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漫谈郭嘉为何会提出“十胜十败”?

 瓜子心 2020-08-08

前言

三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各地诸侯林立,丝毫不亚于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中期的吴蜀魏的三足鼎立更是一段佳话,三个国家之间的恩怨情仇更是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素材与历史借鉴。古代的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众多谋臣大士的隔空较量。

其中曹操曾说,“天下纷争,我大魏国力最强,但论内政也是我大魏内政最乱”,复杂的皇室关系,功勋老臣,各方势力的盘旋较量,甚至曹操老年在继承者的问题上,都多次徘徊不定,几个孩子背后的谋臣个个都不令人省心,但无一例外,荀彧、杨修甚至司马懿等等,无论多么聪颖过人,多么战功赫赫,都无法取得曹操心底的信任,不过,老话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独有偶,有一人却牢牢地取得了曹操地信任。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太尉曹嵩之子,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举孝廉出身,以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后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216年,被封为魏王。220年病逝于洛阳,谥号武,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公元207年英年早逝,谥曰“贞侯”。故本文我们从官渡之战之际,郭嘉身为谋士为何会向曹操提出“十胜十败”?

三国第一谋士郭嘉

一、胆大心细,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虽然早年跻身袁绍帐下,但是“良禽择木而栖”,聪明的人才不仅有宏伟的大局观,更能机敏地发觉身边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愚忠”。年芳21岁的郭嘉投身袁绍,通过几日的观察便发觉不对,对自己的好友,同时也是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

于是在辞官回家赋闲六年之久,不过在建安元年196年,当时对曹操生涯前期帮助巨大的谋士戏志飞去世,一时间对外没有好的谋臣,在荀彧的引荐下,郭嘉成为曹操的参谋军事官军师祭酒。战乱年代,有才华的人迅速封官赏爵并不罕见,但是郭嘉确实从一开始便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凭借着清晰准确的判断形势,以及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几个主要敌手的心理判断,让曹操为其才智所折服。曹操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三国志》史料封面图

曹操讨伐张绣战败建安二年(197年),甚至在战后收到袁绍写的羞辱信,虽然袁绍做法有些落井下石,上不了台面,但是这对于青年时期的曹操伤害极大,有种现在“杀人诛心”的感觉,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曹操觉得自己从兵力以及地理甚至家族背景方面不如对手,但是郭嘉此时却提出了“十胜十败”的著名理论,具体阐释了长远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并且根据双方领袖的心理做出的非常可观的分析,让本就雄心勃勃的曹操顿时信心大增,一举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建安三年(198年),当刘备被吕布击败投靠曹操时,刘备凭借着自己温和待人、低调行事的为人处世,慢慢地休养生息,与曹操帐下众人都相处的不错,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曹操的一次养虎为患,当程昱向曹操提出杀死刘备的时候,拿不定主意的曹孟德向郭嘉询问,郭嘉分析道,刘备确实有大志向,但是在当时,乱世之中,人民寻求依靠,民心所向是成就霸业的基础,刘备多次讨伐有功,在百姓心中有着英雄之名,冒然的在英雄穷途末路投奔我们之时将其杀害,容易背负杀害贤士的骂名,从而失去民心,曹操非常赞同,在留下刘备的同时提上了几分警惕。

但是当相处一段时间之后,郭嘉觉得刘备能凭借自己得个人魅力,召集到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猛将很得民心时,向曹操上谏软禁刘备时,却遭到了反对。这也造成了放走刘备,让后者成为日后的一大心患。

曹操影视剧形象

二、十胜十败成教科书般理论

郭嘉英年早逝,并没有留下一些传世佳文,唯一广为流传的便是在曹操面对袁绍时提出的“十胜十败”之说了。当然在后世看来,其中多处被指责为溜须拍马,拍马屁、哄上司开心等一直被人诟病,但是如果将自己放在当时的情景下,设身处地的思考,就会发现,此篇文章不仅不是马屁精,反倒是每字每句都非常合时宜,深深触动当时曹操的心。首先是当时的情形,曹操兵败张绣,袁绍为羞辱败军,给曹操寄来了嘲笑的书信,对于当时志在千里的曹操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郭嘉此时提出的十胜十败理论中,从历史、对手和心理这几个方面完美地给予了曹操极大地信心。

其中,第一“道胜”和第三“治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郭嘉非常理性且深刻地分析了历史局面衍生到现实情景,自己现在地处境源于汉末的大乱,汉末的大乱又源于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并且: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乱世出英雄,现在的百姓由于连年的战乱生活苦不堪言,需要强硬的统治者征服局面,给他们稳定的社会,袁绍的家族背景以及管理的方面很显然是不适用于当前这个社会的,这是历史角度的分析。

郭嘉提出“十胜十败”

第五、第六“谋胜”和“德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作为自己投身的第一个领袖,郭嘉对袁绍的为人认识地非常地到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这样准确地分析,在我们千百年之后的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准确,“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同样是三公四世的袁绍固有毛病,自身贵族的优越感,难以对下臣虚心低头更是众多末代皇帝颠覆的原因,在当时,作为战争中的对手,郭嘉能这样客观地分析,并且被自己的君主所信任采纳,无疑是历史上合作者成功的典例!

最后的“义胜”“仁胜”“度胜”“明胜”“文胜”“武胜”为人诟病不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贬低对手和夸大自己当然是拍马屁的做法,但诸君请细想,作为当时战争的失利者,甚至是长期来看兵力不足的弱势方,他们最缺少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先不论战术和士兵的素质差异,士气来源于出色的领袖,而领袖也是七情六欲操控的凡人,凡人同样会害怕,会信心不足,这时他不仅需要清晰的客观分析,更希望得到一些鼓舞自己,让自己振作的力量。

官渡之战作战图

郭嘉当时作为曹操最信任的人,同时团队中非常理性聪明的存在,多次提出自己的独特反对意见的谋士,这样激进的话语一出,顿时让曹操信心大增,所以之后便大胆用兵,著名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也由此诞生。

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师不久逝世,年仅38岁。曹操哀痛不已,对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三国志·郭嘉传》)!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这应该是郭嘉最多的评价词,公元207年,在曹操北伐途中,郭嘉染病逝世,年仅38岁,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改变世界的大神级人物诸葛亮,两人生死的契合点成为了后人争论的焦点。“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话语层出不穷,乃至很多不太客观的后人评价道,如果郭嘉不死三国的最终结局难有定论。

这样的话语正确吗?当然不正确,这样的话语有损了郭嘉的历史地位吗?同样不会,历史的乐趣在于有着无数的巧合,美好的让后人津津乐道;可怕的总能警醒世人;危险的给人前车之鉴,伟大的成为一段佳话!

影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

评价

郭嘉跟随曹操是十年,成为曹操早期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之一,这样的功劳肯定是在历史书《三国志》《三国演义》中没有全面记载的,但是毫无疑问,郭嘉和曹操既为臣子,同样是知己般的存在,对于谋臣来说,只有你被无条件信任时,你才能放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君主不对的地方,两人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样的关系是成就郭嘉的根本因素。

要想真正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任何自己的喜好以及厌恶都该抛掷脑后,对于其历史地位的评价同样不是单纯地时间巧合,不同地境地不同的人物关系都可能成为蝴蝶效应中的一员。即使郭嘉能病愈继续参政,也不能保证其在之后的战局变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在曹操末期,野心越来越大,赐死荀彧等人这样极端的变化之中,很难保证二人的关系能继续维持下去,他能有多大的作为我们也不得知。

但是毫无疑问,郭嘉虽不像孔明、周瑜等人一样在三国争霸之中有着赫赫战功或者是在重大战役中有着决策性的操作,他为曹操前期的战略布局打下了非常关键的基础,尤其在统一中原大陆中,战略地理的优先级上有着非常全面的考虑,提出率先进攻袁绍,优先统一北方的战略,为曹操家族盘踞北方作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毫不夸张地说,郭嘉在整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为统一各方分裂势力,民族统一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