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海阔天空0799 2017-01-09


1

把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城市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城市体系从垂直化的“等级秩序”进入扁平化的“网络时代”;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则从基于规模和首位度的“中心城市”,进化为基于联通度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未来30年,世界仍将处于深度大调整大变化中,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将进入以城市为中心的运行格局,全球城市将在自我重构中呈现新特点新使命。

创新在全球城市功能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技革命将深刻改变全球城市的运行脉络,全球“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升级,创新在城市功能中地位更加突出,全球城市从“资本之都”转向“创新中心”,知识经济跃升为全球城市的主导经济形态。人才将成为全球城市的核心资源,能够为高技能劳动力提供高质量生活的城市更具竞争优势。城市以更智慧的方式运行,城市在实体和虚拟空间中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城市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向。

全球城市作为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节点功能更加突出。全球城市作为要素配置节点,体现更高“连接度”的“世界门户”区域更具竞争优势。作为产业技术策源地,全球城市定位从“产业链”转向“价值链”视角,成为高附加价值环节的重要节点。作为经济活动中心,全球城市将吸引更多非政府新兴治理主体加入,发挥国际合作交流的服务协调功能。作为全球治理重要参与者,全球城市在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对接与制定过程中,承担更多协同治理和制度创新功能。

全球城市发展理念从注重硬实力转向“以提高生活品质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包容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如何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超越吸引资源与功能集聚,成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谋求生态文明进步是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能否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能否构建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多元包容都市社会、文化融合与创新,都将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关键。

作为人口、社会与文化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方,全球城市治理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城市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收入极化和社会分层更为显著,文化碰撞和利益博弈更为尖锐,极易引发中产阶层的不满与抗争。全球城市治理亟待在“包容、有序、高效”等多重政策目标和治理中构建新平衡,公共政策面临深刻修正。


2

 上海发展战略导向和愿景目标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未来30年,全球发展大势和中国崛起前景,将为上海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网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为上海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功能提供更强大动力。上海作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将承担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和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综合性全球城市,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深度参与全球竞争、落实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未来上海发展导向要强化全球都会地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文化中心,在要素定价、信息发布、规则制定等方面形成全球影响力。强化亚太门户地位,建设并发展成为亚太航运中心和信息枢纽港功能,成为全球核心资源和战略要素在亚太地区集聚扩散的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强化国家战略先行者地位,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桥头堡和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强化区域龙头地位,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和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作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城市群。

二是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枢纽功能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全球经济、文化、创新等领域承载全球性功能,具备全球领先的话语权。发挥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全球重大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推进重大科学发展和创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发挥投资管理功能,成为全球价值链、投资链、贸易链上的管理中心,对全球投资管理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高端功能形成管控能力。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具有促进全球资源高效配置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和功能平台,成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枢纽和跳板。发挥人才集聚功能,形成具有影响力、吸引力、配置力的全球人才枢纽。发挥文化交流功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化大都会和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发挥信息枢纽功能,成为全球信息网络中信息流动性好、信息配置力强、信息开放度高的战略枢纽。

三是彰显中华文化特质和引领现代文明的全球城市,对世界新兴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示范影响和导向能力。科技创新的全球领先城市,在创新思想激发、基础科学研究、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开发等方面引领全球潮流。生产变革的全球引领城市,成为信息化时代生产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的引领城市,在资源节约、清洁能源等诸多方面建立全球领先的示范效应。智慧生活的全球示范城市,在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建设上走在全球前列,成为泛在互联、智慧、智能的未来城市。文化融合的全球典范城市,凸显海派文化高度的学习力、继承力和融合力,成为大气谦和的文化吸纳之都、包容并蓄的文化聚集之都、深远睿智的文化创新之都、时尚繁荣的文化共享之都。

面向未来,上海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塑造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打造一座集中展示中国梦的全球城市,为所有人提供实现梦想的空间和全面发展的机会,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未来30年,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不懈追求和奋斗中,我们要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创新活力之城。作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创新链接城市和节点枢纽城市,创新氛围浓郁,创新资源密集,创新实力雄厚,是国际性重大科学发现、原创技术和高新产业的重要策源地,跻身全球重要创新城市行列,成为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活力城市。

我们要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开放繁荣之城。集聚众多跨国公司总部等功能性机构,构筑高度发达、高度国际化、具有高度连通性的综合服务功能,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协调中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功能更为多元、能够提供更多机会的繁荣城市。

我们要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生态宜居之城。为人们创造既舒适又便利、既繁荣又可持续、既安全又放心的居住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让上海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聚居地,呈现清水环绕、绿意盎然、环境优美的城市风貌,成为彰显世界标准、引领亚洲新生活的宜居城市。

我们要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文化魅力之城。在东方海派文化基调上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融合世界先进文化,让上海成为多元文化思想的交流地、丰富文化产品的汇聚地、前沿文化创新创意的共享地,成为一座富有魅力、和谐多元的人文城市。

我们要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包容共享之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将增强市民幸福感和感受度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为人们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公平竞争的舞台,让上海成为亲和包容、平等共享的包容城市。

我们要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治理典范之城。通过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社会善治良治,为我国其他城市和区域的治理提供示范。让上海成为全球城市良好治理的典范,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窗口。


3

 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转变发展模式

 上海城市发展经历了从计划推动模式到要素投入模式,再到效率驱动模式的演变,现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未来30年,上海发展将面临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等多因素底线约束,也将面对因城市开放度提升、全球连通性增强、城市人口大规模流动等新情况所导致的外部性影响加大、多元文化冲突、城市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等诸多挑战。上海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之路。

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坚持科技创新、人才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要素供给质量,采取促进创新的战略和政策,实现更有活力、更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创造丰富优质的就业机会。

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坚守底线约束,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实现规划建设用地限制性增长,锚固城市生态基地,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确保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推行集约紧凑、功能复合的空间利用模式,发展节能降耗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的生活方式,减轻城市过度负载,为未来发展留足战略资源和战略空间。把环境魅力和绿色竞争力作为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坚持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永续利用,打造生态、有复原力的城市和社区,营造绿色、安全、便捷的宜居环境。

坚持走韧性发展之路。针对人口变化、技术变革、重大事件、重大风险和灾害等不确定因素,构建富有弹性的城市系统和治理机制,实施战略空间留白,开展规划动态调控。强化对困难情境的预防、响应及恢复,建设品质可靠、恢复能力强的基础设施,打造海绵城市,果断处理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带来的可能性威胁,关注和处理导致城市脆弱的核心问题,培育足够的城市储备能力。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在尊重文化传统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增强城市人文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作者:肖林,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本文为2016年10月30日作者在第三届“全球城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