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雾霾对心脏的危害甚至会早于肺脏

 智汇百川 2017-01-09

7日晚,盘踞京城上空9天、长达212小时的“跨年霾”终于撤离,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布消息,解除重污染橙色预警。

1月8日上午,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在一场防霾讲座中就如何进行个体健康防护提出五点建议。

他主张居民应减少外出,避免接触雾霾。“减少出门是雾霾天气情况下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他介绍,居民可在自家阳台、露台和室内种植绿植。

但他并不提倡将绿植移入室内。“植物没有阳光照射,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此外,植物虽有一定吸附作用,但一般家庭的植物密集程度只能起到微小的作用。”潘小川说。

对于有晨练习惯的居民,潘小川建议停止晨练。他指出,太阳落山或其他无太阳情况下,土壤散热快,近土壤空气跟着散热,导致地面先冷,高处却比较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空气没有对流,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严重。长夜后的早晨正是最严重的时候,雾霾高发。由此,他建议居民停止晨练并在中午时段开窗通风。

潘小川还建议居民外出时,多乘公共交通、不要骑自行车。他的学生通过实验得知,骑车出行时一般人的肺量会大大增加,一般增加至少2-4倍,吸入的空气是走路时8-10倍,所以吸入的大气污染物也会相应明显增加。

北大教授:雾霾对心脏的危害甚至会早于肺脏

潘小川还直言,市面上并无针对防霾的食品,但居民如果注重科学饮食,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增加了抵抗力,在防霾方面肯定是有帮助的。

目前,有某些静电式机器,声称不耗材并利用静电过滤有害气体。对此,潘小川称,这早就被辟谣了,但市面上还有相关的产品。

“有害气体是无法被过滤的。如果能过滤有害气体,那氧气也过不来了。而且,静电的过程很难避免电离气体之后产生的锈氧,那对健康也是有害的。”潘小川认为,采用瀑布原理、利用细颗粒物的可溶解性,用水来吸附颗粒物是合理的,类似下雨可以净化空气。

讲座中,潘小川还谈及雾霾的原因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从物理角度看待雾霾,雾霾的产生是因为大气边界层的位置发生变化。大气垂直结构中,对流层是其中的最底层,对流层以上为平流层,大气边界层即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界限。大气边界层越低,空气流动范围就越小,大气污染物越无法扩散,特别是在晚上,边界层很低,只有几百米。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由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外来组分组成。恒定组分包括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可变组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外来组分有煤烟、尘埃、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其中,外来组分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雾霾也正是外来组分过多的结果。

潘小川指出,虽然雾、霾常同时出现,但这两种天气现象确实有着区别。雾是空气中相对湿度饱和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冬季早晨,主要成分是气、水,无颗粒物,而霾是气、液、固三者相混合的,能见度低。霾发生时不仅相对湿度明显小于雾,而且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当PM2.5尚未进入大众视野时,关于空气质量大众了解到的是PM10。关注PM2.5是因为它可以直达肺深部,其表面积比PM10大几十倍,而且长期于悬浮空气中。

长期接触雾霾的人群还可能会出现慢性危害,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炎、哮喘、肺癌。潘小川同时也表示,虽然有动物实验的证据表明雾霾与疾病有关,但很难明确其中的关系。

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μm,进入人体后,不仅影响肺部,更明显的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因其细小,直接进入肺泡以后迅速穿过呼吸膜,进入肺静脉。而肺静脉的血直接进入心脏,参与肺循环,新鲜血液再进入心脏主动脉、心室,刺激心肌有可能导致心梗、心绞痛。潘小川表示,雾霾对心脏的危害甚至会早于肺脏。

“质量浓度一样的情况下,PM2.5粒子数更多,细颗粒物的表面积更大。这意味着粒子表面会吸附更多有毒有害物质。因为从本质上讲,PM2.5对身体的危害不是粒子本身的危害,而是粒子表面吸附的物质对健康的危害。”潘小川表示,细微颗粒物因其细,可以长期悬浮空气里,短期内细颗粒物可能沉降到地面,但一旦有风吹过或有人经过,它就会进入大气,造成二次污染,又被人体吸入。

潘小川指出,雾霾对人体有急性、慢性两种危害。急性危害如1952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0洛杉矶汽车尾气型大气污染事件。

“我国目前还没有此类急性危害。因为现在都有预警,大家都会预防了,不像那个年代,大家不把雾霾当回事,照常工作、生活。”英美等国解决雾霾问题花费五十年左右,潘小川表示,居民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国或为1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