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PI、PPI五年后再现剪刀差,出现这个剪刀差代表着什么?-爱投资官方的回答

 网摘文苑 2017-01-10

中国11月CPI同比2.3%,连续第三个月上涨,为2014年7月以来最高;PPI更是超预期上涨至3.3%,连续第十一个月回升,创5年来新高。时隔五年,“剪刀差”重现。

因为历来PPI与CPI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性,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带动PPI上升,然后逐步传导至下游领域,所以很多人都担心是否因PPI的快速上涨从而导致CPI出现上升而导致通胀?

对此各大专家都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评述,我们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目前来看,虽然CPI和PPI同步上涨,但PPI的涨幅明显高于CPI,这说明物价上涨主要还是在上游行业,而中下游行业由于终端需求没有坚实的基础,提价能力不足,因此被迫承受及消化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给出的判断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确注意到CPI中非食品的价格出现上涨的趋势。特别是服务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住与行是两个比较刚性因素,因此PPI可能会通过房租和成品油的价格上涨传导至CPI。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轮PPI上涨主要是生产资料上涨,跟CPI相关的消费资料价格相对稳定。业界认为,目前短期源自于上游行业的非典型通胀压力不足以催化全面通胀,同时也不构成货币政策立场改变的动因。从供求平衡来看,目前还是产能过剩。从货币供给量来看,基本是一个温和的状态。基于这两个核心因素考虑,应该不会出现过快的通胀增长。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此表示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力度加大产能的削减对价格预期有提振作用随着大量稳增长政策陆续落地下游市场需求逐渐改善也能够带动工业出厂产品价格企稳。刘学智预计未来PPI同比增速会逐渐回升四季度有望转正。

英大证券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未来CPI可能会在2以上运行,未来预计仍会出现稳中向好的格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由于2017年春节时间较早,年终消费需求是否,物价涨幅短期控恐怕不会再下行,预计未来两个月物价涨幅仍将维持在2.3%左右,物价整体水平将保持稳定。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点评称,“中国已进入一轮新的通胀周期,央行的下一步动作应该是加息,而不是降息。”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点评称,“新周期归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胀归来”。未来两个月CPI将继续上行,1月CPI由于基数原因存在逼近3%的可能。在全球通胀趋势性上行中,中国CPI上行难以避免。央行应适当考虑加息议题。并表示仍然长期看好股市“健康牛”,长期看空债市。

天风固收团队点评称,PPI数据明显超预期,各类工业品价格出现普涨,煤炭、钢铁和有色价格上涨是最重要的推动利率,需要关注PPI涨幅快速扩大对货币政策的边际影响。同时需要警惕通胀预期的演变,结合当前的货币环境,利率下行阻力较大。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则认为,11月及12月初,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供需两弱”的格局:终端需求中,虽然外需短暂改善,但内需中地产继续走弱、汽车后继乏力;工业生产中,发电耗煤增速拐头向下;但工业品价格仍是涨多跌少。在供需两弱的格局下,供给而非需求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决定因素,上游成本端价格的上涨逐渐向中游传递,并带动补库存。然而,随着下游需求转弱并逐渐传导至中上游,毛利的收缩将引发价格上涨和库存回补双双放缓。

中信证券债券研究首席则认为,11月CPI和PPI双双超预期,持续释放出经济企稳回升信号,对货币政策约束加大。同时,未来CPI有望稳中回升,PPI在去产能等政策作用巩固、基建投资加码提振相关需求下将保持扩张,并提振下游消费价格,推动通胀温和上行,货币政策约束加大。通胀无忧和经济回暖制约货币政策空间,而同时海外加息扰动不断,贬值压力仍存。再考虑到国内资产泡沫问题,货币政策在内外双重压力将更为谨慎,转向“主动调结构、主动去杠杆、主动防泡沫”。同时国内外货币政策联动下,全球债市利空传导加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