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古中山国考古:唤醒沉睡的神秘古国

 天宇楼33 2017-01-09

收藏虽无捷径,但给您一点点建议或参考,也许可让您少走些弯道!





推荐关注:

推荐关注:收藏类精彩公众号(一)点击进入

推荐关注:收藏类精彩公众号(二)点击进入




欢迎关注公众号:古美收藏


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今天石家庄一带的这片土地,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曾有80余年的时间,既不属于燕,也不属于赵,而是属于一个名为中山的神秘国度。


发掘前的中山王公式墓和哀后墓墓丘


为了与汉代的中山国相区别,考古学家称之为“古中山国”。


它曾一度被魏国所灭,也曾灭而不亡,在太行山东麓快速成长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然而,却又在盛极一时后,倏忽之间,王厦倾覆,就此沉寂。


少有史籍记载,几乎无人问津。两千余年,它被人遗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考古发掘将古中山国从沉睡中唤醒。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俱乐部


当岁月再度刻下几多年轮,我们请到已经80岁高龄、曾亲历古中山国考古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馆员刘来成,讲述那段苦苦探索、证实、揭秘古中山国的考古发现历程。


在河北省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中,有三件来自位于平山县的古中山国都城遗址。


古中山国考古发掘现场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当上世纪70年代“古中山国”考古发掘工作刚开始在平山县进行的时候,却并不被看好。


今天再回首,器物华美、技艺精湛的古中山国,实在是一颗在历史长河中掩埋太久的耀眼明珠。


欢迎关注公众号:今日重点


独特墓室结构保住“整库”文物


“也许,就该着我去做古中山国考古吧!”


2016年12月12日上午,石家庄市建华大街省博宿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馆员刘来成家中。陷入回忆的老人,半仰着头向后斜靠在沙发上,几乎是自言自语地感慨着。


老人至今清晰记得自己与古中山国的第一次“擦肩”。


“那是1974年3月的一天,我刚从邯郸出差回来,一进办公室,就看见同事孟浩正在端详几张照片。”


“这是哪儿?”当时在省文物管理处工作的刘来成,一瞥之间,看见照片上是两座高大的土丘和正在土丘附近取土的农民。


“这是我在平山县上三汲公社出差时看到的,感觉是墓葬封土,就拍了几张照片。”孟浩回答。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刘来成的第一感觉是,“好有气魄啊。”


说来也巧,就在刘来成看过照片之后不久,河北省博物馆(今河北省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赵巨川,又向刘来成展示了几件上三汲公社社员挖出的战国时期的铜套杯、铁带钩等文物。


“又是这个‘上三汲’。当时我就想,应该找机会去实地看看。”刘来成说。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家大部落


几天后,借着在石家庄多地进行考古调查的机会,刘来成和同事尤道源一起,坐上了开往平山县城的公共汽车。


“到了县城,我们每人租了一辆自行车,一路打听着往上三汲公社骑。骑出县城大概20多华里之后,我俩隔着滹沱河,望见路边果然有两个并排的大土丘,十几米高。走近了问老乡,才知道那里就属于上三汲公社。”


中山王铁足铜鼎


刘来成当时就意识到,这两个土丘大得不寻常。


“目测直径就有90多米。当时村民仍在土丘顶上取土,挖出的一些筒瓦、板瓦的碎片就堆在一旁。而且我们发现,土丘附近有一座古墓,墓口已经在取土时露了出来。”


由土丘之大,刘来成他们推测,那下面可能是一座贵族墓,甚至是王墓,露出墓口的古墓可能是陪葬墓。土丘顶部的筒瓦、板瓦形制看起来像是战国时期的,而且墓顶当时可能曾有大型建筑。


欢迎关注公众号:正点鉴藏


这一推断不久后便得到了证实。


这两座土丘下面,一处是将战国时期古中山国推向鼎盛的第五代国君中山王公式之墓,另一处是先于其去世的王后之墓。


而上三汲公社,也就是今天的平山县三汲乡,正是史籍所载古中山国灭亡前最后的都城——古灵寿城的核心所在。


“快回去汇报,调人,支摊儿,进行抢救性发掘!”刘来成嘱咐上三汲公社的负责人看管好现场,便兴冲冲赶回石家庄,将现场调查结果向上级作了汇报。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但当时的省文物管理处,几乎无人可派:石家庄市藁城台西商代遗址考古正在进行,定县(今保定定州市)一处汉墓出土的竹简也待整理……勉强凑得人手已是当年11月。“当时,所里调派了我和陈应祺等4个人到上三汲公社进行考古工作。”刘来成回忆说。


可刚一到现场,他们就吃了一惊——


欢迎关注公众号:正路收藏


“村民们不但挖开了那座开口的墓,还端来挖出的一簸箕玉器碎片给我们,直问我们他们能不能因此受到表扬。殊不知我们看着那一簸箕碎玉,心都在疼……”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刘来成还是一脸无奈——玉器出土前的位置、排列方式都被破坏了,许多最原始的考古信息也因此永远消失了。


“当时要是再不张罗起来,更多的地下墓葬遗址可能说破坏就破坏了!”多年过去,刘来成的话语中仍流露着遗憾。



1974年11月,古中山国考古工作正式开始。


经过初步探测,考古队在土丘一带发现了多处制作陶器、铜器、玉器的手工作坊遗址,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夯土地基和7座王族墓及多个陪葬墓,其中编号1号和6号的是王墓。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趣闻


发掘从1号墓的多个陪葬坑开始,其后又陆续发掘了被严重盗掘的3、4、5号王族墓。尽管出土了多件玉器、车马器、铜器等,但让考古队员们失望的是,竟无一件可以帮助认定墓葬归属。


直到1975年春6号墓的发掘开始,整个考古队的期待又高涨起来。因为,这是第一座被打开的王墓。



可发掘结果是,主墓室已被盗掘,空无一物。


就在大家感到失望的时候,考古队决定,沿主墓室椁室的边缘范围,向外加探。


一铲,一铲……终于,一些掺杂着朽木木屑的灰土出现在从探洞里提上来的洛阳铲中。这些灰土,与周边夯土土层显然不一致。


有门儿!


最终,经过探测,刘来成他们居然在主墓室东西两侧,各找到了一个与主墓室并不相连的陪葬库。这,后来也被证明是古中山国独有的墓室结构。



打开两侧陪葬库,考古队员如同中了大奖一般兴奋起来:几百件精美文物因为这种独特的墓室结构,幸运地躲过了盗贼的洗劫,依然静静沉睡在原处。


“是‘山’,中山的山!史籍有载古中山国‘山在邑中’,与山大有渊源!”当刘来成看到西侧陪葬库里铜山字形器时,激动得大叫起来。


此前关于此处为古中山国遗址所在的推断,有了新的线索。考古工作者们向最终的真相靠近了一步。


欢迎关注公众号:古玩大江湖


6号墓东西陪葬库共出土铜山字形器一组6件,高度均为143厘米,每件重50多公斤。器物下部都做成了可以安插木柱的圆筒状,出土时有的筒内还残留着朽木。


今天,在省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第二展厅王室宝藏展厅,这6件铜山字形器与此后1号墓车马坑出土的5件略小的铜山字形器被重新插上木柱,分两排陈列在展厅入口处。两千多年后,这些仪仗礼器,仍静静地宣示着昔日古中山国的气势威严。



金银勾勒出“艺术的民族”


1976年,省文物管理处总结古中山国6号墓的阶段性发掘成果,连同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掘成果一起,在正定大佛寺举办了一次考古成果展览。


神秘的古中山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就引起了参观者浓厚的兴趣。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乱弹


人们不禁追问,古中山国从哪里来的?


有一种较为公认的观点认为,古中山国的先民是北方民族狄的一支,名为白狄鲜虞,本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北部,因受春秋时期晋国及战国时期魏国的排挤、打压,逐渐向中原一带迁徙,期间甚至被魏灭国,但幸未衰亡。公元前380年前后,在当时古中山国国君桓公带领下,于太行山东麓的古灵寿城定都复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敌环伺、随时面临战乱之危的小国,其工匠竟掌握了不逊于战国七雄的错金银镶嵌技艺。



“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


“仅1号墓出土的错金银器物,就足以让人惊艳赞叹,古中山国因此被郭沫若赞誉为‘艺术的民族’。”刘来成自豪地说。


1977年,古中山国考古发掘的重头戏——1号大墓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


为什么最早挖的不是最大的1号墓?


“经验不足,怕破坏墓室结构和文物,不敢轻易上手。到了1977年,有了两年多前期考古铺垫,又有了6号墓的发掘基础,这才敢动。”刘来成解释说。


欢迎关注公众号:漫谈收藏


果不其然,1号墓与6号墓的墓室构造甚为相似。


同样是主墓室被盗,也同样有与主墓室隔绝的陪葬库。不过,除了东西各一个陪葬库外,东北角还有一个。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长97米,比6号墓的规模更大。


在东西陪葬库,考古人员各发现了一对带翅膀的神兽。神兽怒目圆睁,张口咆哮,双脚随时准备腾空跃起,其表面用粗细不同的银片、银丝镶出生动的云纹,神采奕奕。这种神兽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有人提出它酷似我国神话传说中风神“飞廉”的形象。



比之更令人惊叹的是东侧陪葬库里出土的另一件珍贵文物——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这件文物是省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不准翻模复制的文物。


案,是古代的小桌。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出土时,木质的案面已经腐朽,只留下案座,案座上错金银纹饰流畅斑斓。


“案座底盘为圆形,由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上方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反勾住头上的双角,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扭结处四只凤鸟引颈展翅而出。”今天,拿着文物图片给记者讲解时,刘来成还不由自主地露出心驰神往的表情。


欢迎关注公众号:古玩你我他


甚至,担心自己无法形容出器物设计上的奇巧匠心,老人特意反复叮嘱记者,一定要去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原件。“走马观花那样看可不行哦,你要平视、仰视、俯视,变换各种角度细细地看,甚至龙凤身上每根金银丝勾勒的线条都不要放过,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而且,这件镇馆之宝还具有建筑学领域的开创意义。


“四条龙的龙头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斗拱托起案框,斗拱的样式是按照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制成,这将原本史籍中记载的斗拱技术出现于汉代的时间提前了百余年。”刘来成说。


同样从1号墓东侧陪葬库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也是古中山国匠人精湛技艺的绝佳代表。


作者:河北日报  李冬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