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多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么从青岛运到北京的?

 中珍个人图书馆 2019-01-26

庄严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格外引人注目。但凡到北京旅游的游客一般都会前去参观。可是对重达300多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运到北京的?其中的细节却鲜为人知。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亲自参加,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1952年5月10日正式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担任。1952年8月1日开工,历时近3年,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不仅聚集了当时的能工巧匠,其碑石石料的采集场面也颇为宏大。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其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采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纪念碑从奠基到落成部分耗费就达3亿余元。

为了精选石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自1952年起,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了 3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经过采样分析,最终确定从青岛浮山大金顶开采花岗岩,作为纪念碑的碑心。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原石料重约320吨。如今凭借现代化的挖掘和运输工具,要从山上开采一块300吨重的石头并不是难事。但当时采石工艺十分落后,整个料石厂连电都没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南京、上海等地招募来的技术工人也无计可施,开采工作遇到阻力。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施工组负责人陈志德把李开山请到采石现场,李开山一听,300吨重的巨石,根本不是几排钢楔子能搞定的。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炸出这块巨石坯材。经过“百人挥锤凿巨碑”、长达数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后,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后减重至280吨。 1953年8月10日,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半山腰平坦处)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经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处理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

要想把这么大的的庞然大物运抵北京,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是一大难题。要运到北京,首先得从料石场运到青岛市最大的货运站——大港货运站。

1953年8月19日,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碑心石运输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空军油库)。运输途中,工人们在铁轨前方用推土机当牵引,拉着轮滑组中的一根钢索前进。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如此循环往复,巨石途经王家麦岛、徐家麦岛、辛家庄、浮山所、湛山、延安三路、走到了辽宁路最后到达大港火车站。王文健至今还对这些场面记忆犹新,当时一天走不到一里地,15公里的路总共走了 35天。途中不光有“拆迁拆房队”开道,还有警察站岗放哨……队伍走到哪里,帐篷就搭到哪里,一行人就这样在路边睡了35个夜晚,成为运输史上的经典。

9月28日,在青岛孟庄路车站,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根据铁道部规定,该车载重为100吨,因此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抵达北京。青岛起重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