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山八景之说,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大约是余国柱升迁大学士后衣锦还乡之日,到东方山捐功德时来了诗兴,写下了八景诗,他人也纷纷唱和。余国柱写的八首律诗,其中除两首涉仙,余六首均与佛有关。不仅每首律诗立意新颖、语言流畅、对仗工整、布局严密,而且题目同为四字,分成四组、语义对仗,平仄调和,如禅关月涌与仙履日暄、灵泉锡卓与道洞云停、青松倒插与白莲频开,铁牛懈卧与石船高撑,由此可见作者文字修养的功夫。 禅关月涌
道洞云停 灵峰(曼倩垴)西南侧,距峰顶约150米处,有一巨石。巨石南面陡峭如壁,高十余米。壁上有一直径数米的洞口,洞深莫测。公元1828年编纂的《马一正宗同修录》,说洞是“东方朔炼丹处,炉灶锅具尚存”。余国柱诗中写道:“炉中烁炼金丹热,还看余烟岭外熏。”炼丹之事无从考证,而余烟熏岭,现在还时有出现。每值长夏季节,曼倩垴,弘化寺一带上空,早晨若有云雾笼罩,这一天的午后或傍晚,东方山南麓直至金湖、龙角山、锡野山一带,必下阵雨无疑。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招云”——“道洞云停”的真实写照。我们在感动惊叹的同时,不妨从气象科学的角度去做些探讨。 灵泉锡卓
仙履日暄 老八景中有一景叫做“仙履日暄”,山民习惯上称作“仙人晒鞋”。座落在曼倩垴西南侧的山腰上。经好汉坡,在西凉亭与普同塔寺之间,向西北方向,披荆棘,过竹林,穿小径,约八、九分钟,即可到达。 在茂密的荆棘丛中,露出一堵高数米、宽十几米的石壁。沿石壁旁边攀藤附葛爬上壁顶,就可见到一块巨石,长两米,宽约半米,高约0.8米,横卧崖顶之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像京剧里男角儿穿的那种粉底鞋。人们传说东方朔在东方山采药,露湿了鞋,放在石崖上晒。忽一日,他功成道满,名列仙籍,白日飞升,就把鞋留下了,化成了石鞋。为什么只一只呢?原来另一只飞到览胜垴北侧,变成了石船。 青松倒插 青松倒插,是东方山八景之一,想当年余国柱写诗时不会是虚构,实有其据。只是久历沧桑,现已无迹可考了。余国柱对青松倒插,刻画得很具体。“绝壁高超灵秀钟,其中倒插一青松”,可见青松是倒长或横长在很高的陡壁悬崖之上。“落日多情偏返照”,那么,这陡峭石壁,位于高山腰上,且面向正西或西南。《马一正宗同修录》插图,把此景绘在弘化禅寺西北角的山上,无法求证。 白莲频开 莲花,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
清康熙后,三门北移至白莲池北岸。现在,又把三门南移,又把该池圈进了寺内。然而,池中只有信徒放生之鱼鳖,却无圣洁的莲花,白莲频开一景,已经成了历史的记忆。 铁牛懈卧 弘化禅寺三门外右侧西南角上有一亭,名曰铁牛懈卧亭。铁牛就长年懈卧在此。 铁牛从何而来呢?传说宝峰招提建成之日,皇上派使者骑牛来贺。这牛还真有灵性,见东方山乃钟灵毓秀之地,有云蒸霞蔚之气,得听法聆经之便,受餐霞饮露之乐,为之动心,长眠不起,化身为铁了。 那么后来铁牛卧哪里去了呢?有说是日寇侵华时,寺中僧人怕日本人劫掠,深土掩埋了。待日寇投降,铁牛却不知去向。 石船高撑 出弘化禅寺后门,沿山道向东北方向前行,约千米处,可在右侧山崖上,见高约4米的石壁,壁颠有巨石,若船形。这就是“石船高撑”。 传说石船为东方朔只履所化。曾于西汉时飞航长江,为使者张骞解了出海受阻之危;又于宝峰招提建成之日,载来山使者遨游月宫。传说无据,或许是从余国柱诗中“漫言载筏思浮海,堪拟乘搓欲上天”演绎而来吧? 千年银杏 弘化禅寺西侧,有一棵高约25米,围约4米而巍然挺立的银杏树。 关于这棵银杏树的历史,有两种说法。一说智印来山时,见了这棵银杏树,想起其师父所嘱:“遇青白则止”,遂结庐弘法;另一说,此树为智印开山后所手植。依前说,树有一千三、四百年以上历史; 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属银杏科,落叶乔木。叶形如扇,又像蝶翅,十分美丽。种子椭圆形,或是倒卵形。种仁可食,多食中毒。种子可入药,有小毒,用于配伍治疗哮喘、多痰、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叶制茶,可消脂减肥。有人以为树皮可治百病,毫无根据。木材成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制家具、雕刻和制作工艺品用。银杏树作为庭园树、行道树,叶密阴浓,不发病虫,十分合适。 银杏树属孑遗植物。在很早的地质历史时期,银杏树曾经非常发育,但到了地质历史的较新时期,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大为衰退。所以人们把侥幸存活下来的古银杏,当作地球的活化石。当今人们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扭转了银杏树的衰微趋势,大力推广种植。我国园艺学家们也常常把银杏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