同时又随浓随淡,一气呵成,画面前景高峙厚重,雄奇朴茂,大巧若拙。远景星星点点的帆影时隐时现,虚实结合,苍茫幽远,甚为精妙。作品气势爽利,浑沦而突出,繁简轻重,浓淡干湿,极富变化之能。陆俨少颇负盛誉的山水画,与他独创的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积墨”法,二是“留白”法,在此作品中都有体现。尤其是水的线条非常有“生命”,特别具有装饰美感,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动势、神韵和节奏感。从陆氏他画山水,总是以一管中号狼毫一画到底,那一笔之间的变化,笔与笔之间的变化,浓淡、黑白、疏密、虚实互相之间的变幻,全凭灵性生发,微微拨动笔杆,写出的线条具有顿挫转折,波磔相生,极具质量感和厚重感。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格调高古,苍润分明,具有行云流水、超凡脱俗的精神灵性。

    从《峡江云水图》中可见:陆俨少的山水真功夫,独到意境天然成,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善于将云水、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浩渺弥漫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表现云和水的动感最为精彩,不仅笔墨淋漓顿拙,而且气韵生动、神采飞动。可以说,陆俨少是自古以来擅画云和水的第一高手。二是构图独特。众所周知,一般画家构图总是从大到小,陆俨少的构图恰恰相反,别具一格,他曾说:“我一反此法,而是由小到大,笔笔生发,初无定稿,积小面成大面。在创作过程中,每或思路断绝,形势杆格,山重水复,终已无路,而转折之间,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又是一个新境界。”三是陆俨少无论大画还是小画,依仗着一支笔,点点滴滴、条条块块、黑黑白白、干干湿湿、浓浓淡淡,创造出独具风格的“陆氏云水”。同时他的一支笔画到底,在画界堪称一绝。陆俨少成熟期的山水画笔墨流畅老辣,点线用笔在画中尤显重要,疏密提按,繁简轻重,浓淡干湿,极富变化之能。这种风格的画作实现了陆俨少自己对山水画的追求:“气象高华壮健、笔墨变化多方,韵味融液腴美”。首先是画云。自古画云有二法:一是在纸绢上,用淡墨烘染,简出白地,或者上用粉填,以见云烟之迹;一是用线条勾出,作“芝头之状”即所谓大勾云、小勾云之法。但陆俨少认为此类画法,一般少有变化,静止滞留,不太有生气。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陆俨少对照自然界云的形态,参酌古法,自创二法。一是勾云法:一变大、小勾云之法,打破“芝头”之状,用不规则而缭绕屈曲之线条,表现云的阴背之处,再以流畅而略带波浪纹之线条画云的阳面,或在山腰、山顶,使首尾相属袂带而顾盼有致。此种画云法,由于陆俨少的线条功夫独好,故走笔自如,顺畅飞扬,加之线条凝练重拙,流畅圆转,不但增加画面的精神感,而且具有飞动之势;二是块云法:以积墨成块,中间露出白线,下笔审度形势,计白当黑,留意白处,如蛇龙起舞,回环往复,达参差映带、自然圆转之美。间用留白之法,又于积墨之中,白气回环,蜿蜒曲屈,得自然之趣。有时勾云、墨块两法共享,山前用焦墨点出,葱茏苍翠,山后勾云写出,若时出时没,使整幅画中,云气朵朵,神采气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合。顿觉神完势畅,臻于“一番神奇景象”。

   其次是画水:画水之法,古多有流传。如较著名的有马远的《水图十二法》。陆俨少总觉古传画法似太呆板,少有变化,尤其是后人竞相追崇,已成定格,实未尽自然山水之流动愤激之状。陆俨少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其间上下渚滩,因其结构不同,惊波撞击,耍弄其势,天险幸过,额手称庆。此后,陆俨少不断探索改进,始用线条作半圈弧形,正反相属,连成一行,行行相并,聚散疏密,取其变化。他创作的《峡江险水》系列画作,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这些画作,既是他溯往追怀,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铭刻于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尽情地勾画疾流奔泻、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绝代佳作。

    值得称述的是,陆俨少所绘云、水二物,同时在此幅《峡江云水》画中出现,则更显奇妙。由于表现的手法不同,云是弧形带圆,水是弧形带扁;云之势氤氲翁勃,曲然而生,线条故简;水则潆洄曲折,或奔或咽,线条故繁。加之水是平面,云是立体,水流潆洄,用笔繁细;云色混茫,用笔粗简;故云水相植,厘然判别,云水神物,既不相混淆,映带呼应,相映成趣。这些绝妙的云水创法,形成了他画面极富生气的动态之势,使他的画面整个儿地活鲜起来,构成了他的画作具有一种特殊审美意念上的动态之美,实为古今历代画家中之少有也。


云山赴集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款识:予自弱冠从师,专习国画山水,于人物一道略不留意。解放初期,国画失去市场,为生计所迫改画连环画,制作人物于山水画中,不无裨补。盖自唐宋画家,山水人物类能兼擅当行出色,固亦分内事也。此卷时作时辍,穷一月之力,得人一百一十二人,马猪禽鱼若干,卷长三十余尺,描写云山面貌,人物自水陆两路奔赴目的地,拟西园雅集之意,书画琴奕为适意遂志,亦知非时所尚,联作此人物山水之练习,藏于家以自娱云尔。丁卯四月,陆俨少并记于晚情轩。


 云山赴集图  手卷 1987年作


杜陵诗意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写杜陵诗意。 钤印:陆俨少(白文)

    陆俨少对笔墨的认识及掌握十分透彻,虽然笔墨是一般传统中国画家都能掌握的先决技法,但没有创意的国画家很难在传统笔墨基础上推陈出新。由於陆俨少的深厚功力,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笔墨魅力不是一般的国画家所可企及。

    陆俨少早年随冯超然学画,他的山水由“四王”正统派入手,后上溯宋元诸家。但他对画史上的大名家,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择优而取。这幅画从整体面貌上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早期风格,缜密细致,娟秀雅致。山石先用线条勾出,然后稍微皴擦,便用石绿淡淡渲染,简淡清雅。几株修竹全用墨笔点写而出,俯仰变化,显示出作者非凡笔墨功力来。山崖之上,古树造型盘弩遒劲,枝干扭结,盘根错节,不拘一格,风姿潇洒。古木掩映中露出阁楼一角,绿瓦丹柱,恰如仙境。此时云水的画法已经别具一格了,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风貌。画面的整体风格是严谨婉约的,不似后期作品那样老辣浑厚。从这幅作品中可以领略“陆氏山水”初期用笔的严谨与缜密,其中的委婉与细腻也同样给人美的享受!


极妙参神 册

    《极妙参神》册是陆俨少1944年在重庆期间所作,落款以己意为之,似隶非隶的书体为其时典型书风。1946年陆俨少先生东归亦随身携带,次年好友程景溪来探望陆俨少先生,先生感其念不忘故旧,将此册以赠,程景溪历经文革沧桑亦将此册保存完好,後转赠于尚叶煌,尚叶煌得之视同枕秘,後请陆俨少重题一开书法,陆老重见此册,感同子女长离膝下,重见恍如梦寐。刘海粟先生见到此册,顿觉陆俨少先生早年就已参古人之神韵,臻极妙之境界,故题册名“极妙参神”。


 幽山坐隐  镜心 1944年作

   自款识:向见陈老莲有此法。嗣游重庆南泉,山石荦确遂如旧历,可知古人必有所本。甲申,俨少并记。钤印:俨少(朱文)、我能屈曲自世间(朱文)

    《幽山坐隐》(尺寸29×31.5cm),尺幅不到一平尺,取法郭熙、董源、巨然,设色古意盎然,笔调工整,法度严谨,而画上的书法似隶非隶,独具一格。


风雪夜归人  镜心 1948年作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