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深度学习

 小开do70ze311k 2017-01-09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塞事,也有不少用户经常在后台留言说,想一吐心中的烦闷,总结一下他们的留言,主要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是呀,“为什么总是自己遇挫”,“为什么全世界都不理解我”,“为什么上司不欣赏我,为什么父母不爱我.....”

 



在心理学概念里,我们会把这类人称为“受害者”

 

在秋文创始人李文超、徐秋秋主讲的线上心理学视频课【资源人生】中,第六讲的内容为【戏剧三角】,重点讲述的便是: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要做自己人生的责任者。

 

昨天,【资源人生】的同学们跟着本期的轮值班主任王志刚导师,重温了课程中的第六讲【戏剧三角】,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重新梳理和讨论。以下,是群内学习和话题交流的部分内容,在这里提供给大家,希望都有所启发。

 


20:00  第二期分享会正式开始(以下为内容截取)

 


志刚导师


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戏剧三角。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线上课程,第六讲和第七讲,《戏剧三角》。提到“戏剧三角”我想在我们内心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受害者模式了,仿佛看到了我们生活里遇到的很多受害者样子,或愁眉苦脸,一脸委屈的说:都是因为他,我才成了现在的样子;都是因为他不好,我才这么不幸福;都是因为爸爸妈妈不疼我,我才变成了......;他们总是欺负我.....;大家听到这样的话语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似乎在很多的地方会听到过?经过我们共同点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受害者模式,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在用受害者模式呢?

 

受害者模式的好处是什么?

 

受害者会被同情,被照顾,被呵护,拉同盟;证明对方(加害者)的存在,为自己不幸福做不好找借口。因为,大多数人会站在受害者的一方,支持弱势群体。受害者从而得到关注和同情,会拉到更多的力量和他一起指责对方的错误。

 

有的人会故意把自己打造成受害者,目的是为了证明加害者的存在。比如一个女孩看到自己的父母婚姻很不幸,原因可能是因为父亲出轨等,然而作为子女她不能指责自己的父亲。等她结婚后,她就会用各种方式激怒自己的丈夫,然后把自己打造成和母亲一样的受害者,来证明男人是加害者。当我们不明真相的时候,就会以为是男人的错,女人是受害者,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了受害者。

 

有一种受害者,是为自己的不幸福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我的不幸福都是爸爸妈妈、老公、孩子造成的”,这种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当自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角度的时候,周围的人可能都是加害者。自己就有充足的理由去拒绝成长,拒绝承担责任。

 

这些“好处”就让更多的人,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里,这在心理学上也属于“症状获益”。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生病,那样就可以有很多的“特权”,比如说好吃的、更多的关爱,或者不用去上学等等。

 


戏剧三角的形成


戏剧三角分为: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有受害者就会有加害者,只有这两种还不足以形成三角,于是里面就有了拯救者。那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小时候,看到父亲比较强势,经常让母亲受委屈,于是我们会自觉地站到弱势群体的一方,去同情和帮助弱者。在帮助受害者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尽全力去支持她,并且一起把矛头指向对方,把对方定义为加害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和受害者有一样的感受和认知模式。当我们成人之后,就会在自己的婚姻里塑造一个加害者。因为有了加害者,才能体现受害者存在的意义。另一种是,从小父母管教比较严厉,觉得父母对自己关爱比较少,指责比较多,于是自己就成了一名受害者。

 

受害者有时候也是加害者。受害者看似软弱,有时候她们的内心是很有力量的,当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伤害之后,他们会用特别有力量、精准的语言去刺激对方,对他进行加害。我们往往看到挨打的一方是受害者,有时候真正的施害者或许正是受害者。因为受害者可能是用语言给加害者施暴,所以逼加害者去施暴。比如夫妻双方闹矛盾,男人举起手,本来没想打人,女人却说“你敢打我一下试试.....”用语言刺激后男人可能会动手,于是女人把自己塑造成了受害者。

 

拯救者,戏剧三角里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说在家庭里,夫妻双方吵架,孩子就会回到他们身边,去调节双方的关系。这个时候的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去拯救父母的婚姻。比如说让自己身体、心理生病,因为这样可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缓解双方的关系。孩子就成了这段关系中的拯救者。

 

受害者模式启用为责任者

 

其实很多人在受害者模式里也是非常痛苦的,也想改变自己的状态。当受害者想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的时候,他就可能转变成一个责任者。责任者:不是背黑锅的人,不是受指责、惩罚的人,而是事情发生了,站出来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的人。你的幸福你负责。


责任者也可能是创造者。责任者去创造更多的幸福的方向。在这种时候可能会出现行动者,把创造者创造出来的可能性来实现,让责任者去享受这个成果。

 


如何把受害者转为责任者


 很多人在做受害者的时候,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转变为责任者,然而却经常会有反复。因为受害者可能会觉得,如果我不是受害者之后,就等于放过了加害者,那我为什么要放过他?


放过了对方,就等于放过了自己。所以最主要的就是放过对方,把恨融化成爱,自己就会慢慢的回到责任者的角色里。


做一个有觉察的受害者

 

做一个有觉察的受害者,从问题中看资源,换一副眼镜创造幸福。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随时都可能会启动受害者模式。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是受害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问题中观察自己和对方有什么情绪没有表达。当我们在和对方的关系里觉察到可能性,我们就等于换了一副眼镜看加害者,看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感受可能就不一样了。

 

做一个可以快速转换,有觉察的受害者。当我们的受害者模式启动之后,就转换为一个责任者、创造者、行动者,来摆脱眼前的困境。

 


一小时的学习 半小时的话题讨论, 让学到的理论更加细化。线上视频课的好处在于,只要有网络,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心理学;而每月两次班主任带领的主题学习,则可让大家在同一时间段内共振知识点和感悟。

 

后来,几位同学给我们留言说,一起讨论学习的感觉太好了,就像行走了一段路,脑子里有地图,直觉却说貌似走偏了。班主任带着,同学们一起交流,虽然感觉还有雾霾,却清晰知道身边有同伴,前方有光芒!

 

我们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就是我们此刻所感受到的,如何定义生活,也就在如何定义我们自己。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是热爱生活的,而来到这里,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增加生活中的“策略”。

 

最后,奉上视频课程的片段,以及课程目录。欢迎后台留言找到我们,我们一直在等你同行!(想要看更多课程,记得点击“阅读原文”哦~)

 



秋文心理致力于整合传播国际最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最专业、品质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团体,让更多的人看到心理学带来的改变和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