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历史,陈寿的《三国志》相对来说,是一部可信度有依据的历史记载。曹操手上谋臣众多,其中最厉害的,堪称首席谋主的当属荀攸。正史记载曹操说过:“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无疑告诉我们,曹操的能够克敌致胜,至少大部分是荀攸的谋略,甚至超过郭嘉,为什么却一直默默无名呢? 首先,三国这段混战历史,之所以如何家喻户晓,需要感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传奇小说以及相关评书,因为它的流传以及影响力,导致三国的武将和谋臣基本超越所有历史朝代的名人,而在《三国演义》之中,荀攸的出场太少,能力被弱化,荀攸的身份和某些计策,移花接木的转嫁到了郭嘉的身上。甚至,很多关于荀攸的历史记载内容,比如荀攸画策突袭白马,斩了颜良;许攸来投,诸将怀疑,只有贾诩和荀攸劝曹操去袭乌巢;之后张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纳,只有荀攸判断可以收纳等等,都没有写在《三国演义》之中,从没有人熟知。 其次,荀攸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叔叔,叫荀彧。荀彧基本上是曹操的心腹重臣,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因为荀彧的太出名,而且比荀攸年轻,光芒到掩盖了荀攸。 再次,荀攸作为一个谋臣,或者其的出谋划策的证据,没有留下来。正史记载: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荀攸的十二奇策,被好朋友钟繇带进坟里去了,多可惜。 从次,荀攸比较低调,从向曹操献策就可以看出。《三国志》记载,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一个低调的谋臣,没有郭嘉那样的风流韵事,也没有荀彧那样的悲催命运,没有贾诩那样的毒入人心,自然没有多少人认得。 最后,值得一提,就是当下的各类三国版本的游戏设定基本把荀攸的能力搞得很垃圾,让不少玩三国的朋友的人,都不喜欢荀攸;以及现在的电视剧等出演荀攸的演员太过于路人甲。从而,也降低了荀攸的知名度和熟悉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