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之器古琴, 修身 养德 正气

 LD怡苑 2017-01-10

古琴 离骚 葛勇 - 心闻妙香

中国传统文人斫琴:包含琴理、音律、制曲、操缦、琴史、斫制等等种种,实乃一大学问,文献之丰富、内涵之深广、哲理之精微,实非任何其他乐器可与比肩。即以琴器之制作而言,也迥异于一般乐器之制造,远超工匠技艺之域,而臻艺术创造乃至哲学、宗教之境。




上溯琴文化之源流,古琴之斫制被历代文人尊为圣人之创造,其中孔子称之为圣人之器。明代《神奇秘谱》所谓:“琴之为物,圣人制之。”而琴之作用,也非一般音乐艺术之娱乐,而有关社会教化及个人性灵修养:是“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术业有专攻”,当热爱古琴者在斫琴方面有突出成就,后世便称为“斫琴师”,视作“造琴工匠”,最著名如唐代雷威、张越、宋代马希仁、元代朱致远、明代祝公望等。恰如历代文人因其在琴、棋、书、画或诗、词、歌、赋方面的突出成就而易被后代称为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一样,实则他们在当时只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文人,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中,许多还是朝廷要员,如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耶律楚材等。斫琴也然。


我们通常认为造琴是琴工、琴匠之事,往往忽略了“文人参与斫琴”的历史事实,由此也就难以深入体认“斫琴”作为一种文人之精神创造的文化哲学意蕴。古琴斫制将大自然中的朽木和蚕丝制作成璨发清虚旷远之太古遗音的妙器、“君子修养之物”,给琴人和知音带来深度的精神享受,实乃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大创造。




历代琴书中,在曲谱前几乎都有论及“造琴”的文字。这也是古代《琴书》与现代《乐谱》不同之处。造琴,本就是琴学的重要部分,是琴人对良琴佳器和太古遗音执着追求的体现。


今人论古琴制作,一般仅从工艺流程言,谓有选材、烘干、制作槽腹、合琴、髹漆、合光、退光、缀徽、上弦等。更有具体而论者,谓斫琴包括木工、漆工等。就斫琴之道而言,进入工艺流程只是斫琴的实施阶段。实施制作工艺之前的琴学修养,才是能否造出良琴佳器的关键。这也是古往今来造琴者众多而上品良琴稀有的原因。极端之例便是今日之工厂造琴,由于纯粹是技艺行为,大多无琴人指导,流水作业,虽百千余张而无一“良琴”。其下焉者,形制恶俗,工艺粗劣,音声空响而干燥,真是玷污“古琴”两字,殊堪一叹!斫琴之道约有三要,谓:“见地”、“斫法”、“审音”。




圣人之器,创自伏羲,成于黄帝,法象乎乾坤,用宜乎妙道,含太灵气,运九十种声。初制五弦,加于文武。建龙凤之号,通鬼神之幽。其声正,其气和,其形小,其义大。如得其旨趣,则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任之以天真。明其真,而反照动寂,则生死不能累,方法岂能拘?

古之明王君子,皆精通焉,未有闻正音而不感者也。昔者师襄鼓琴,则有游鱼出听,六马仰沫。有形之物、无语之兽,尚能感之,况于人乎?

自正音失而琴道乖矣。

琴能制刚,而调元气。惟尧得之,故尧有神人畅。其次能全其道,则柔懦立志。舜有《思亲操》、禹有《襄陵操》、汤有《训佃操》者是也。




曹昭说:“古琴惟有孔子、列子二样琴合古制。若太平古琴,以一段木为之;近有云和样者,其样不一,皆非古制也。”同时,“古琴论”中一条“琴有五不弹”的内容,说得非常精彩:“疾风甚雨不弹。廛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右五者,所以尊圣道而尽琴之理也。)”

郑声之惑人也,正性邪,淫心生,乱男女之别,动声色之偏。故视琴听音,可以见志观治,知世道之兴衰。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以平天下之心,为太平之乐也。

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





圣人之器
圣人之器 古琴文化

操琴通乐,与民同乐

修身、齐家、乐天下

圣人之器,秉承儒家文化, 弘扬礼乐文明,

依托中华演讲局,为各色国家,几千名流政要,

斫琴通乐,达到修身、齐家、制琴、乐天下的与民同乐之愿景。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圣人之器,古琴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