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海曲上人 2021-02-28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

——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 浮山,崂山山脉的支脉,自东向西横亘在青岛东部,将青岛东部分为浮山后、浮山所两部分。顾名思义,浮山后就是浮山的后面。浮山所,是明朝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驻军地,属于鳌山卫至灵山卫海防一线的下设驻军单位。浮山东面还有“山东头”村,外地人可能读成“山东,头”村,真实含义是“浮山东面的村”,因为青岛人将东面叫东头,所以叫“山东头”村。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 浮山主峰海拔368米,山虽不甚高,却也险峻有名,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跨市南、市北、崂山三区。浮山九峰排列,峻峭秀拔,有“浮山九点”的美誉。从西向东排有9座山峰,依次是:“西峰——大学峰——二贤峰——神笔峰——仙砚峰——雏凤顶——卧龙顶——浮山顶——东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峰(224米)、大学峰(275米)、二贤峰(293米)、神笔峰(318米)、仙砚峰(305米)、雏凤顶(340米)、卧龙顶(363米)、浮山顶(367.4米)、东峰(355米)。其中卧龙顶、浮山顶和东峰是浮山的三座主峰。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留美归国硕士陈志德:千挑万选,选中青岛浮山石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了要在天安门广场上修建一座纪念碑的方案。随后,中央及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开始筹备纪念碑的建设工作。

当时在北京市建设局工作的留美归国硕士陈志德,1951年国庆节被兴建委员会调到刚成立的施工组任组长,主持纪念碑的修建工作。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陈志德

1952年8月,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程正式启动。按照方案,陈志德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块约300吨的碑心石,才能达到碑心约15米长、宽3米、厚1米的设计方案要求。但300吨的碑心石要到哪里去开采,怎么采?陈志德遇到了第一只“拦路虎”。于是,陈志德就天天往北京图书馆跑,花了十几天时间翻阅资料,掌握了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情况。然后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以找到最优质的岩石来建造纪念碑。经过反复分析、对比、实验,陈志德最终来到了青岛浮山,选中了浮山石作为纪念碑碑心石。

为什么会选择青岛浮山石?

中国这么大,上等石材有很多,浮山石为什么脱颖而出?

浮山大约形成于白垩纪,距今至少1.3万亿年以上。地质学家称其为“青岛岩”。以肉红、灰白两色为主。“青岛岩”被世界熟知,是因为在德据期间,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兴建的建筑,石料几乎全部出自这里,浮山石被世界石材组织评定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浮山石是优质的花岗石,石英多、云母少,耐风化、石质坚硬、颜色素雅,最符合纪念碑的石材要求……此外,青岛交通便利,也是浮山石被选中的因素之一。

说到采石,不得不提浮山东边的午山

午山在石老人村北, 因该山的走势呈正南正北,形同子午线,故称 “子午山”,后简称“午山”。午山主峰海拔398.3米,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崂山 区的中韩镇和沙子口镇的天然分界线。登午山之巅,西望浮山,东望巨峰,北望石门山,皆历历 在目。《胶澳志》记为: “午山北岭岭半有午 山庙,岭东之小山名尖山,尖山之东北为松山,隔张村河而与枯桃山对峙,午山北岭 之南为金家岭。”

午山脚下的村叫午山村,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午山村早先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开山采石,雕龙琢狮,所以先祖雕凿石刻的技艺高超,并一代代流传下来。明、清时即墨城官宦士绅的门楼牌坊、店堂装饰多是午山石匠所刻。午山村里的房屋都是石头的,村里的石匠远近闻名。

浮山大金顶:发现一片浑然天成的山石

当“共和国第一碑”的名誉传到当时的青岛浮山石料厂时,人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厂长王文健领着王忠禹、朱培成两位老石匠开始上山选料,其实,整座浮山的石头在他们心中已经了然于胸,但这毕竟是一项天大的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有半点马虎心理,经过三天的走走转转,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采石地点定在了浮山东南侧的大金顶。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片浑然天成的山石。

如何确认这块石头的成色?厂里请职工们献计献策。经过讨论,大家决定选用王忠禹的建议:水漫巨石。
  当时山下有水源,工人们就从山下挑水到山上,将水一遍遍泼在大石头的表面,检查石头是否有裂纹存水、是否平滑。这样用水检验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细小裂纹也观察出来,经过一天不停地泼水和观察,他们欣喜地下了结论,整片山体,浑无半点裂缝!这也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一块完整的花岗石。

找到崂山“石神”李开山:带队三个月完整剥离山石

确定好需要开采的石头就在浮山大金顶,但怎么才能完整地开采出一块300吨的石材坯料呢?
  当时的采石工艺十分落后,整个石料厂连电都没有,到了晚上只能靠手电筒照亮,更别说现代化的开采机器了。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采石让陈志德绞尽脑汁,还专门从南京、上海等地请来了十几名专业技术人员。但特地赶来的技术工人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开采剥离出石头。用力重了,容易把石料砸裂,用力轻了,又无法使整块石料从山体上分离出来。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志德着急上火,嘴边起了泡。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几名从当地雇来的石工悄悄把他拉到一边说:“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您还是把他请来想想办法吧!”
  石匠李开山的手艺是祖传的。他爷爷当石匠时,曾帮国民党政府在崂山采过几次大石,采石过程他都看在眼里。
  陈志德把李开山请到采石现场,李开山一听要求,倒吸一口凉气,300吨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几排钢楔子能搞定的。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炸出这块巨石坯材。
  李开山选定了一处平整的石壁,在上面用黑炭笔画出一块长15米、宽3米的待采石坯,沿着长方形石材的四条边缘线,凿了40多个炮眼。他亲自往炮眼里添装炸药,炸药分量得控制精准,多了可能炸坏石坯,少了又无法使石坯与岩壁分离。炸药添装完毕,随着“轰轰轰”一阵沉闷的爆炸声,那块巨石的两个边缘被炸出了裂隙,另外两边却没有裂开的痕迹。陈志德焦急地询问:“怎么办?”
  “放闷炮的方法只能用一次,再用恐怕就要损伤石料了。”李开山说,“石料的另外两个边虽然没被炸出裂隙,可是经过炮震,再用钢楔子钉进去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石工们齐上阵,将100把钢楔子砸进石料未开裂的两边。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石料还是没有从岩体分离出来的意思。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最后李开山和老技术工人朱培成一起商量,决定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工人们攀到大金顶,另选择一大块平整岩体,根据所需尺寸,先在岩石的四周挖上5米多深的槽,使碑石凸现出来,改变过去用炮打的办法,能确保大石料的完整开采。工人们在大石料底部每间隔不到半米的距离,用钢管打上通孔,从石料底部穿过,再凿出楔子眼,将上宽下窄的楔子砸在里面,几十人用大锤逐个加压,使石块涨裂。就这样一层层小心翼翼地开凿,石料终于毫发未损地离开了山体。经过采石工人3个多月的开凿,1953年7月,重达300吨的大料石终于安全、完整地采下来了。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1953年8月10日,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移动60米。在碑心石坯体开采地,石料经过第一次做平加工,重量减为280吨。

1953年8月11日下午,石料被安全放下山。经过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以后,这块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的石料,终于打磨成型,重量也随之减为102吨。

碑心石毛坯从大金顶取下后,被放到了浮山采石场下边的平地上,这时负责后续工作的是北京第六建筑公司,一位姓袁的同志特意带着照相机为工人们拍照。此后石料厂警卫班的工作就移交给了市公安局派来的一个加强班。这个加强班一共30多人,他们的武器是每人一支长枪一支短枪。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当时浮山有狼,为采石警卫人员持枪守护2吨炸药

陈玉清是曾参与过浮山石料采集工程的人员之一。他当时在青岛石料厂担任武装警卫班班长。1953年,浮山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材,他曾作为警卫负责人,持介绍信到济南新城化工厂进了2吨炸药,作为采石使用。
  那段时间,陈玉清经常在采石现场值夜班。当时浮山大金顶有个海军雷达站,这里离陆军营房也很近。当时有个约定,只要听到枪声,战士便会立即赶到现场。
  2吨炸药堆放在沟东沿,上面盖了防雨布,每个值班人手里都有一支步枪,严加看管。一天晚上,陈玉清在采石场值夜班,突然,在不到20米远的距离内,出现了两只野狼,幽蓝的眼睛正盯着他。
 陈玉清当时手里有枪,没感觉害怕。如果这两只狼攻击的话,他就开枪。可转念一想,枪声一响,附近的海军、陆军官兵就会全部赶来,为这点小事影响他们休息不值得。就在陈玉清迟疑的时候,这两只狼顺着东边山沟溜走了。
  后来这些炸药被迁移到了李村东北角的罗圈涧危险品仓库。采石使用炸药,都由陈玉清骑自行车亲自去取。少则五六斤,最多也不超过10斤。

如何将102吨的石料运到青岛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货运站:又是一个大难题

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是1951年组建的,与山东省运输公司青岛分公司合署办公,这就是交运集团的前身。1953年6月,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撤销,业务并入山东省运输公司青岛分公司。之后,省运青岛分公司与青岛市交通局合并分离经过了5次大的调整。1953年,专业运输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实行“三统”(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各种经济成分的汽车、人力车、畜力车也逐渐在国营专业运输企业领导下,通过“三统”置于国家计划管理。

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到采石运输任务后,成立了由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浮山料石总厂(青岛市浮山第一石场)、台东区公安分局、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组成的大料搬运委员会。1952年10月2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与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签订了《运输石料合同》,最终确定由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来完成这个光荣任务。

1952年11月23日至12月1日青岛市召开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市长赖可可、副市长张公制先后询问有关运输碑心石石材的情况,省运青岛分公司汇报了搬运工作的思路。

为了保质保量将大石料运送到北京,工人对运输的各个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浮山采石场到青岛孟庄路火车站大约有15公里,途中要经过四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如果从采石场修一条重轨铁路直达专用铁路线的话,造价高、时间紧。工人们凭借多年经验,在会上提出采用滚木及拖拉机牵引滚移的古老办法搬运,专家们一致通过。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左:搬运大石料人员合影 右:为减轻重量,对大石料进行加工

15公里巨石走了30天 成就运输史上的经典

1953年8月29日,搬运工作正式开始。

起重运输队在前期论证的时候,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大件运输方式——滚木,开始时想用圆木做滚木,但圆木的承受力和形状都会有偏差,这次任务却是一个绝对不容许任何偏差的任务,为了保证此次任务万无一失,最后改用了鞍钢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他们把碑心石吊装在一具9吨重的铁排上,铁排上再铺就木床,用四个“油千斤”的千斤顶顶着,路面上先铺设枕木,由无缝钢管初坯充当滚木在枕木上滚动。前方由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机和一部卷扬机,由于每前进一段距离, 都需要把枕木和无缝钢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驶速度非常慢。

起重工人利用原始作业工具,通过绞、磨、推、拖、吊、拉等方式进行作业,当时主要用来搬运石料的分别是一部推土机和一部卷扬机,石料置于卷扬机上面的钢骨架上,由推土机牵引。起重工人们在铁轨前方用推土机当牵引,拉着滑轮组中的一根钢索前进,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为了积极做好此次运输任务,省运青岛分公司从全系统中抽调精干力量,组成300人的运石突击队全力配合。15公里的路总共走了30天,在运输过程中由修路拆房队开道,还有警察站岗,民兵护卫,队伍走到哪里,一行人的帐篷就搭到哪里。青岛市民代表队伍,一路夹道相送。大石所过之处,都是鲜花和爆竹声。

沿途中有荒无人烟的漫漫山岭,还有十余大小不一的桥梁,有田间地头小小村庄,还有繁华非常、车水马龙的都市街道。

工人们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有时道路太窄,他们还得紧急拆房。

经过麦岛的时候,有一农房碍事了,石头实在转不过弯儿来,经过和当地农户的商议,农户立刻表示可以拆掉房子,甚至说不要补贴。

当时运石用的托木,是到五莲县找的,五莲县有百年柿子树,木质硬度大,抗压能力强,工作组提出购买,当地农民听说是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做贡献,当即说将木头献给国家,不要一分钱。

就这样,他们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将巨石运到目的地。

7116名工人直接参与了这项工程,用几台推土机牵引滚移。枕木源源不断,从巨石走过的路上,被工人们运送到巨石前进的远方。

15公里的路,这个大家伙整整走了35天。

1953年9月27日,碑心石运到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线时,锣鼓声震耳欲聋,人们发出阵阵欢呼,起重工人们的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

到了铁路货运站,又遇到了大问题,火车载重不到要求,对石料进行第三次加工改造

青岛孟庄路车站可以使用的平板火车,最多只能承重60吨。这个承重量,对于重达103吨的'巨无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放眼全世界,可能也没有能直接承运103吨的'巨无霸'石料的平板车。如何把石料从青岛顺利运到北京呢?又一个难题摆在了运输者眼前。

当时已经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调拨了一辆载重90吨的车皮,这已经是全国之最,但即便如此,碑心石的103吨自重再加上垫木,势必将超过车皮最大载重的百分之十以上,铁路只能做到超载百分之十,否则将出现不可控因素。

在车皮上,石匠们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改造,石料的厚度缩减为79厘米,重量降低到了94吨,才得以顺利成行。

运输工人们采用了铁道滑动的方式,将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在内共重100吨的碑心石坯体石料,装上了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1953年9月28日,这列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火车,从青岛孟庄路车站缓缓驶出,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载着碑心石坯体一路驶向北京。从青岛到北京,今天的高铁只有四个多小时,当时却整整跑了七天,最高时速是二十公里,弯道时只有十公里。

北京的装卸与安装,仍由青岛人完成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坯体运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从北京前门西站到天安门广场前的纪念碑工地,青岛起重工人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这块总重量达94吨重的碑心石坯体石料,总算是平安运到了天安门广场前,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建设。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采运装:青岛浮山最大红色遗产

青岛人民用行动将浮山巨石千辛万苦运抵北京,随同长眠的革命英烈,一起永垂不朽。1953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亲切接见了青岛的起重工人。

在安装现场,碑心石还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的过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之初,采取的是古代封建帝王那种坐北朝南的传统理念,铭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的碑心石是面向南方。后期论证中,将碑心石面向北方、冲着天安门方向的方案占了上风,因为在大型阅兵、群众游行活动中,人群要经过天安门与纪念碑中间的长安街,将碑心石面向这个方向更有利于集体观瞻。

最后的吊装也是重中之重,这个工序花费了六个小时的时间,当碑心石被吊装到二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的准确位置时,所有在场的一百多名包括郑振铎、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专家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1958年5月1日劳动节建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除了其碑心石,碑身整体的其他小块石材均为浮山出产,这种石料被命名为“中国灰”。

红色遗产应传承发扬光大

随着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市政府的东迁,浮山周围进行了大开发,如今的浮山湾畔,已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当年的往事,已经慢慢被青岛人遗忘。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运输、安装的过程,无不体现了青岛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的伟大集体精神,这种精神应化为青岛人的血液,应成为青岛这座黄海明珠的精神,世代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