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互联网 ”之于传媒供给侧改革,有啥用、该咋用?

 pursuitman 2017-01-09
导读:
当前,我国传媒业产能过剩、同质竞争现象严重,而同时精品内容匮乏、国际竞争力偏弱。这表明媒介产业的供给侧出现了较大问题,需要推进媒介产业内部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调整来改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 ”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看传媒”整合多位专家观点,供大家参考!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调整。将其应用至传媒业中,其主要意义在于减少媒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无效产能(如同质化内容)和低端供给(如庸俗的网络视频),扩大有效产能(如差异化的创新产品)和中高端供给(如精品影视剧、高雅节目等),增强媒介产品的供给结构对当前以及未来大众对文化产品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媒介产业中的资本、资源、人才、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从而使得我国媒介产业的供给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文化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互联网 ”也同样作为国家战略,可以促使媒介产业传统的依靠单一媒介形态(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产品生产的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在“互联网 ”通用技术的催化之下,媒介融合将成为媒介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互联网 ”之于传媒供给侧改革,有啥用?
首先,“互联网 ”能够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高效耦合。供给侧改革并不是片面地强调供给侧而忽略需求侧,没有需求侧的供给侧改革无异于单腿走路,因此只有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才能促进我国的产业迈向中高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 ”在根本上解决了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信息顺畅流通的高速公路,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供需错位现象造成的低效产能。

其次,“互联网 ”加速了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和进程。“互联网 ”时代的市场瞬息万变,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呈现出一种加速前进的态势,消费者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最新消费热点保持全球化同步,供给侧必须具备不断创新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就像苹果手机那样持续发布新版本、推出新品类,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

再次,“互联网 ”驱动着供给侧的融合创新。“互联网 ”消融了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固有界限,使得人才、资本、信息和数据能够在各个产业之间自由流动,从而推动着处于供给端的企业不断进行着交叉融合和跨界创新的尝试,催生了大量的高效产能和中高端供给,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在线医疗等,创造了新的消费热点。

而具体到媒介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深刻地改变了媒介产业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促进了媒介融合的深化发展。传统媒介形态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双重属性,这就使得它们既充当了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同时又是政府机关的延伸,既追求市场获利,又承担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官商两面”身份,这种特殊身份使它们并不存在生存和经营上的压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媒介产品的生产也相应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僚化的线性生产模式,很多时候并未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活动。
 
可见,媒介产业供需错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侧出现了问题。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 ”技术体系的普遍安装和广泛应用,打破了原来各种媒介形态之间清晰的界限和垄断的市场,使得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成为媒介融合时代的一种数字化、市场化的媒体形态。
“互联网 ”时代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更是赋予媒介产品的每一个用户发出声音、表达需求的权利。媒介市场需求端的话语分量越来越重,使得原来由供给端主导的天平向需求端逐渐倾斜。“随着全新的通用技术使得消费者或用户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传统的媒介产业价值链也相应地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精准把握用户的媒介需求并找到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的内容产品和解决方案,再投入相应的人财物、资产及具备相应能力去实现这些方案,成为媒介组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也使得“互联网 ”时代的媒介产品供给模式发生重大变迁——
这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之间的完美匹配。可以说,正是“互联网 ”强化了需求端的话语力量,对传媒业的供给端产生了“倒逼效应”,才极大地加快了传媒业供给侧改革进程。

“互联网 ”之于传媒供给侧改革,该咋用?
当前,传统媒体日益陷入困境:用户大量流失、广告大幅下滑、人才流失严重、话语权大幅削弱。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已经促使人们移动获取信息的需求成为可能,促使传统媒体的变革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传统媒体应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平台,快速实现新媒体的建设,完成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更有效地参与移动互联时代的竞争。事实上,当前传统传媒业的发展,不但受众不满意,媒体人自身也不满意,也就意味着出现了典型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那么,如何利用“互联网 ”来推进传媒业的供给侧改革呢?

1.打造“互联共享、技术引领”的数据信息整合平台,形成媒体云平台。
许多传统媒体有深厚的数据实体沉淀,但缺乏释放大数据的潜能,也缺乏变通的数据销售模式。它们对自身产生海量的数据难以有效利用,也就无法形成变现能力。许多传统媒体信息数据的产生、收集、存储行为,都是数据链条的末端,不像互联网企业,能将自身数据与平台数据结合使用,并利用云计算的能力完成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和渲染,促进信息的快速加载,增值变现。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充分整合,形成大数据资源中心,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逐步形成数据驱动的趋势预测性新闻机制。传统媒体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在资本市场某项重大政策出台前后,采编部门的编辑记者可以快速地依靠数据库做出分析和判断、写出报道,这些报道和其他媒体的记者凭自己经验和判断写出的报道相比,客观性较强。

2.打造“智能生产、深度挖掘”的智能传播平台,完成新媒体智能化特色。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评价:“数据,已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立足于传统媒体形成的云平台,以大数据智能分析工具作为技术支撑,将传统媒体旗下的媒体资源融合共享使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发布”的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通过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新闻、数据驱动的深度报道、数据驱动的新闻线索与选题发现、数据驱动的可视化叙事等。

3.打造“用户至上、精确推送”的用户分析平台,适应新媒体的受众反馈。
传统媒体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传统媒体只有受众而无真正用户,且受众也在大量流失,因此要实现真正的转型必须重建用户连接,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信息智能匹配获取用户以重新建立用户连接,关键在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打造大数据用户积累,有效地吸引用户,并在完成巨量用户积累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进而实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再造。而大数据实现的前提是信息海量且全面。要利用数据,首先得识别用户,尽可能多地记录用户长期连续上网行为,包括跨区域、跨终端、跨应用、跨网络的轨迹,网上行为被真实记录并加以量化处理后,割裂的信息就串联成一条完整的数据链,链条越长,信息便越准确,并且越显现价值。目前,大数据正改变着传媒产业的内容生产模式。

归纳来说,就是把受众转变成用户;把内容生产以流程为中心转变成以数据为中心;把信息技术从传统技术转变成智能分析;把媒体形式从单一媒体形式转变成融媒体形式;把媒体平台从封闭系统转变成开放平台;把媒体运营平台转变为“运营 创投”平台;把媒体平台转变为孵化等综合平台,从而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华丽转身!
来源:刘庆振,《“互联网 ”对传媒业供给侧改革有何意义?》,公众号“媒意见”;马玉荣、张明钟、孔剑平,《移动互联引领传统媒体供给侧改革,新技术融入新媒体建设》,公众号“玉荣财经时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