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山,美哉

 rongma 2017-01-09


浮山是座落在青岛市区东部、崂山区内的一座大山。说来也巧,由于搬迁新居,正好住到了浮山脚下。坐在屋里,透过明净的玻璃东窗,举目望去,巍峨的浮山就横在眼前;清晨起来,开门抬腿,即可沿山间小道,拾级登上山巅。仰望俯瞰,可以更深切地领略到浮山之美。

浮山,是人们登山观海眺望市区风光的好地方。登上山顶,环顾四周,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往东北望去,是连绵起伏且素有“神仙洞府”的崂山。浮山乃崂山余脉的西南支脉。浮山九峰排列,峻峭秀拔,整座山脉络呈自东北而西南走向,一直延伸至青岛市区,最后断于胶州湾。放眼西南,市区景象如同一幅水彩画,呈现在眼前。南边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令人心旷神怡。关于“浮山”名字的由来,据《即墨县志》记载:“山巅危峻,常有云浮其上”,故名“浮云山”或“浮峰山”,简称浮山。另据《崂山县志》记载:浮山“长约四公里,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68米。当地有谚语说:“浮山戴帽,下雨一瓢”。若以山顶端的浮云,作为预测是否有雨的征兆,十有八准。每当天将降雨时,往往海雾升腾,如同千军万马奔腾之势,一霎时,云罩峰顶,雾漫浮山,当地人称其为“浮山戴帽”。这时的浮山,简直就是云雾飘渺的仙山妙境,可以称作是独具特色的当地胜景。对此,曾经有人在诗中写道“疑是泽国蜃楼起,如筑长城雉堞成。细细品来,诗情画意,尽在其间。

浮山山灵水秀,奇花异草,随处可见。山坡上长满了黑松、刺槐,刺槐丛中又夹杂着一些野生的胡椒,株高籽多,辛香味美,采些回来做烹饪调料,别有一番风味。山中有野生中药材,有柴胡,有地榆,有大戟,有盛开的鲜花,更有一些引人入胜的美丽故事。最令人心摇神动的是关于芳草姑娘的传说。说是在浮山山涧有一棵生长多年的芳草,叶吸甘露,根饮山泉,摄日精,取月华,终于得道成仙,化成一位俊俏的女郎。芳草姑娘不但人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心地特别善良。后来,她与山前村里一位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喜结良缘。小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芳草姑娘对小伙子关心备至,体贴入微。小伙子上山干活,她就做法,送上白云给小伙子作擦汗的汗巾。小伙子心领体会,浑身的疲劳顿时无影无踪,干起活来格外有劲儿。盛夏酷暑,烈日当头。此时,若登山来到半山腰,汗流满面,气喘吁吁。天空忽然飘来一朵朵白云,再联想到这个美丽的传说,一种无法言状的幸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足下气力顿增,爬山也就更有劲了。

浮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尚留有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据史料记载,浮山之阳原有浮山庙,号为“朝阳庵”,后改名为“全圣观”,据传为汉代始建。观左有“朝阳洞”,观右有“荒草庵”。荒草庵位于浮山前坡,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在可见到的只有“荒草庵”这处院落。院子里长着几棵高大的银杏树。每年春夏秋季,银杏树枝繁叶茂,把整个院子都遮盖起来,远远望去,从周围的景象中明显地凸现出来,分外引人注目。庵后东北侧有一眼清泉,名为“九龙泉”。 泉清味甘,绿树环绕,终年不竭。取水之人,络绎不绝。一日,笔者偕妻陪同即墨文友东崂先生夫妇、好友刘海军夫妇同登浮山。至山脚荒草庵前,大门上锁。正欲离去,忽然有工作人员开锁,笔者一行欣然进庵游览,以观其真面目,尔后,吟得小离不开《游荒草庵》以纪之:山门常锁不常开,偕友墙外空徘徊。仰望银杏泛新绿,遥想金殿飞异彩。名刹必有高僧居,古庵当留圣迹在。訇然洞开灵台动,机遇如丝缘如海。”

浮山为胶澳之屏障,明朝中叶为防御倭寇,在此设置了浮山所。曾在此驻兵千余,并有战船。据《胶澳志》载:“浮山之最高峰,三百五十余公尺,为日德当年攻守最烈之战场,乃东方之第一防御线也。”浮山不但是兵家看好的防务要地,而且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在浮山前建起了青岛社会福利院;之后,又建起民了12000平方米的青岛市老年公寓,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安度幸福晚年的好住处。现如今,浮山周围,高楼林立,新建筑物,如同雨后春笋。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两座高等学府,均建于此地。装点此浮山,明朝更美观。

浮山之春之夏之秋之冬,各有各的景致,各有各的韵味。每年春回大地时节,春风荡漾,草木返绿,如同大海涨潮一般,绿色的浪潮一浪推着一浪,先浅绿而嫩绿,由嫩绿而碧绿,从山下一直涌到山顶,整个浮山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到了,浮山悄悄地褪下绿色的锦袍,换上了红黄相间的秋装。若时至深冬,山寒水瘦,浮山裸露出坚实的脊梁。这里的山体主要为花岗岩,石质优良,色彩鲜艳。人民盖房子,都乐于从这里开采石料。建国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都是从这里开采花岗岩,运到北京,建成了全世界人民瞩目观瞻的著名建筑。浮山花岗岩为弘扬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使浮山名气大增,提高了浮山的知名度。

浮山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于一体,是人们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每天天刚蒙蒙亮,一些勤快的晨练者就早早地登上山顶,长啸当歌,喊山声,放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去年国庆节,我和妻子一大早登上浮山之巅。放眼四顾,烟雾缭绕,南海水平如镜。对空长啸,适逢天始降雨。归来赋小诗《登浮山偶成》一首,以记登山之乐:

 “晨登浮山顶,豪气倏然增。

   眼下绿浪起,天际碧海平。

   振臂啸长空,峰谷回和声。

   呼唤潇潇雨,净洗漫漫程。

   归来推窗看,大山脉脉情。”


(作者:李庆年 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